主问题让语文课堂简约而不简单

2016-07-07 10:40吴品常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6年6期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吴品常

[摘 要]主问题的概念是近几年提出的,这是相对于以前传统课堂零散肤浅的问题而说的。主问题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重点把握文本的关键内容,抓住其中的一点深入解读,有利于学生思考的深化。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精心设计主问题,引领整个课堂教学。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课堂活动中保持活跃的思维,创造性地解读文本,获得深刻的认识。主问题的出现,让语文课堂简约而不简单,成为语文教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课堂教学 主问题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60009

在传统课堂中,教师的提问很多是零零散散的,问题的提出也流于表面,不利于学生的思考,当然也阻碍了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提高。面对这样的情况,广大的语文教师要思考:怎样的提问才能够引领整个课堂的教学,使之重点突出,并且效果显著?主问题的提出,可以最大限度让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激发学生深入思考探究的热情,实现阅读教学深度解读的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主问题,让学生在轻松、活跃的氛围中学习语文,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一、 在探究过程中“问”,再起波澜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有些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尤其是在课堂教学的后半节课,经常会出现倦怠甚至厌烦的情况,这是因为他们的探究欲望得到了暂时的满足之后,对文本失去了探究的兴趣。这时,教师抛出精心设计的主问题,就可以让学生的注意力再次集中起来,激发学生深入探究的热情,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从而获得对整篇文本的深刻解读。

例如,在教学《散步》这篇课文时,经过教师的点拨引导以及自主探究,学生对文本的内容有了基本的掌握,对于文本中流露出来的情感也有了自己的见解。这时,部分学生就出现了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对于文本失去了探究的兴趣,整个课堂变得比较散乱,这当然是教学不允许的。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及时抛出主问题:“通过整体感知文本,大家感受到这篇文章写得很美,那么,谁能具体说一说文本的美体现在哪里呢?”这个问题可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而且方向很明确,也是学生感受最深但是理解存在不到位情况的地方,于是学生探究文本的兴趣一下子被重新点燃,大家又重新进入文本深入探究。学生在讨论中,发现文本之美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文本景美、情美,语言表达也美,同时大家还深刻体会到文本中蕴含的人性美和亲情美,这样使课堂教学出现了一个新的高潮。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文本的学习不能保持一如始终的激情,这样的情况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教师不能对此视而不见,而是要有效利用主问题引导教学,进一步激发学生深入探究思考的求知欲,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这样课堂教学就自然而然进入深化阶段,让课堂教学波澜起伏。

二、在重难点处“问”,突破瓶颈

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每一节课都有教学的重点以及难点,这也是课堂教学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每一个教师在选择教学方式时首先考虑的问题,那么,主问题的设计可以说是一种解决重点突破难点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主问题的提出,明确了学生解读文本的方向和目标,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文本的深度阅读中,轻松突破阅读教学的瓶颈,收获知识。

小说《孔乙己》是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很重要的一篇文章,它的故事性很强,也很有趣,因此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其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在预设教学目标时,教师就把“评价孔乙己的人物形象”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可以说,孔乙己这个人物既有优点也有缺点,既可悲又可怜,争议性很大,所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孔乙己是教学的难点。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设计了这样的主问题:“在你眼中,孔乙己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总结概括。”大家对孔乙己这个人物很感兴趣,因此讨论过程很激烈,学生从不同角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1)孔乙己是一个身材高大但是脸色青白,唯一一个穿长衫却站着喝酒的人;(2)孔乙己是一个迂腐又善良,精神和肉体上都经受着巨大折磨的人;(3)孔乙己是一个在笑声中出场、退场的可怜又可悲的人。可以说,学生概括得非常全面,也有一定的深度,看得出来学生对这篇文本有了整体性的把握,也很好地抓住了小说的主题。

在这个教学实例中,教师提出主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解决教学的重点以及难点内容,同时鼓励学生进行多元解读。这样的做法让学生更加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让学生的智慧碰撞出激情的火花,帮助学生获得深刻的感悟,这是教师的串讲不能比的,整个课堂气氛和谐,呈现出精彩无限。

三、在关键处“问”,点睛之笔

在以前的教学中,教师总是追求面面俱到,害怕遗漏任何一个知识点,这样的做法反而让学生的理解变得肤浅,也不利于重点内容的掌握。实际上,在教学中能将文本的重点内容落到实处即可。抓住文本教学的关键之处设计主问题,让学生在自己感触深刻之处谈一谈,更利于学生对文本的深度阅读。

在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收录了一篇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背影》,这是一篇经典之作,其中蕴含的深厚的父子之情感动了一批批的读者,在教学过程中,教[CM(24]师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文本的这种情感。在初步感知以及深入探究之后,学生对文本的内容有了很深的感悟。但是,教师并没有满足这样的情况,而是抓住关键之处再次引导:“表现父爱的角度那么多,为什么作者单单选择父亲的背影来写,并且还以‘背影作为文章的题目?如果是我的话,也许就会以‘父爱如山一类的为题,这样让读者对文本的主旨也有直接的把握。你还能为这篇文章拟出怎样的题目?将你的题目和文本题目进行对比,看一看谁的好。”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明白了“背影”这个题目的含义和所起到的线索作用,文章的题目也是文章的眼睛,设置非常巧妙。

在这个教学实例中,文本中涉及的父子亲情实际上是最普通也是最伟大的一种情感,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理解容易流于表面,而教师另辟蹊径,引导学生抓住文本的题目进行探究,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解开了文本的关键点,也更容易让学生获得深刻的感悟。

四、在兴趣点“问”,兴致盎然

在语文学习中,学生最感兴趣的往往是自己知识有所欠缺或者和自己掌握的知识出现分歧的地方。这时,教师就要抓住文本中学生共同感兴趣之处设计主问题,根据文本内容以及学生的知识情况为他们补充相关资料,这样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让课堂气氛活跃,从而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端午日》这篇课文时,在课堂的导入部分,教师就引导学生回忆了我国的三大节日——春节、端午以及中秋,引导学生谈一谈在这些节日中本地都有什么风俗,这一天我们要做什么,等等。因为这都是大家的亲身经历,所以学生有话可说,热情很高,自然而然地将他们引入到文本学习中去。经过对文本的学习,学生体会到在湘西地区端午节赛龙舟的热闹以及当地的淳朴民风,感受到茶峒人家的喜庆和谐。但是,看完文章,学生仍然意犹未尽,大家纷纷表示还想了解更多的内容。于是教师设计了这样的主问题:“选择一个你最喜欢的节日,然后查找资料,看看它的来历以及各地不同的风俗习惯,之后和大家分享。”这样的问题让学生自由发挥,扩充了学生的知识积累,让交流过程兴致盎然,精彩纷呈。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要禁锢学生的想法,而是要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设计教学内容,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活跃课堂气氛,丰富学生的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总而言之,主问题的提出,牵动了整个课堂的教学,让语文课堂思路清晰,重点突出,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初中语文课堂上,教师要以“主问题”激活学生的学习激情,引导学生不断探索,体会学习带来的成功感,让语文教学简约而不简单,散发出独特的魅力。

(责任编辑 陈剑平)

猜你喜欢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双减”政策下的课堂教学
基于“教、学、评”一致的初中语文作业一体化实践模式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初中语文片段写作的实践路径
群文阅读与单元教学比较谈——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初中语文教师的能力结构简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