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幼儿园活动课中的教师角色

2016-07-09 08:58马圣婷
江苏教育研究 2016年17期
关键词:儿童幼儿课程

一直以来我们的活动课程都是教师预设活动主题,设计完整的活动程序,全程指挥,最后对孩子的表现作出评判。孩子在活动中是参与者和计划的实现者,教师的角色是设计者、指挥者、评判者。这是泰勒的目标课程模式,没有立足于儿童的生活和兴趣。国际儿童教育协会提倡,幼儿教育工作者在课程设计中应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能设计出促使每个儿童都得到充分发展的,能对儿童的一生有深远影响的课程;能细心听取儿童的要求,能提出促使儿童洞察事物和正视矛盾的问题,并鼓励和尊重所有儿童的创造性和发散性的回答;能用奖励儿童竞争和积极交往的方式,为他们设计出能提供成功的日常经验的学习环境;能通过帮助儿童在各种活动和经历中获得成功,提供技术帮助儿童树立他们自己的威信来促进儿童积极的自我形象;能指导幼儿与同辈人和成人进行个别和群体的交往。

基于此,笔者决定尝试项目课程,幼儿探索在前,教师根据幼儿的需要给予帮助。文章试图在班本主题活动”我要上春晚”的实践反思基础上,探讨幼儿园活动课程中教师的角色身份。

一、教师是善于激发潜能的探索者

对于项目课程的设计,教师可以没有明确的计划,但要有确定的从教原则,尊重孩子,激发孩子,发展孩子。这就需要教师能在生活实践的基础上,深入了解儿童的世界,做一个睿智的探索者。

对此,我们首先搜集丰富的材料,发现儿童周围的世界发生了什么,观察儿童幼儿园生活中儿童的兴趣爱好,体察儿童的心理变化,从而初步确立方案。笔者开展的主题活动”我要上春晚”,就是产生于即将到来的传统新年的氛围,孩子们学习了各种才艺后,展示自我的欲望,和美工角中孩子们在角色扮演中展现的表演潜能。其次需要教师具有探索者的判断力,能够引导活动的原则性方向。在“我要上春晚”的活动方案中,鉴于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给这次活动提了一个要求,要以组合的形式来编排、表演,从而确立“合作、自主”的主题。第三,方案要灵活,具有发展的空间。我们的”我要上春晚”就是多阶段展开的,第一阶段并没有明确的计划和活动细节。只是把初步的设想抛给儿童,观察他们的反应,确定了儿童的态度后,再以儿童为主导去实现。

二、教师是善于观察的倾听者

皮亚杰的认知建构论思想认为知识产生于儿童个体认知的失调,为了找到失去的平衡点,儿童期望解决问题,这样儿童才会主动地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并改变行为方式。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认知发展水平、动作行为模式等方面的特殊性,都要求教师要善于倾听。

倾听是建立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的。教师应充分发挥幼儿在游戏中的自主性,使幼儿按自我意愿参与游戏。幼儿自主性的发挥并不等同于教师的放任不管,教师可在一旁观察,不轻易打断幼儿活动,让他们做游戏的主人。

我们的班本主题活动“我要上春晚”启动阶段并没有确定的方案,只有主题、方式和原则,接下来活动的开展都要以孩子为主导去实施。这一过程中幼儿需要解决很多问题,和谁组合,选什么节目,用何种道具,在哪里排练等等。我们先观察孩子,发现他们能够给对方提意见,也能听取意见,还能够相互帮助,有的孩子还会协调同学之间的关系。同时,每天中午午饭前我们都有谈话活动,听取各组合的进展情况,了解孩子们的需求。适当的时候提供意见,提议把和自己表演需要的有关东西都记录下来并分类,为日后的书写计划书做准备。

三、教师是平等的交往者

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由教育活动中的“独奏者”向教育活动的“合奏者”和“伴奏者”转变,成为学生可以信赖的伙伴。《礼记·学记篇》中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教师应该以平等交往者的身份参与到儿童的活动中。无论是加德纳还是瑞吉欧方案都以相信儿童的多元智能为起点,要为儿童创设多元互动的活动环境,给予儿童尝试的机会,参与他们,支持他们。卡特伦赞同罗杰斯的看法:“教师的真实性和真诚有助于儿童作为完整的人的发展。表扬学习者,接受儿童的情感和个性,而且认为别人基本上是值得信赖的,就形成了一种支持性的学习氛围。”例如,在“我要上春晚”的活动中,教师在谈话中通过启发、诱导的方式,让儿童表达自己的观点,陈述自己的设想,并给予鼓励和肯定。以下是活动中的交流实录。

师:大家的节目排得怎么样啦?

生1:排好了!

生2:还没有!

师:没排好也不用着急,还有时间,不过你们不觉得应该有个专门排练的地方吗?我们要正式上台,还需要什么吗?

生1:我们要个魔仙棒!

生2:我们要墨镜!

生3:我要变魔术的道具!

……

师:你们说得太好了!你们知道这些东西应该在哪做吗?

生:演出的后台都有一些部门,如服装部、道具部,还有放映室。我们可以在这些部门找到我们需要的东西。

师:我们现在需要哪些部门呢?

生:需要道具部、服装部、表演部。

师:很好!此外,我觉得我们还需要两个部门,宣传部和放映室。

从实录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不仅支持和赞赏他们的设想,而且适时提供意见和帮助。这些意见和帮助不是教师事先设定好的,而是儿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的需求。

四、教师是勤于记录和反思的研究者

教师可以采用观察日记、录音带、照片等多种方式记录整个活动。这些记录意义非凡,既是每个儿童的成长史,也可以让儿童在文字和影像所呈现的过去中时常检视自己。同时,教师可以从记录走向反思,积累经验,总结教训,揣摩儿童心理,发觉儿童的潜能,发现教师的可为与不可为之处,从而在接下来的教与学中,使教师和儿童处于更能使儿童开发潜力,发挥创造力的更合适的角色身份中。

教师通过记录和反思,不仅能找到合适的“教学”身份,还能成为一个研究者,使教学更有规律性和科学性。教师通过记录和反思,可以从教学中找到新的教学和研究的生长点,提高认识能力,拓展思维空间。在此基础上,通过再学习,获取更广泛更深入的材料,做到“教研结合,以教促研”。在“我要上春晚”的活动中,我以文字、影像的形式从活动启动到活动展示做了全程实录。检视实录对整个过程作了框架性梳理。

第一阶段(启动阶段):和幼儿交流过年时都有哪些习俗,最后落脚点在春晚上。幼儿自由组成表演组合。

第二阶段(探索阶段):根据第一阶段中幼儿想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多种形式提高幼儿自主探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三阶段:(分享与展示阶段):开展丰富的分享与展示活动,帮助幼儿整理在活动中获得的新经验,进一步体验成功的快乐。

通过梳理引发了我的很多思考,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们的幼儿教师究竟要扮演什么角色,才更能适合时代的发展和满足儿童成长的需要。翻阅了很多资料,发现这是幼儿教学研究者关注的焦点,也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但我们始终坚信一个真理:与其牵着儿童的手,倒不如让他们靠自己的双脚站立着。

(马圣婷,南京晓庄学院实验幼儿园,210008)

责任编辑:赵赟

猜你喜欢
儿童幼儿课程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幼儿优秀作品欣赏
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自行车的发明
幼儿画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