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么支撑起考试招生的选择性?

2016-07-11 11:35邢星
人民教育 2016年6期
关键词:科目考试改革

邢星

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期过半,试点任务在上海、浙江项项落地有声,全面推进期在望,江西、甘肃、江苏、宁夏、河北等多个省份已正式向社会公布了当地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方案,正积极稳慎地进入准备阶段。

“技术将决定新高考改革接下来的成败。”两会前夕接受《人民教育》记者采访时,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主任袁振国直指考招改革在当下这个时间节点的关键问题。“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最重要的事情是选择。至于怎么选择,这是一个复杂的技术问题,需要好好讨论研究。”

学生怎么选考?高校怎么选才?中学怎么培养选择能力?行政部门怎么支撑起更大的教育选择空间?改革方向明晰,道路仍待创造性地、一步一个脚印地“蹚”出来。

2月23日,江苏公布了“新高考改革方案”,选考科目由现行的“6选2”调整为“6选3”,与上海类似,由学生根据自身兴趣特长,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6门科目中自选3门学习并计人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目的是进一步扩大考生和高校的双向自主选择权。

此前不久,上海市普通本科高校专业(类)对2017年高考选考科目要求正式公布。据统计,在1096个专业(类)中,物理科目被415个专业(类)作为选考科目,占总数的37.9%;其次是化学,337个,占30.7%;再次是生命科学,222个;地理、历史、思想政治分别为47个、41个、26个;没有提出科目要求的专业(类)有655个,主要涉及管理、法学、艺术等。

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学生没有以自己的兴趣、特长和未来发展为选择标准,而直接选择了物理、化学等在录取中专业覆盖面大的科目,选择了容易得高分的科目,选择参加每一次的过程性考试以追逐高分,甚至在选择过程中以家长意见为主导。

“很多学生不会选择。现在看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需要提上日程,而且非常紧要。”全国人大代表、吉林省教育考试院院长李桢指出问题所在。

上海建平中学却很少出现这种盲目选择的问题。校长杨振峰分享了学校宝贵的试点经验:“第一,我们加大学生生涯规划能力指导力度,重点培养学生‘学会选择,同时培养学生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学会‘适应选择。第二,创设多样化课程、实现多层次教学是学校另一项重要工作,尤其是高考改革以后,我们选修课的比例在大大增加。要促进学生学会选择,学校就要给学生可供选择的东西。”

选择能力既可以有意识地去培养,也可能在一次又一次的选择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趋于理性。

2015年10月,浙江省“新高考首考”举行。在秋季开学前,杭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对2014级学生选考科目进行了第三次调查。对比2014年9月、2015年4月的调查结果,校长任学宝认为:“这一次调查显示学生选择更趋于多样化与理性,选考组合上的文理兼容现象也更加明显。”

“选择”既是考招制度改革对学生能力和中学教育的新基本要求,也是对新考招制度本身的重大考验。

袁振国总结出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三个层次十大领域”的技术性问题,“怎么选择”是问题的主线:“第一个层次是中学。中学怎么招生选才?怎么把会考和高考统一起来?第二个层次是考招过程。怎么选考?怎么录取?第三个层次是高校。怎么‘两依据?怎么‘一参考,把综合素质评价整合进去……”

还有一些问题是靠学校一己之力很难解决的。

全国政协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提出:“要让学校有更多的自主权。比如在招生环节,分数应该是一个最基本的门槛,在门槛之上学校需要有自主权。因为通过知识的考试对于一个人的了解是很有限的,应该更多地通过面试去发现人。但是目前我们面试的技术、面试人员的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李桢认为:“新高考进入操作层面以后,最突出的问题还是师资问题。现在每个学生的选择都不一样,比如今年选生物的人多,学校进生物老师,明年很多学生不选生物,生物老师怎么进行调整?人事部门、财政部门、教育局、学校多头并管的情况下,对于教师这个学校教育教学的核心,学校没有自主调配权,课程的运行、课程的质量就没法保证。这不是教育本身能解决的问题,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统筹。”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胡卫也指出:“选择性增加以后还面临着很多问题,比如学校资源的配置、教师的配置,还有城市教育和农村教育怎么携手并进的问题,不能因为农村没有支持选择性的条件,将来高考就对它产生不利影响。”

针对多位代表、委员都提出的师资等问题,身在一线的杨振峰有更真切的体会,并从全局的角度进行了具体的思考:

“综合素质评价以高中学校为记录主体,原来我们只上课不评分的课程现在要评分了,比如高三艺术课。学生选班后,有的班级人数多,老师工作量就会增加。另外,学生生涯规划能力指导也是老师的额夕卜工作。我们有一定的改革基础,在这个前提下,学校老师的工作量保守估计要增加10%左右,如果学校是从零开始,估计至少增加20%。老师工作量增加,如何通过调整编制结构、工资水平承认老师的工作,我认为是非常要紧的。

“另外,比如高校招生情况基本是各个学校在分析研究,它有没有可能在政府层面、土会层面做成一个校外课程?现在我们的老师上一堂课要找资料、选视频、做PPT,有没有可能在教材后面配上一张光盘,里面就是大量的由专业力量开发的教学资源,减少老师的备课量?这些事倩不能只靠学校自己去做,实际上也不需要各个学校都做一遍。”

改革越向深处探索,问题越具体。考招改革的技術性问题不容忽视,因为作为试点,技术性问题能否解决,某种程度上考验着可行性。要客观地面对真问题,并实事求是地探索解决的办法,其中,分清楚是阶段性问题还是根本性问题、是局部性问题还是全局性问题非常关键。

猜你喜欢
科目考试改革
如果十二星座是语文老师
高考“新科目”
Japanes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obotto Take Entrance Examinations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
你考试焦虑吗?
准备考试
“改革”就是涨价吗?
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上)重、难点讲解(unit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