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名家学语文

2016-07-11 11:35刘发建
人民教育 2016年6期
关键词:读本名家导学

刘发建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谈到“阅读教学的具体建议”时,明确提出“阅读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的建议。

一线语文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呢?

我们安吉路实验学校语文教研团队,近年来摸索出一条新路子,这就是开发一名家经典阅读周微课程。

所谓“名家经典阅读周”,就是一周七天时间(包括课内课外),全部用来集中学习某一位名家的经典作品。

譬如读《小学生鲁迅读本》一周时间,我们就叫作“鲁迅阅读周”;读《城南旧事》一周时间,我们就叫作“林海音阅读周”。诸如此类。要点就是:一周七天,浸泡在同一位名家的经典文字里。

少讲多读,其义自见

我们从四个层面来介绍“名家经典阅读周”的操作要领。

第一,从流程上看:第一步,先学习一篇课内经典文章;第二步,拿出名家经典原文与课文对比阅读;第三步,由原文进入名家的经典著作,读整本书。

譬如“萧红阅读周”,学习课文《祖父的园子》后,再拿出《祖父的园子》原文与课文对照学习,激发学生对阅读萧红文字的兴趣,最后引导孩子阅读《小学生萧红读本》。

第二,从阅读策略上看:一周时间,要引导学生阅读完一本名家经典,需要具体的策略。精心设计“导学单”。一个单元,一个“导学单”。一个“导学单”有“选择题(一般10道左右),判斷题(一般5题左右),思考题(一般2道题左右)”。“导学单”的练习题,设计简单有趣,关注文本的细节。同时要求学生从一个单元6-7篇文章中选择最喜欢的一篇,写好推介理由,第二天在班级分享交流。

第三,从阅读的形式上看,课外,以看为主;课内,以读为主。因为课外要阅读六七篇文章。课外除了经典阅读之外,不会有其他任何语文作业,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阅读经典文字。课内,在学生自主推荐的基础上,重点精读1-2篇文章。因为所学文章来自学生的推荐,符合孩子的胃口,兴趣也就有了。少讲多读,其义自见。经典文字,内涵丰富,值得反复咀嚼。孩子对经典文字的内化和吸收,主要是朗读,不是听讲。

第四,从读写的关系上看,先引导学生全身心阅读名家经典7天,在学生对名家作品有了一定阅读量的基础上,也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和整体感受,最后一天,让他们选择一篇自己最有感触、最有共鸣的文章做范文,跟着名家学写作。先读后写,读写一体。

以上四步是“名家经典阅读周”的基本模式。当然,我们也会结合具体情况,做出不同安排。譬如,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时候,他的作品还没有人选教材。我们就及时组织学生收看莫言在斯德哥尔摩大学的演讲《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随后下载演讲的文字实录,组织学生学习文字稿。孩子们从莫言的演讲中明白,文字就是用来讲故事的。然后学习莫言的短篇小说《狼》,引导学生给《狼》续尾。最后一步,引导孩子们给莫言写信。当孩子们收到莫言的回信时,全班都沸腾了。

又譬如,五年级下册有一个单元是“童年”主题,在学习课文之后,我结合教材的推介,选择了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高尔基的《童年》和曹文轩的《草房子》三部经典,进行了一次以“童年”为主题的“童年阅读月”。通过对比,孩子们明白了这三部作品分别代表了三个民族(国家)的“童年”。学生的思维和视野迅速打开。

名家经典阅读周,也可以操作成一个“经典阅读月”。结合不同的内容,可以做出灵活的安排。要特别指出的是,开始的几个“名家阅读周”的“导学单”,由老师设计,慢慢地,就可以放手让孩子来设计“导学单”。课堂上,就可以让学生相互交流各自设计的“导学单”。这样能极大地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这个时候,学生由前面的“被动阅读”进入了“主动阅读”。

强调阅读、写作品质

作为一种新的课程形式,“名家经典阅读周”有着鲜明的特点:

它打破了教材“主题式”群文阅读模式一统天下的格局,开创了让学生长时间持续阅读同一位作家的经典作品的新形式。作家的文字可以对学生产生持续的深刻影响。

它形成了课内教学与课外阅读紧密结合的局面。从教材出发,由一篇文章,到一本经典著作;由一本经典,再到认识一位作家。学生的阅读视野和阅读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

它倡导先读后写,读写一体,打破了传统的“读写结合”的碎片、机械模式。我们常见的作文是读一篇,写一篇。有时是学一篇,写一个片段。“名家经典阅读周”是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学生对作家的语言风格和写作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和积累之后,再选择有共鸣的范文作指导,跟着名家写作文。学生的习作,往往会带有名家文字的风格,同时又会有自己的特点。

最后,它不强调精读精写。学生的阅读量不是特别大,但阅读品质很高。学生的写作量不是很大,但学生的写作品质很高。每一次名家经典阅读周后,学生的写作能力就上一个台阶。

我们虽然花了大量课内时间来开展名家阅读周,但是在教学质量检测中,近年来学校的语文教学质量稳居前茅。

学生的写作能力迅速提升。由于深受经典文学的熏陶,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特点。学生阅读能力也得到有效提升。经历“名家经典阅读周”的浸泡,再学习教材课文学生备感轻松。以前看到长文章,孩子们就头痛,没有耐心,现在都能做好详细批注,安静阅读。

最重要的是孩子们的阅读品位得到了提升。学习“名家阅读周”课程之后,见到经典作品就像遇到熟识的朋友一般。有了阅读品位打底,再也不去迷恋低级趣味的读物了。

值得注意的问题

“名家经典阅读周”教学,既紧贴教材,又突破教材。每个学期基本用三分之一的时间开展“名家经典阅读周”,用三分之二的时间教学语文教材。有的老师会问,要用三分之一的课内时间开展“阅读周”,那么语文教材是否来得及完成呢?

“名家阅读周”的时间哪里来?语文教学,一个学期讲不完一本薄薄的语文书,大量的时间用在了哪里?一节课,绝大部分时间在听老师讲,可以说语文课的百分之七十以上的时间,是在听老师讲课。我们总以为讲得多,学生就学得多;总以为老师不讲,学生就不会。事实恰恰相反,老师越讲得多,学生学得越少。学生阅读得越多,学的东西就越多。

我们的语文课,基本上可以做到一篇课文一节课。过去我们一篇课文讲两节课,甚至三节课,大部分时间白白浪费了。经历过阅读周之后,孩子们可以一节课学习两篇课文。对于重点课文,我们坚持精讲;对于一般的非经典文章,我们坚持一文一课,一课一得。

说个简单的道理,不要担心在大海里学会游泳的人,会输给一个在小小游泳池学会游泳的人。如果我们能把每天唾沫横飞的时间省下一半,用来引导孩子阅读名家经典,孩子的语文综合能力将得到明显的提升。

第二个问题,经典的读本哪里来?

要开展名家经典阅读周,首先要有相对稳定的读本。五年前我们编写了一套“名家文学读本”共10本,包括《小学生鲁迅读本》《小学生沈从文读本》《小学生老舍读本》《小学生冰心读本》《小学生巴金读本》《小学生汪曾祺读本》《小学生叶圣陶读本》《小学生丰子恺读本》《小学生萧红读本》。这一套读本,紧扣教材,成为“名家经典阅读周”的首选。同时,我们也不断吸收更多古今中外的名家经典,丰富孩子的阅读世界。

第三个问题,开设这门课程,语文教师需要一定的文学素养和文学功底。如果一个教师不爱阅读,是无法完成这门课程的。因为所有经典作品都需要教师的引导,孩子才会喜欢。当然,反过来,通过开展“名家阅读周”,也能促进语文教师的深度阅读。如果一个教师能把自己喜欢的作家,让自己的学生也喜欢上,那就是最幸福的事儿。一个活的语文教师,就是一门活的语文课程。

2015年4月24日,著名作家梁晓声老师应邀来到我们学校,参加我们的“梁晓声阅读周”。孩子们要求梁老师现场点评他们的作文,一开始梁晓声老师只答应每篇文章念一段,没想到每念一篇文章,都无法停下来,原计划一个小时的讲座延长了半小时。四年级的孩子能写出这样文辞精练的文章,梁晓声老师大呼意外,赞赏有加。得知孩子的爸爸妈妈也在现场,梁晓声老师就郑重地告诉他们:你们的孩子太优秀了,以后无论他们的作文考试得多少分,都不用担心了。因为你们的孩子已经上路了,自己会跑、会飞了。

梁晓声老师的鼓励,将让我們的“名家经典阅读周”走得更远,更有力。

猜你喜欢
读本名家导学
雏燕
名家与楚雄
一套朋友圈生态的诗词趣味读本
名家题词
名家推荐:2018暑假阅读书单(下)
名家寄语
《中华家教》亲子读本
Little Bean
我是小导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