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人口背景下小学校的转型与融合之路

2016-07-11 11:35王培颖
人民教育 2016年6期
关键词:家校育人融合

王培颖

我们是一所小学校,只有18个教学班,五百来名师生员工。2002年自愿加入了“新基础教育”研究,2012年我们成为“生命·实践”教育学合作研究校、区域生态区建设常任组长校。2009年建校60周年之际,叶澜老师亲笔题写了“好学自信,共生奋进”新八字校训赠予全体“汽小人”,由此我们开启了小学校“连着”大中国“多元融合”的学校转型与变革之路。

更新教育价值:在选择判断中明晰“多元融合”的方向

2007至2013学年,学校生源中随迁务工人员子女比例从三成攀升至七成以上。学生的家庭教育程度参差不齐,在语言、生活习惯、个人卫生、思维方式等诸多方面与本地学生都存在着一定差异。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尝试了一些方法但成效甚微,因此我们一度沮丧、自卑。可叶老师和研究中心老师们一次次走进学校听课、访谈,鼓励我们知难而上、自我更新……这些“新基础教育”的研究精神给我们带来新的动力与信心、启迪与思考。

针对学生的情况,我们从问题导向出发,先后就“身心健康”“家庭文化背景”“学习兴趣和能力”等方面展开调研和访谈。从一些访谈内容和数据分析中,我们开始深入思考以下问题:社会发展与繁荣给学校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处理复杂变幻、价值多元等因素对个体造成的冲突?如何通过重新学习建立学校教育的新秩序、新常态?如何在多元价值观的碰撞中,与各种群体和谐交往并具有自我独立本色?如何练就战胜众多诱惑和干扰而成就事业的内在定力?

清思定向后,我们将理论“化”进日常的“学-思-行、实践-反思重建”中,大家逐步从消极自卑走向积极乐观,教育价值选择愈加坚定,更提升了教育教学质量和师生的精神文化品质。

突破条件决定论:在建设改造日常中实现“校内融合”

为了解决务工子女进校后的“文化融合”问题,我们改变了“向上看”思维定式,将学生成长现状及问题与育人目标相关联,开展了“共生文化”引領下校园生活的综合改造与创生。

我们首先将班级建设中的“小岗位”与“对自己负责、对身边的人负责、对学校负责、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的“大责任”相连;将年段系列主题教育的“小活动”与“关注学生潜在性、主动性和差异性”的成长“大舞台”相连;又将“做日新月异汽轮娃”等“小主题”活动与学生积蓄自信、主动发展的“大成长”相关联。这些主题实践活动让游走在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学生及家长在心理上得到真正的认同,对学校产生了归宿感、信任感。

比如在2012年注册报到日的“亲子喜乐会”上,师生、家长围绕“品年味·重乡情”主题,把南国海沙、江西红土、陕北高粱运进教室,师生一起布置了“南国风情馆”“大漠胡杨馆”等民俗风景区。学生们在“海岸观景区”拍照留念,在“南米北面风味馆”制作“兰州拉面”,静寂的校园热闹开来。

随后,校课程部牵头,对乡土文化资源进行梳理,相继开发出“家乡游戏跟我学”游乐堂健身课程、“人杰地灵大中华”乡韵坊诵读课程、“品读家乡味”体验实践课程。这些微课程让学生的家乡情怀得到释放,感受到家乡文化的源远流长,也促进了彼此的学习与融合,形成了互惠共生的人际交往文化。老师对学生及其家庭中蕴藏的文化资源的认识也发生质的转变:学生资源已不仅仅停留在财力、物力和人力方面,智力与精神资源更值得重视。

重建家校新关系:在互动合作中走向“家校融合”

为了照顾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层级性和广泛性,我们将原先的“家委会”改组为“家校合作管理委员会”,克服了学生父母职业和文化层次的差异,架构起“三级九部”组织管理网络,分工负责助推孩子成长,包括参与决策部、课程督导部、安全护校部、学习交流部、健康营养部、激励评价部、活动策划部、信息网络部及乡韵传播部;每个职能部门由家长起草管理章程,明确责任主体、推进目标、推进策略;后来又诞生了“双主任”议事制,家校双方职能“九部”对接制。

这样一来,家长在教育核心领域中处于重要位置,渐渐地对学生发展产生了内涵性的影响:一项源于“家长护校义工”行动的家校合作项目走向常态化、制度化;逐步完善了“新生家长人会制”“新老年级九部交接制”等一系列从点状到系统的制度建设;更重要的是,家校双方从纯粹的信息传递转化为更高品质的教学研讨、亲师对话、专业合作学生家长已不是学校要“教育”的对象,也不是学校需要影响的外部环境,而是学校发展的关键人和事,是促进学校发展的力量之一。

整合地区资源:在文化共建中迈向“学校与社会融合”

只有家校“两维”运行不足以实现“全域育人、全面育人、全程育人”目标,我们努力在外部环境建设中创建“社·企·家·校·军”五方联动文明共建的办学机制。依托学校所在社区企业多、文化深、高校及驻地部队多等优势,我们聘请社会专业人士进入校园,弥补家长专业资源和力量薄弱等问题,开辟了一批受学生欢迎的校外实践基地:“学农基地”“相约航天飞船”“走进Intel·创意园”“有机堆肥大本营”等。这些社会教育资源的引进使学校新生活呈现出生命成长与教育创造的活力。

在十多年的教育人生路上,我一直庆幸自己和学校以“生命·实践”和研究性变革实践的方式,在实施“多元融合”中“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我们愿意在研究中成长,在研究中走向新的办学和生命境界,实现小学校“连着”大中国的教育梦想!

猜你喜欢
家校育人融合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谈如何有效的开展幼儿园家校共育工作
刚柔并济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
家校携手,共促发展
破次元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互动+沟通——基于信息技术的家校沟通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