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儿童沟通训练课设计举隅

2016-07-15 07:30
现代特殊教育 2016年1期
关键词:结构化教学自闭症

● 赵 娟



自闭症儿童沟通训练课设计举隅

●赵娟

摘要:自闭症儿童的沟通训练课可采用结构化教学模式,适时运用视觉提示策略。教学要层层推进,重视学生的自我决定、自我选择和自我评价,注重在自然情境中迁移、泛化与扩展技能。

关键词:自闭症;沟通训练;结构化教学;视觉提示策略

一、学生基本情况

小程(化名),男,2010年出生,独生子女,在一所普通幼儿园读大班。小程出生时,母亲36岁、父亲42岁。小程8个月会爬,10个月会笑,24个月会走,36个月会说话,无主动语言。2013年10月接受小儿神经心理测试,智商61分,智龄小于3岁3个月;《儿童孤独症家长评定量表》测试结果为62分。

小程家庭生活和谐,父母婚姻状况良好,家庭经济条件一般。小程喜欢玩小火车、搭积木、看电视,不喜欢唱歌;具备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能自己吃饭、喝水、上厕所、简单穿衣等。在幼儿园的集体学习环境中,小程注意力易分散,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多为被动注意,对同学言行少有关注;身体协调性弱,无法模仿教师做早操;有情绪行为问题,兴奋时会尖叫,稍遇挫折就大叫;当教师教学内容变化或教学规则改变后,小程难以适应,易生气。

此外,评估教师利用《自闭症儿童心理教育评核》(第三版)对其能力进行了评估。评估结果显示,小程较弱的发展领域为沟通、社交互动和情感表达,发展程度均为中度。

二、训练内容

训练前,小程已具备口语能力,会使用沟通图卡,认识简单的常用词语,但不会书写。在本课教学之前,已能回答“你叫什么名字”“你几岁了”“你是男孩还是女孩”“你在哪里上学”“你读几班”等问题。基于学生在沟通与社交互动方面的薄弱技能,确定本课的训练内容为“问答”与“介绍自己”。

(一)训练目标

通过问答活动,学生能正确回应“你住在哪里”“你妈妈的手机号是多少”“你喜欢吃什么”“你喜欢玩什么”等问题;并能询问别人一些简单问题,如“你叫什么名字”“你几岁”“你住在哪里”“你喜欢吃什么”“你喜欢玩什么”“你老家在哪”“你来自哪里”等;在视觉提示下,能完整、连贯地向听课教师做自我介绍;遵循沟通礼仪,和别人说话时看着对方,不干扰或打断别人的话。

(二)训练重点难点

重点为回应个人问题,向别人提问,完整、连贯地介绍自己;难点为完整、连贯地介绍自己。

(三)训练形式和时间

用一课时的时间,采取师生一对一训练形式。

三、准备活动

课前准备视觉提示卡、图卡、说话书《我》、视觉提示板等。

四、训练过程

(一)准备阶段

师生面对面坐着,相互问好。教师出示视觉提示板(见图1),告知学生本课学习内容。学生看图卡,完整、连贯地口述与谁一起学习、要学习什么。

设计意图:借助视觉提示板,学生可清晰地预知

图1

本课的训练内容,了解训练流程。通过口述视觉提示板呈现的信息,学生可练习完整、连贯地表达。

(二)教学阶段

1.回应个人问题(师问生答)

教师引导学生看磁性黑板,并将教师和学生的大头照分别贴在“问”与“答”的附近,让学生明白谁来问、谁来答。

(1)复习旧知

教师问“你叫什么名字”“你几岁了”“你是男孩还是女孩”“你在哪里上学”“你读几班”,学生独立回答。

(2)学习新知

【练习一】问题卡与答案图卡配对

教师出示两张不同颜色的问题卡,卡片上分别写着“你家住在哪里?”和“你妈妈的手机号是多少?”,向学生询问两张问题卡的颜色。

教师再呈现两张不同颜色的答案图卡,卡片上分别写着学生家的住址和他妈妈的手机号,向其询问两张答案图卡的颜色。教师引导学生将相同颜色的问题卡与答案图卡一一配对,并进行问答练习。

教师呈现苹果、饼干、草莓、葡萄的图卡,向学生询问“你喜欢吃什么”,学生选择自己喜欢吃的食物图卡,贴到“我喜欢吃_________”的答案条上。

教师呈现学生搭积木、撕纸、拼拼板、开小火车的图卡,询问学生“你喜欢做什么”,学生选择自己喜欢做的活动图卡,贴到“我喜欢_________”的答案条上。

教师依序问以上4个问题,学生看答案卡回答。练习2遍。

教师将不同颜色的答案卡取下,让学生一一贴到问题卡后面相应的位置,再进行一次配对练习。然后,教师按以上问题的顺序依次提问,并提醒学生“回答问题时,眼睛看老师”。待学生熟练后,教师呈现白纸黑字的问与答的字卡或图卡,按序进行问与答的匹配与问答。

【练习二】随机提问

教师随机问以上4个问题,让学生独立回答。

小插曲:教师提供手机,请学生拨妈妈的手机号,电话接通后教师将学生的学习情况告知家长,并引导学生与妈妈进行简短对话,增进学生的电话沟通能力。

【练习三】新、旧问题穿插,随机问答

教师将9张问题卡一一贴在黑板上。问题卡分别为:“你叫什么名字?”“你几岁了?”“你是男孩还是女孩?”“你在哪里上学?”“你读几班?”“你住在哪里?”“你妈妈的手机号是多少?”“你喜欢吃什么?”“你喜欢玩什么?”教师将新学内容与上节课学习的内容穿插在一起,分别向学生提问。

设计意图:增加问题项,检验学生是否真正掌握。同时,新、旧问题穿插提问,利于学生巩固学习,也为下阶段的“介绍自己”做铺垫。

【练习四】泛化技能

针对以上9个问题,让其他人来提问,观察学生能否独立、正确地回答。

小结:学生选择“棒”或“差”的图卡对此项活动做自我评价,并将图卡贴在学习内容“问答”图卡的后面。

2.询问他人讯息(生问师答)

将教师和学生的大头照交换位置,改为生问师答。同时,教师与学生更换座位。学生借助贴在磁性黑板上的视觉提示卡分别向教师提问“你叫什么名字”“你几岁”“你住在哪里”“你喜欢吃什么”“你喜欢做什么”。教师一一作答,并将答案写在磁性黑板上。在学生提问过程中,教师适时提醒学生“问问题时,眼睛看老师”。

教师小结:通过问答,我们可以了解别人的一些个人情况。除了问这5个问题,还可问其他问题,如“赵老师的老家在哪”,同时出示视觉提示卡“你的老家在哪?”,并将其贴在磁性黑板上。学生向教师提问“你的老家在哪”,教师答“江苏”,并写在黑板上。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比对个人情况。比如,教师喜欢看书,问学生喜欢做什么;教师喜欢吃苹果,问学生喜欢吃什么;教师住在滨江,问学生住在哪里。观察学生在掺杂了他人个人信息的情况下,是否能正确回答相应的问题。

延伸、扩展:教师引导,“今天,有来自全国各地的老师来听课,这些叔叔阿姨来自不同的地方,老师想知道他们来自哪里,有没有来自老师老家江苏的”,请学生帮忙询问。

教师提供两张不同颜色的视觉提示卡“阿姨,你好!请问你来自哪里?”(粉红色)和“叔叔,你好!请问你来自哪里?”(浅绿色),让学生读两遍。教师引导学生,如果遇到阿姨,可以说:“阿姨,你好!请问你来自哪里?”如果遇到叔叔,可以说:“叔叔,你好!请问你来自哪里?”

教师另外准备了一张可拿在手里的提示卡,粉红色的一面写着“阿姨,你好!请问你来自哪里?”,浅绿色一面写着“叔叔,你好!请问你来自哪里?”。如果学生在询问中忘记怎么说,可以看这张小小的提示卡。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在自然情境中向陌生的听课教师提问,以进行社交互动和沟通练习。

3.做自我介绍

【练习一】朗读说话书《我》

结合以上学习,引导学生将零散的句子串联起来,连贯表达自己的个人情况。

教师出示说话书《我》,书中内容采用图文结合的形式。教师引导学生朗读书中内容:“我叫小程。我6岁了。我是男孩。我在××幼儿园上学。我读大一班。我家住在复兴南苑。我妈妈的手机号码是××,我喜欢吃饼干。我喜欢玩拼拼板。”

设计意图:借助说话书,可将问答练习中零散的句子串联成完整的段落,从而帮助学生连贯叙述自己的个人情况,为下阶段的“介绍自己”作铺垫。

【练习二】填空

教师在磁性黑板上贴上空出学生关键信息的句子卡片:“我叫()。我()岁。我是()。我在()上学。我读()班。我家住在()。我喜欢吃(),我喜欢玩()。”请学生将教师提供的8张图卡一一放进句子的括号里。完成后,学生连贯叙述。

设计意图:教师运用鹰架技巧,将句子的关键信息空出,由学生以贴图卡的形式填空,巩固练习。

【练习三】介绍自己

学生面向听课教师做自我介绍。这一过程中,教师先给予正确示范,学生模仿表达;再让学生在视觉提示卡的辅助下完成;随后,教师逐渐减少提示,让学生独立介绍自己。

小结:学生根据自己表现情况,选择“棒”或“差”的图卡对此项活动做自我评价,并将图卡贴在学习内容“介绍自己”图卡的后面。

(三)总结阶段

回顾本节课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总结:今天学习了什么,学得如何,心情怎样。教师提供心情图卡(笑脸、哭脸)供学生选择。

学生看视觉提示板,独立总结这节课学了什么、学得如何、心情如何。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因为学得棒所以开心,若学得不好则会难过,增进学生对心情感受与学习情况之间的因果匹配。同时,学生通过口述课堂经历,可加深记忆,增进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自我意识。

(四)机动时间

教师呈现个人工作系统中的学习任务,学生按从上至下的顺序,独立完成4个工作篮中的学习任务,见图2。

设计意图:个人工作系统的建立,在于增强学生独立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图2

五、训练效果

本节课中,学生注意力集中,全程参与训练过程,情绪稳定;能独立、正确地回答有关个人信息的问题;能向他人询问简单问题;在视觉提示卡的辅助下,能完整、连贯地介绍自己的个人情况;在与别人说话时,不打断别人的话;在口头提示下,学生眼睛注视对方。实现了预期的训练目标,达到了较好的训练效果。

六、讨论与思考

这是一节针对自闭症儿童核心障碍(沟通与社交)而展开的一节训练课。课堂采用结构化教学模式,在上课前,让学生看视觉提示板预知学习内容,课结束后,再引导学生看视觉提示板总结学习内容、学习情况及心情感受。教学中运用了大量的视觉提示策略,比如教师课前做了许多图卡,在图卡的颜色上也做了处理,问题卡与答案图卡用同一颜色,更易让学生进行问与答的匹配。随着学生技能的熟练,教师逐渐撤除提示卡的辅助,让学生独立学习。

(一)梯度设计,层层推进

整堂课主要包括两个活动——“问答”与“介绍自己”。两个活动可作为独立的教学单元来学习,也可把“介绍自己”作为重点,“问答”作“介绍自己”的基础和铺垫。考虑学生基础能力较好,故将“问答”作为“介绍自己”的教学铺垫。

这两个训练内容中,分了几个教学层次。比如,问答教学中,有“师问生答”和“生问师答”。在“师问生答”中,有5个层次的学习——问题卡与答案卡配对练习,按序问答,随机问答,新旧问题穿插问答,换其他人提问(泛化);在“生问师答”部分,先是学生向熟悉的训练教师提问,再向陌生的听课教师提问;在“介绍自己”部分,又分3个层次的练习——读说话书、填空和看视觉提示卡做自我介绍。

教学活动环节循序渐进、过渡自然流畅、环环相扣,前面的每一个教学环节都为后面的教学行为、活动做铺垫,层层推进,最终达成训练目标。

(二)重视学生的自我决定、自我选择和自我评价

训练中,教师积极创设学生自我决定、自我选择和自我评价的机会。教师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阿姨或叔叔向他们问问题;学生选择继续问还是不问,教师都给予尊重。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每学完一项内容后,可自己评价做得棒还是差。在选择性的问题问答环节中,教师提供多种图卡,放手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吃的食物和喜欢做的事情,让学生自我决策。

(三)在自然情境中迁移、泛化与扩展技能

考虑到自闭症儿童迁移能力较弱,在训练实施过程中,教师做了如下安排:

在“师问生答”的环节中,先是教师向学生提问,学生能正确回答后,再请不认识的教师来提问,看学生能否回应陌生人的问话;在“生问师答”环节,学生先向教师提问,再在引导下向听课的叔叔、阿姨提问并与他们交流、互动;在“介绍自己”部分,抓住听课教师来听课的契机,在真实、自然的情境中引导学生面向他们做自我介绍。这些教学安排都重在让学生在自然情境中泛化、迁移并扩展技能。

中图分类号:G764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杨绫子学校,310008)

猜你喜欢
结构化教学自闭症
关爱自闭症群体应从消除误解开始
关爱自闭症群体要从消除误解开始
“基因剪刀”或可减轻自闭症症状
引导探究,开展结构化数学教学
高中数学结构化教学探讨
结构化教学,彰显数学整体系统的教学力量
让语文教学从“碎片化”走向“结构化”
自闭症是个什么鬼?
自闭症孩子画作中国美术馆展出
善用关联思维 促进主动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