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师生信任关系现状及差异分析
——基于教师可信度视角

2016-07-26 03:12甄月桥朱茹华
关键词:师生高校

甄月桥,陈 聪,朱茹华

(浙江理工大学,a.高教发展研究中心;b.马克思主义学院,杭州 310018)



高校师生信任关系现状及差异分析
——基于教师可信度视角

甄月桥a,陈聪b,朱茹华a

(浙江理工大学,a.高教发展研究中心;b.马克思主义学院,杭州 310018)

摘要:教师可信度是影响师生信任的重要因素,文章立足教师可信度视角探讨高校师生信任关系,通过问卷调查研究了形象、品格、知识、能力、关系和认同六个维度的教师可信度,认为大学生对教师可信度总体较高。具体表现为:大学生对教师形象、品格、知识、能力维度的可信度高,尤其教师仪容仪表、爱岗敬业品格、专业及基础知识、教学和指导能力均得到大学生广泛认可。但大学生对教师关系和认同可信度较低,特别是对教师情感分享、情感真诚、沟通交流、教育理念可信度最低。此外,大学生对教师形象、品格、知识、能力四个维度可信度虽较高,但教师在第三方评价、公平公正、新兴知识、反思和创新能力上的可信度有待提高。

关键词:高校;师生;信任现状;可信度

信任是一个超越中西方差异,而被大家广为探讨的话题。在早期,信任被作为一种道德层面的问题加以广泛讨论和提倡。20世纪后,它作为一种个人特质和社会资本被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深入研究和论证。时至今日,信任研究已在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内得到充分发展,但在教育领域,信任研究却一直处于起步阶段。

信任是一个复杂的人际关系现象,学术界尚未对信任概念达成一致解读。一部分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信任是个体对对方及双方关系持有的积极信念,这种信念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对对方可信度的评估,即信任等同可信度。虽然并不是所有学者认同这一观点,但却一致认为可信度是影响信任的重要因素,因此可信度作为信任研究视角具有理论可行性。

可信度即被信任方所具有的、影响其值得信任的程度。可信度与信任度有所区别,信任度是信任方所具有的、对被信任方的信任程度。可信度关注的是被信任方的可信程度,而信任度关注的是信任方对被信任方的信任程度。两者关注的对象不同且后者研究范畴大于前者。韦慧民从组织信任角度提出可信度包括能力、仁慈、正直三维度。Mayer等学者从人际信任角度提出可信度包括能力、善心、诚实三维度[1]。而教师可信度可以理解为教师所具有的、影响学生对其值得信任的程度,教师可信度维度一般划分为教师品格、知识、能力、情感四个维度。

曹正善认为,教育信任可简化教育复杂性,使师生形成亲密、包容、团结关系,革新课堂教学,推进课堂管理[2]。与他持相同观点的学者还有李晔等[3]、潘露[4]、孙五俊[5]、罗华[6]等。目前教育领域信任关系的研究主要存在以下不足:a)研究视角主要从师生关系角度出发;b)研究对象主要集中于中小学师生群体;c)研究内容侧重于教育信任功能探讨;d)研究方法以理论阐述为主,缺乏实证研究。

本文立足于教师可信度的视角,以高校师生群体为研究对象,以高校师生信任现状为研究内容,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高校师生信任关系进行深入探讨。

一、研究设计

(一)问卷的编制

目前对教师可信度调查并无直接问卷可使用,因此,笔者在借鉴以往研究的基础上编制了本研究的教师可信度量表。对教师可信度维度的确定,笔者在传统的教师可信度品格、知识、能力、情感四维度基础上,结合开放式问卷最后得到形象、品格、知识、能力、关系和认同六个维度。形象维度即相信教师有教师应有的言行举止;人品维度即相信教师有良好的道德品质;知识维度即相信教师有完善的知识体系;能力维度即相信教师有足够的教学和管理能力;关系维度即相信教师会关心学生,重视师生交往;认同维度即相信或认同教师的价值理念。每维度设计5道题,得到共30题的预测问卷。预测问卷采用李克特5点量表。从“完全不同意”“部分不同意”“中性或不确定”“部分同意”“完全同意”,依次记为 1、2、3、4、5分。

(二)信效度检验

本研究以浙江理工大学450位本科生为预测对象,使用SPSS18.0和AMOS17.0对其数据进行项目分析和信效度检验。经检验,量表所有题项与总分均达到显著相关水平,KMO值为0.937,显著性为0.000。结果表明,教师可信度量表模型拟合度好,适合做因子分析。研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方差极大法进行正交旋转,得到教师可信度量表由六个维度组成,解释的总方差为70.111%。

检验结果显示,量表的形象维度、品格维度、知识维度、能力维度、关系维度、认同维度的Cronbach’s Alpha系数分别为0.873、0.894、0.888、0.919、0.852、0.863。总的Cronbach’s Alpha系数为0.952。信任六个维度和总的Cronbach’s Alpha系数均超过了0.8,表明教师可信度量表的信度非常高。

研究运用AMOS17.0对数据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检验模型适配度,模型拟合指标值:x2/df为2.545,GFI值为0.875,NFI值为0.904,IFI值为0.940,TLI值为0.930,CFI值为0.939,RMSEA值为0.059,结合所有指标值可得出模型具有良好的拟合度。经以上检验,最后得到6维度30题的教师可信度正式量表。

(三)调查概况

为全面了解大学生对教师信任状况,以教师可信度量表为研究工具,以学历为分层依据,性别、文理科为分类依据,随机抽取浙江3所普通高等学校的大学生为正式调查对象。采用分层抽样和随机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共发放问卷450份,回收448份,回收率99.6%,有效问卷445份,有效率99.3%。其中男生201人,女生244人,分别占被调查的45.2%、54.8%;文科167人,理科278人,分别占被调查的37.5%、62.5%;专科生150人,本科生150人,研究生145人,分别占被调查的33.7%、33.7%、32.6%。样本情况见表1。

表1 样本基础信息(n=445)

二、研究结论及分析

(一)教师可信度调查现状

1.教师总体可信度较高,但“关系”和“认同”维度可信度相对较低

从总体情况看,教师可信度较高,但“关系”和“认同”维度可信度相对较低。大学生对教师总体可信度均值为3.51(见表2),均值最高分为5分。可见,大学生对教师可信度总体水平较高。这与左叶和王思琦的研究结果相吻合[7]。“形象”“品格”“知识”“能力”“关系”和“认同”维度均值分别为3.86、3.81、3.85、3.63、2.60、3.29,“形象”“品格”“知识”“能力”维度高于“关系”“认同”维度。

这表明,学生对教师的信任主要来自其自身形象、知识传承、品格及能力层面,而对教师关系及认同方面的可信度不高。教师可信度量表中有19题均值得分超过总体可信度均值,另有11题均值得分低于总体可信度均值。其中,超过总体可信度均值的19题全部来自“形象”“品格”“知识”和“能力”四个维度,低于总体可信度均值的11题除1题来自“能力”维度外,其余均来自“关系”和“认同”维度。

该结论进一步验证,大学生对教师“形象”“品格”“知识”“能力”维度的可信度较高,对教师“认同”和“关系”维度的可信度较低。陆稻稻的研究也认为大学生对教师“知识”和“人品”维度信任均值高于“能力”和“情感”维度,这与本研究结果存在一致之处[8]。一方面,这是因为随着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高校目前普遍重视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无论是对于新教师的招聘,还是对于教师晋升、考核等都提出较高任职要求,高校教师一般都能够在形象、品格、知识、能力等方面具有较好表现。另一方面,不少高校正处于转型发展阶段,更为关注量的扩大而忽视质的提升,发展过程中的软硬指标不均衡、效率与公平相冲突等深层次矛盾也开始显现。

表2 教师可信度各维度均值表

2.“形象”和“知识”维度的单题可信度最高,“关系”维度单题可信度最低

就单题而言,“形象”和“知识”维度的单题可信度最高,“关系”维度单题可信度最低。对30道单题的均值分析得到,均值最高的题有“我认为大多数老师的仪容仪是表端庄得体的”、“我相信大多数老师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我相信大多数老师拥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其均值分别为4.11、4.04、4.03。均值最低的题有“我相信大多数老师愿意分享他们的情感和部分隐私”“我相信大多数老师发自内心的喜欢我们,关心我们”“我相信大多数老师愿意主动与我们沟通和交流”,其均值分别为2.35、2.49、2.51。

可见,大学生对教师的仪容仪表、专业知识、基础知识有很高的可信度,对教师在情感分享、情感真诚、沟通交流上的可信度很低。这进一步表明,大学生对教师“形象”和“知识”维度的可信度最高,对教师“关系”维度的可信度最低。徐燕玲的研究结果也显示,大学生对教师知识维度的信任最高,对情感维度的信任最低[9],其调查结果与笔者的研究结论相似。随着高校扩招、在校生人数增加,教师的科研教学工作压力增大,不少任课教师的周课时高达25节以上,加之科研工作量考核等硬性任务,教师很少有额外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师生沟通。另外,较崇尚自由、追求个性的“90后”大学生,大多数高校教师更为恪守师道尊严的教育传统,他们更倾向通过“教育权力”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将师生关系置于“管”与“被管”的不平等位置,导致平等沟通不足。

3.教师可信度各维度内的单题可信度差异明显

就教师可信度各维度内的单题比较看,各维度内单题可信度有差异。对各维度内5道单题的均值分析得到,“形象”“品格”“知识”“能力”“关系”和“认同”维度中均值最高的题分别为:“我认为大多数老师的仪容仪表是端庄得体的”“我相信大多数老师都是爱岗敬业、认真负责的”“我相信大多数老师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我对大多数老师的教学和指导能力有信心”“我相信大多数老师与我们相处时很亲切、很自然”“我认同大多数老师的世界观”,其均值分别为4.11、3.90、4.04、3.75、3.05、3.46(见表3)。同样,“形象”“品格”“知识”“能力”“关系”和“认同”维度中均值最低的题分别为:“我认为第三方对教师的形象评价总是褒大于贬”“我相信大多数老师都是公平公正、民主平等的”“我相信大多数老师拥有丰富的新兴知识”“我对大多数老师的反思和创新能力有信心”“我相信大多数老师愿意分享他们的情感和部分隐私”“我认同大多数老师的教育理念”,其均值分别为3.71、3.67、3.64、3.44、2.35、3.11(见表4)。

表3 各维度内均值最高题

表4 各维度内均值最低题

可见,在“形象”维度中,大学生对教师的“仪容仪表”可信度相对较高,对教师的“第三方评价”相对较低。在品格维度中,大学生对教师的“爱岗敬业品格”可信度相对较高,而对教师“公平公正品格”可信度相对较低;在知识维度中,大学生对教师的“专业知识”可信度相对较高,而对教师的“新兴知识”可信度相对较低;在能力维度中,大学生对教师的“教学和指导能力”可信度相对较高,而对教师的“反思和创新能力”可信度相对较低;在关系维度中,大学生对教师的“相处态度”可信度相对较高,对教师的“情感分享”可信度相对较低;在认同维度中,大学生对教师的“世界观”可信度相对较高,而对教师的“教育理念”可信度相对较低。这与左叶和王思琦研究的部分结果存在差异,其研究认为:大学生对教师科学研究和系统学习能力信任较高,对教育教学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信任较低[7]。而与其品质视角下,大学生对教师公平公正信任较高,对敬业和有责任感信任较低的研究结论相一致。

造成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可能是:a)从客观来说,职称越高的高校教师常常身兼数职,经常疲于奔命,往往并无足够的时间学习新知识、反思和创新教学,导致学生对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能力产生质疑;b)从主观来说,由于成长背景、年龄差异,多数教师并不愿意将属于个人的“情感”或属于教师群体的教育理念与学生分享,这也导致学生对教师存在一定的误解和偏见。

(二)教师可信度差异检验及分析

1.性别对教师可信度差异显著

研究以性别为自变量,以教师总体可信度和各维度为因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得出,男女生在品格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t=2.429,P<0.05),但在形象、知识、能力、关系、认同五个不同维度和总的可信度上并无显著差异,见表5所示。经均值分析后得到,男生在品格维度的均值要高于女生的均值。对品格维度的5道题再进行差异检验,得到“我相信大多数老师都是公平公正的”仅一题在性别上存在显著性别差异(t=2.819,P<0.01),且男生在该题上的均值高于女生的均值。可见,男生比女生更相信教师是公平公正的。该结论与刘慧群[10]、何丽君[11]等学者的观点相似。刘慧群指出,社会性别刻板印象导致教师对不同性别的学生持有不同的教育态度,如在课题分配上,一些教师倾向于把具有挑战性的课题分给男生;课堂互动中,教师更喜欢与男生互动。教师受社会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会经常在教学过程中有意无意表现出对女生的性别歧视,从而导致女生对教师公平公正的品格可信度低于男生。

表5 学生性别对教师总的可信度和各维度影响(n=445)

2.文理科对教师可信度差异显著

研究以文理科为自变量,以教师总体可信度和各维度为因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得到,在形象维度上,文科生和理科生并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在品格维度、知识维度、能力维度、关系维度和认同维度5个维度及总信任度上均存在显著差异(见表6)。经均值分析后得出,理科生对教师在品格、知识、能力、关系、认同及总体信度上的均值均高于文科生。对各维度的小题进行进一步差异检验得到:品格维度中,涉及教师“公平公正”“诚实守信”“正直谦和”的三小题存在显著差异,差异值分别为t=-4.164(P<0.001)、t=-3.254(P<0.01)、t=-2.769(P<0.01)。知识维度中,涉及教师“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教学知识”“新兴知识”的四小题存在显著差异,差异值分别为t=-2.095(P<0.05)、t=-2.516(P<0.05)、t=-2.428(P<0.05)、t=-2.565(P<0.05)。能力维度中,涉及教师“交际处事能力”“反思创新能力”的两小题存在显著差异,差异值分别为t=-2.363(P<0.05)、t=-2.600(P<0.05)。关系维度中,涉及教师“情感分享”“沟通交流”的两小题存在显著差异,差异值分别为t=-2.325(P<0.05)、t=-3.022(P<0.01)。认同维度中,涉及教师“教师价值观”“教师教育理念”的两小题存在显著差异,差异值分别为t=-2.500(P<0.05)、t=-2.707(P<0.01)。

以上所有题目中,文科生的均值都低于理科生的均值。聂明镜和车俊豪使用孙五俊编制的师生信任问卷调查也得到理科生对教师在知识、能力、情感维度上的信任高于文科生的结论。[12]前人的研究结论与笔者的研究结果相吻合。造成上述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文理不同学科的学生在思维方式、表达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理科生思维严谨、表达理性、文科生思维发散、表达感性。林丹薇的调查数据进一步说明,文科生比理科生对教师的要求更高。[13]

表6 教师总的可信度和各维度在学科上的差异(n=445)

3.学历对教师可信度差异显著

研究以学历为自变量,以教师总体可信度和各维度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得到学历在总体可信度及各维度上都存在显著差异(差异值见表7)。经事后多重检验发现,本科生、研究生在总体信任度和六个分维度上的得分均高于专科生,研究生仅在关系维度上的得分高于本科生。对六个维度的30道题目进行进一步差异检验,得到本科生、研究生在六个维度30题上均与专科生存在显著差异(P<0.05)。研究生、本科生仅在关系维度中的“我相信大多数老师愿意主动与我们沟通和交流”“我相信大多数老师愿意分享他们的情感和部分隐私”两题中存在显著差异,均值差分别为0.624(P<0.05)、0.623(P<0.05)。

造成上述差异主要原因有:a)专科培养重在应用型人才,而本科培养更注重综合型和复合型人才,研究生培养侧重研究型人才。就目前高校师资配备看,本科和研究生师资队伍主要以副教授(副研究员)、教授(研究员)等高级职称教师为主,专科多以讲师、副教授等中高级职称教师为主。前者师资力量较后者雄厚。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前者对教师可信度高于后者;b)研究生和本科生相比,从培养模式看,现在高校大多实行导师负责制,研究生与教师接触更为频繁和深入,与教师沟通与交流明显多于本科生,其与教师情感分享也更深更广。因此,研究生在关系维度上的可信度高于本科生。

表7 学生学历对教师总的可信度和各维度的影响(n=445)

三、讨论与思考

从本次调查结果看,大学生对教师可信度现状喜忧参半。大学生对教师形象、品格、知识、能力维度的可信度较高,但对教师的关系和认同可信度较低。其中,教师品格和能力两维度可信度低于形象和知识维度可信度。维度内单题比较得知,教师在第三方评价、公平公正、新兴知识、反思和创新能力上的可信度有待提高。另据差异检验得知,大学生在品格维度上存在性别差异,男生在品格维度的均值要高于女生的均值;大学生在品格、知识、能力、关系和认同5个维度及总体可信度上均存在文理科差异,理科生在品格、知识、能力、关系、认同及总体信度上的均值均高于文科生;大学生在总体可信度及各维度上都存在学历程度差异,本科生、研究生在总体可信度和六个分维度上的得分均高于专科生,研究生仅在关系维度上的得分高于本科生。

(一)教师应转变教育理念、革新教育方法、改善师生关系

大学生对教师的关系和认同可信度较低,对教师的品格和能力两维度可信度也不高。这要求教师要从教育理念和行为方式上强化自身。Poortinga的研究表明,人们更易相信与自己价值相似的人。[14]因此,高校教师要改变传统教育理念,从内心将学生视为独立、平等的个体,多关心、了解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与学生平等、友好相处,增加学生对教师的可信度。同时,高校教师需要掌握合适的教育方式,公平、公正、有尊严地对待每一个学生,通过人格魅力、过硬的专业知识和高操的教学能力熏陶、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尊师之情,增强学生对教师的认同感。高校大学生也需要树立积极观念,主动增强自身沟通能力。随着大学生人数的增加,高校教师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大学生要加强与教师的坦白沟通,尊重教师的劳动成果,适应不同教师的教学方式,增强与教师沟通的主动性和自信心。

(二)教师要加强道德规范、提升业务素质

迈尔等国外专家研究认为,能力会影响到被信任方的可信度。所谓能力指的是个体在某个具体领域有影响力的一组技能、胜任力和特征的组合。[15]而教师的能力则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具备的胜任力。本研究中,大学生对教师的新型知识、反思和创新能力上及品格等维度的可信度有待提高。这要求高校教师应该注重知识更新,增强教学反思与总结,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全面提升业务素质。

随着知识更新的日新月异,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的高校教师,教师如果没有渊博的知识,宽广的视野,其传授的教育内容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更难以激发学生对教师的敬畏之心。因此,高校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加强对基础性、世界性重大理论问题的研究,及时完善知识体系,才可以更好地教书育人。另外,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功利主义也不断腐蚀高校教师的理想信念,部分教师信念缺失、道德下滑,严重影响教师群体形象,使学生对教师品格产生偏见。品格对可信度的影响得到心理学信任研究的一致认可,多依奇还指出,被信任者人格特质中的正直是影响被信任者可信程度的主要特质[16]。大学生对教师的品格可信度判断不仅来源于教师正直的品行,还包括教师真诚、宽容等等品质,拥有高尚积极的价值观念和精神诉求,对学生具有宽容、仁爱之心,做学生道德的引路人。

(三)学生要加强与教师沟通的主动性,提升对教师的可信度

教题可信度差异分析表明,大学生在性别、文理科、学历层次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男生对教师品格可信度均值要高于女生;理科生在品格、知识、能力、关系、认同及总体可信度上的均值均高于文科生;本科生、研究生在总体信任度和六个分维度上的得分均高于专科生,研究生仅在关系维度上的得分高于本科生。这说明由于年龄、教育经历的差异,不同群体的大学生对教师的认知是有差异的。这一方面要求高校要根据不同群体的需求,针对不同群体的关注重点、教育诉求等建立多层次师生沟通、对话机制,及早化解矛盾,增进师生认同;另一方面,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大学生要树立乐观、主动的积极态度,建立起主动与教师沟通的自信心,学会移情理解,逐步提升与教师交往技能,逐步消除对教师的误解与偏见,增强师生交往互信基础。

参考文献:

[1] 姚琦,马华维.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当代信任研究[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3:15.

[2] 曹正善,熊川武.教育信任:减负提质的智慧[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1.

[3] 李晔,刘华山.中小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及问卷编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4):88-94.

[4] 潘露.师生信任的困境与突围[J].教育学术月刊,2008(4):10-12.

[5] 孙五俊.高校组织中师生信任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5:19-20.

[6] 罗华.双向信任-建构新型师生关系的基石[J].谈经论道,2003(5):37-39.

[7] 左叶,王思琦.能力与品质视角下大学生对高校教师的信任研究—以西南交通大学为例[J].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6(2):96-103.

[8] 陆稻稻.当前大学城师生信任现状及应对策略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9:19.

[9] 徐燕玲.高校师生信任关系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4:25.

[10] 刘慧群.社会性别视角下的高等教育公平[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0(5):126-130.

[11] 何丽君.高等教育性别与公平问题探究[J].江苏高教,2000(1) :67-70.

[12] 聂明镜,车俊豪.研究生视角下的师生信任研究: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为例[J].肇科技视界,2014(23):180-182.

[13] 林丹薇.基于学科差异背景下课堂教学方式的调查分析[J].肇庆学院学报,2012,33(1):96-100.

[14] 姚琦,马华维.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当代信任研究[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3:79.

[15] 韦慧民.组织信任关系管理:发展、违背与修复[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15.

[16] 翟学伟,薛天山.社会信任理论及其应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24.

(责任编辑: 任中峰)

DOI:10.3969/j.issn.1673-3851.2016.02.013

收稿日期:2015-8-27

基金项目:浙江省高校重大人文社科项目攻关计划规划重点项目(2013GH027);党建与思政项目(DS201413Y);浙江理工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yl1303)

作者简介:甄月桥(1962-),女,浙江杭州人,研究员,主要从事高教管理、社会心理学方面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 3851 (2016) 01- 0083- 07 引用页码: 020803

Analysis of Current Situation and the Disparities of Trust Relationships Between College Teachers and Students: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Teachers’ Credibility

ZHENYueqiaoa,CHENCongb,ZHURuhuaa

( a.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 b.School of Marxism,Zhejiang Sci-Tech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18, China)

Abstract:Teachers’ credibility is an important factor which affects the trust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teacher’s credibility, the paper aims to explore the trust relationships between college teachers and students. Teacher’s credibility is studied from six dimensions through questionnaire survey, including image, character, knowledge, ability, relationship and identity. The result shows that college students improve credibility for teachers on the whole. To be more specific, college students improve credibility for teachers in the dimensions of image, character, knowledge and ability. In particular, teachers’ personal appearance, dedication, professional and basic knowledge, teaching and guiding ability receive students’ wide recognition. However, college students show low credibility fo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especially in emotion sharing, emotional sincerity, communication, education concept. In addition, although college students show high credibility for teachers’ image, character, knowledge and ability, teacher’s credibility in third-party evaluation, fairness, justice, new knowledge, reflection and innovation needs to be improved.

Key words: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eachers and students; current situation of trust; credibility

猜你喜欢
师生高校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全民阅读 让师生遇见更好的自己
师生互动4时机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麻辣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