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研究
——以徐州工程学院为例

2016-07-26 06:22王翠徐州工程学院人文学院江苏徐州221000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年9期
关键词:心理问题贫困生高校

王翠(徐州工程学院 人文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0)



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研究
——以徐州工程学院为例

王翠
(徐州工程学院 人文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0)

摘 要: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我国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和完善,我国高等院校的数量逐渐增加,规模也逐渐扩大.然而,由于我国个别地区人民生活水平较差,所以导致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数量增加,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贫困生数量增加的问题,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在经济困难压力下造成的心理健康和个性特征的负性变化也值得我们关注.因此本文针对高校贫困生群体,通过对该群体具体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详细的调查和分析,选取徐州工程学院的200名在校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通过对调研数据的分析统计,对高校贫困生心理教育和贫困生心理进行研究,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研究

1 研究背景

本文通过不同角度出发,并采用了艾森克人格问卷(EPQ)简式量表中文版,以大一、大二、大三、大三,四个年级的学生为调查主体,以随机抽样法进行调查.选取了200名徐州工程学院在校大学生作为本次问卷调查的对象,根据调查结果,此次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其中有效问卷200份.此次调查的对象中,大一学生的比例为40%,人数为80人;大二学生比例为40%,人数为80人,其中男生比例约为60%,人数为40名,女生比例约为40%,人数为32人;大三、大四学生各有40名.此次贫困生人数为60人,比例为30%,非贫困生人数为140人,比例为70%.对得到的数据运用SPSSl3.0统计软件和Excel2003进行统计,在数据分析中采用贫困生和非贫困生的横向对比分析.并选取个案对象进行访谈,从大学四个年级中,选择不同地区的学生,对其进行访谈,最后得出相关结论.

2 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调查与分析

对样本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依据艾森克人格问卷(EPQ)简式量表调查问卷,得出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具有一定的选择困惑感,在认知方面存在一定的偏差

在认知方面,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表现较为突出,对贫困生对金钱的态度、对贫困的认知等方面进行调查分析,数据显示如下(见表2-1).

2.1.1 部分贫困生在对待社会现象时具有较少的理性认识

从上表数据中可知,大部分贫困生在新媒体环境下对社会的态度比较积极正面,但受到网络环境的影响,部分贫困生也存在一定的偏激行为.就如选择“命运使然,听天由命”和“命运不公”,由于“出身不好造成”中,贫困生为30.0%和8.0%,而非贫困生为4.0%和2.0%,对比差分别为+26.0%和+6.0%,上述数据对比的差异说明部分贫困生表现出不敢面对社会现实和逃避现实的心理.

2.1.2 学生主体在价值观上存在更为严重的问题

在访谈学生、网上沟通学生的过程中,部分同学遇到了价值选择上的困惑,主要是为金钱、命运和奋斗处理的困惑.学生面多纷杂的网络世界,容易迷失自己,贫困生在网络环境中迫切需求表达真实情感,贫困生有更为矛盾的心理状态.

2.2 环境适应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面对新的环境时,贫困生是否能够进行自我调节,适应环境的变化成为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根据大学生对环境的适应情况、表现方式等方面设计调查问卷,对贫困生在新环境下的心理展开调查,调查数据见表2-2.

表2-2 有关大学生生适应环境问题的调查统计表

通过上表的数据,可以看出,在适应大学生活的问题中,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部分的大学生在生活、学习、人际环境变化的情况下,不能较好的适应新的环境;陌生的环境导致了生活的不便利,部分贫困生不能在短时间内完全适应,造成环境应激,影响正常的学习、睡眠,久而久之造成心理问题.新环境是一个需要不断适应过程,贫困生需要通过自我心理调节,完善自己,独立成才.

3 导致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

影响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多种因素纵横交错,共同造成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经过研究和分析,得出结论,具体原因如下:

3.1 家庭经济困难

巨额学费与生活费带来的心理压力.随着通货膨胀以及城市生活消费水平的提高,高校学生的开销也随之上升.巨额的学费,也是的许多贫困生家庭捉襟见肘,很难支付.贫困学生消费水平低,造成自卑心理.和来自生活水平较高家庭的学生相比,贫困学生由于缺少资金,因此,生活水平较低,这就使得许多贫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形成自卑心理.一方面,由于自身心理不够强大,因此,十分容易与富裕学生形成比较.另一方面,在随着大学学生消费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主张高消费,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贫困学生的自卑心理.

3.2 贫困生自身存在的心理弱点

内因决定事物发展的方向.因此,决定着大学贫困学生心理弱点的因素是内在因素,即大学生自身的心理问题.首先,由于贫困生大多来源于边远贫困地区,由于受到教学条件等因素限制,学生并没有更加广阔的视野,与城市学生相比,贫困学生的经历,较为狭窄.其次,大学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较高,与富裕学生相比,贫困学生将所有的资金都用于知识的学习,因此对于其他方面的能力缺乏培养,因此,相比之下,容易形成自卑感.最后,自我评价过低,贫困学生经过长时间的观察之后,会得出不利于自己发展的结论,即自己事事不如人,从某种程度上而言,这是造成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挫败感的增强,使得学生失去奋斗的意识,只能随波逐流,碌碌无为,长时间处于严重的心理问题的影响中.并且由于网络环境下的不稳定性因素造成贫困生心理不平和.

3.3 高校心理支持工作不够完善

目前,我国教育部门在解决贫困生问题的物质方面,采用奖学金、助学金等种种方式,对贫困学生进行资助,这种方式在物质方面可有效的解决大学生的贫困问题.然而,经济方面的支持不足以弥补学生心理上的阴影.贫困学生作为弱势群体,在大学得不到更深层次的关怀,因此十分不利于心理健康的发展.学校尚未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培育机制,因此,针对很多贫困学生的心理问题,学校并未足够重视,也未建立和完善解决机制.

4 解决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根据上述分析调查数据,可得到高校贫困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因素.对于造成此种现象的几点原因,经过查阅相关资料,结合此次调查分析数据和自身工作经验,有针对性的制定几点对策,对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一定的干预解决.

4.1 进一步完整经济救助体系,加大对勤工助学的鼓励

高校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即为经济困难.虽然相关教育部门已经针对学生的经济问题,制定对策解决问题,主要通过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生源地助学贷款等解决了我校贫困生的经济问题,能够资助贫困生完成几年学业,但对贫困生的心理或多或少会起到一种负面的暗示,导致贫困生不自信、不乐观的心态.反之,如果鼓励通过勤工助学对贫困生进行相应资助,让学生通过劳动获取财富,既锻炼了学生的独立自主能力,又增强了学生的自尊自信,有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

4.2 开展多种渠道,加强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积极创新和开发心理健康培养新途径.具体措施如下:

第一,课堂教学是贫困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途径,要发挥各门学科教学的心理教育价值和功能,争取多学科教学的配合和渗透.在课堂中,教师应宣扬主流积极的价值观念,否定炫富、浮夸等价值观念,积极肯定勤俭节约这种传统美德,进而帮助创造和谐的班级文化.

第二,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校园氛围.我校应该建立各种各样的社团,来鼓励学生,特别是贫困生在各个领域发挥自己的特长,在工作中得到老师同学的肯定,增加与老师同学的交流沟通,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发展.

第三,可通过网络信息技术等相关的平台进行交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如可以利用百度贴吧、人人等开展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通过一些用自身知识能力获得社会地位和财富的真实榜样激励学生,使得学生在逆境中突破自我,实现自身价值,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一员,自己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从而更好的了解自我,发展自我,更好的调适自己的心态,摆脱各种心理问题的困扰.

第四,高校重视贫困生的心理咨询活动.学校可设专职的心理教师,建设心理咨询室,通过专业的咨询为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有效地解决心理问题.做好贫困生心理健康的筛查工作,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进行积极矫正.通过团体辅导,个体干预的方式积极鼓励小组成员进行沟通和交流,将所有的压力进行释放,进而减少心理问题,更为乐观自信.

4.3 全面引导提升高校贫困生的自我调节能力

内因决定事物发展的方向,因此,要想从根本上消除贫困学生的心理问题,就要积极引导学生自我调节,改变思维,这样就能够以积极的心态来面对生活中的种种问题.在此过程中,需要教师等教育工作者积极的引导,教育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生活中坚持简朴的生活,不可相互攀比.大学生活是较为自由的,因此,教师应该积极鼓励学生独立发展,勤工俭学,进而充分锻炼学生坚强的意志.与此同时,学校应该牢牢坚持勤俭节约的价值观念,鼓励学生穿校服、吃食堂的饭菜,这样能够创造一种和谐的校园价值观念,为所有学生的发展,提供和谐的外部环境.

5 结论

在最近几年,高校贫困生在数量和比例方面有逐步增多的趋势,相关高校已经出台了一定的政策和法律,用来遏制恶性趋势的攀升.其中在经济方面,我国相关部门取得十分良好的成就,然而在更深层次的心理扶贫方面,却难以落实.高校贫困生群体的组成结构较为复杂,社会问题严峻,单纯地给予物质层面的补助,不足以解决贫困生复杂心理引发的种种问题.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高校贫困生的经济问题与心理健康问题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相关部门,必须予以重视.

参考文献:

〔1〕杨东平.中国教育公平的理想与现实[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胡凯,荣复康.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3〕冯进锐,徐卫林.大学生心理压力及应对方式调查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S1).

〔4〕何瑾,樊富珉.西部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教育对策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02).

〔5〕曾琴.高校贫困生:心理状况及教育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05).

〔6〕江琴.追求主体性的存在——高校贫困生自我的接纳与认同 [J].长春大学学报,2014,24(2):226-230.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6)05-0150-03

收稿日期:表2-1 有关贫困生认知问题的调查统计表2016-01-03变项 指标 贫困大学生 非贫困大学生 贫困大学生所占百分比 所占百分比 对比差怕别人知道 28.0% 2.0% +26.0%对贫困的态度 很坦然 63.0% 94.0% -31.0%无所谓 9.0% 4.0% +5.0%命运使然,听天由命 30.0% 4.0% +26.0%对贫困的看法 命运不公,出身使然 8.0% 2.0% +6.0%暂时可改变 62.0% 94.0% -32.0%无所谓的东西 5.0% 4.0% +1.0%对金钱的认知 生活的必要条件80.0% 93.0% -13.0%但不是唯一标准有钱就拥有一切 15.0% 3.0% +12.0%

猜你喜欢
心理问题贫困生高校
个案工作方法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
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学生心理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心理健康教育在班级活动中的有效实施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