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述中国太阳神话的文化精神

2016-08-01 08:13李旆瑶
北方文学·中旬 2016年6期
关键词:文化精神中国

李旆瑶

摘 要:对太阳神话的崇拜在中国由来已久,研究太阳神话的文化精神可以从其来源,传说,故事,活动仪式等有关方面进行阐述。对以上方面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中国太阳神话具有丰富的文化精神,即对生命的无限感动,对光明、温暖、力量、勇敢的崇拜和赞美。

关键词:中国;太阳神话;文化精神

著名的学者缪勒曾说过:“日出是自然的启示,他在人类精神中唤起依赖、无助、希望和快乐的情感,唤起更高力量的信仰。这是一切智慧的源泉,也是所有宗教的发源地。”[1]所以说,太阳升起是人类创造文化的源泉,也是人类创作神话的源泉。中国的太阳神话及太阳崇拜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从民间故事到文书记载,从神话崇拜到祭祀仪式无不体现了太阳神话深刻的文化内涵,展示了中华人民对太阳的天然崇拜及信仰。

一、中国太阳神话的形成

《庄子·田子方》中写到“日出东方,而入于西极,万物莫不比方”。太阳崇拜作为原始自然崇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形成无外乎以下三种因素:太阳自身自然属性的多样性与多变性、原始先民们认识与思维方式的简单局限性、严酷的生存环境与落后的生产式。[2]这些因素催生了太阳神话的种种,也为其神话的传承和发扬奠定了基础,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太阳文化精神内涵。

根据全球很多地方的考古资料,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共同的现象:在几万年甚至十万年前,原始初民的葬式都是头向东而脚向西的,这种葬式方法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同原始宗教观念、原始巫术有十分密切的关系。[3]这些也体现在原始先民对太阳的态度上,他们把太阳视为生命体,视为神灵,视为光明、温暖、生命的象征,对她表示无限地崇拜。对于原始先民来说,太阳升起,就意味着生;日落,就意味着死。日出日落,生生死死,无不体现了原始初民对生命的认识和敬畏。体现了原始先民对太阳或者说是生命力的崇拜。

具体到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几乎是每一个中国先民的原始生活形态,这样的生活方式决定了中国先民对太阳的独特崇拜,在很多的文字记载如《礼记》、《楚辞》、《国语》、《尚书》、《山海经》、《淮南子》中均有对太阳神话的阐述,《淮南子》谓:“日中有乌。”高诱注:“跋,犹蹲也,谓三足乌。”

无论是古籍还是在原始初民的生活习惯中,太阳神话都表现出了与太阳本身有关的绝对地位与活力。在那个生产资料极为匮乏的时代,人们对光和热的追求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而太阳本身所具有的光和热正是人们所热切需要的,所以对太阳的崇拜也是水到渠成的了。

二、中国太阳神话的内容构成

(一)关于中国太阳神话的传说

关于中国太阳神话的传说在《山海经》等一些古籍中可以探寻一二。首先,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的太阳神话突出的一点就是“多日”,这种说法在南北各民族中皆有流传。《山海经·大荒东经》载:“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乌即传说中的金乌,《淮南子·本经》言尧时“十日并出,草木焦枯”。台湾高山族神话里有两太阳之说,只不过其中一个后来变为月亮。伦佬族神话中则有七日七月之说。再如《楚辞·天问》里提及的“九乌”等。这一系列的记载证明太阳神话“多日”的突出特点,从而也衍伸出了有关射日的神话。

其次,《山海经·大芜南经》记载:“东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日羲和,方浴日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此处提及的羲和—太阳之母,当为最古老的太阳女神。除了羲和以外,最早最典型的太阳男神是伏羲。

(二)关于太阳神话的故事

关于太阳神话的故事,尤为著名的有《夸父逐日》与《后羿射日》。这两则神话传播极为广泛,为后世熟知。《山海经·海外北经》中记载:“夸父逐日而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从这两则《山海经》的记载中,我们可以分析出,夸父追日的故事映射的其实是人们消除旱灾时的状态。为了消灭旱灾,夸父勇敢逐日,并为此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这表现了原始初民英勇无畏,敢于与旱灾斗争的崇高精神。同进也体现出了太阳神话的文化精神。

在古籍《淮南子》中,记载的后羿射日是这样的:尧时十日并出,草木皆枯。尧命羿仰射十日,中其九日,日中九鸟皆死,堕其羽翼,故留其一日也。同《夸父逐日》相似,这一神话故事也主要表现的是人们抗击旱灾的斗争。虽然,射日神话对酷热大旱作了极度的夸张,但其目的在于突出射日英雄的大无畏精神,以及对于力量与勇敢的追求,对于生命的向往。这也就是这篇神话中所透露出来的太阳神话的文化精神。

三、结语

通过对中国太阳神话的来源、内容构成和传承活动的阐述,对太阳神话中所反映出的文化精神,我们可以作出如下总结:中国的太阳神话具有丰富的文化精神,其精神即对代表生命的光与热的无限敬畏与崇拜,在自然力不发达的原始社会,人们崇尚太阳所代表的的光明、力量、温暖、勇敢;在与自然干旱不断反抗了过程中,也体现出了人与天争,不畏困难的反抗精神。这种两种文化精神植根于上古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中,影响了他们创造神话人物故事时的思维导向,形成了具有其文化精神的太阳神话。

参考文献:

[1][德]麦克斯·缪勒.比较神话学[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111.

[2]宋红梅.太阳原型意象的历史嬗变[D].山东师范大学,2014:6.

[3]宋辰博.论太阳的文化精神[A]. 黑龙江: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21.

猜你喜欢
文化精神中国
郭沫若《女神》意象体现的文化精神解析
教师文化建设是实现学校内涵式发展的根本保障
我国警卫反恐怖斗争对策研究
浅析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代价问题
从中西宗教差异中透视中国文化精神
肯尼·格雷特,爵士的“中国”调子
探究文化如何成为经济学研究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