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激励悖论分析

2016-08-04 11:27储伶丽郭江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16年5期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

储伶丽 郭江

【摘 要】为破解以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为主的高校传统的教学考核方式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之间存在的激励悖论,文章构建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激励闭环约束系统,并从校内教务管理部门、教师和学生三个层面提出了目标激励措施。

【关键词】激励悖论 目标激励 应用型人才 人才培养路径

本文受陕西省教育厅《国际贸易实务》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项目和西安翻译学院《国际结算》精品课程建设、国际贸易示范特色专业建设的共同资助。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实施应用型人才培养已成为大多数高等院校的发展定位,尤其是年轻的民办本科院校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发展路径。①这种目标定位是顺应市场对专业化人才的需求而形成的。但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现象依然持续,而且就业难的现象在民办高校中尤为显著。②其中,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未能有效实现是最重要的内在因素之一。③④这种目标与结果之间的不一致,称为“激励悖论”。本文试图依据博弈论方法,从教师、学生、管理层三类相关主体入手,研究传统教学方式下的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激励悖论”,探寻破解民办高校人才培养供需矛盾的有效途径。

教学相关主体之间的激励悖论

1.教学实施过程选择得益矩阵

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及实施过程中有两种教学方式的选择:知识教学(填鸭教学)和应用教学(互动教学);学生也有两种对应的学习方式的选择:被动式学习和参与式学习。博弈双方行为选择得益矩阵如表1所示。

在这一矩阵中,如果教师选择知识教学方式进行授课,学生选择被动式学习,则教师是在做本职工作,没有收益,得益为0,而学生就因此不用多花精力参与教学,满足了自己的惰性心理,得益为S;但如果学生选择了参与式学习,教师就因此提高了教学效果,得益为T,而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则是做本职工作,得益为0。反过来,如果教师选择应用教学方式进行授课,学生选择被动式学习,则教师的预期教学效果未能实现,教师的得益为-T,学生则满足了惰性的心理,得益为S;但如果学生选择了参与式学习,则教师就达到了目标教学效果,学生也做了学习的本职工作,因此二者得益均为0。

从这个博弈矩阵中可以看出来,无论教师选择知识教学方式还是应用教学方式,学生的最佳选择都是被动式教学。然而,如果大多数学生由于惰性的心理都选择了被动式教学,这时教师的最佳选择则是进行知识教学。因为选择知识教学方式,教师完成了本职工作,教师的努力与得益相等,处于均衡状态;反之,如果选择应用教学,教师的努力大于得益,收益为负。因此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自由博弈的结果是教师进行知识教学,而学生选择被动式学习。然而,这种博弈的结果却与民办高校教务处设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相悖。因此,在不考虑其他激励因素的条件下,现存的教师与学生教学实施过程和民办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之间存在激励悖论。

2.教学考核激励得益矩阵

基于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学生之间的博弈结果与人才培养目标之间的激励悖论的存在,就需要进一步研究教学结果的考核方式对这一结果会有什么改变。假设如果教师选择了知识教学方式,相对应选择结果考核方式对教学效果进行考核,反之,如果教师选择了应用教学方式,相对应选择过程考核方式。因此,在针对专业课程的教学考核激励中,教师可以选择两种考核方式:结果考核和过程考核。假设学生选择被动式学习,则他通过考试的法宝就是期末突击;如果学生选择参与式学习方式,则他通过考试的法宝就是平时努力。因此,学生也有两种应对考试的方式供选择:平时努力和期末突击。博弈双方行为选择博弈矩阵如表2所示。

在这一矩阵中,如果教师选择结果考核来考查教学效果,学生选择期末突击通过考试,则教师与学生的目标都能达成,他们的收益都是0;而如果教师选择结果考核,学生选择平时努力,从实际教学效果来看,教师的教学效果实现了提高,收益为K,而由于知识记忆的时限性和结果考核的知识性,学生未必能通过期末的结果考核,得益为-P。反过来,如果教师选择过程考核,学生选择平时努力,进行参与式学习,则二者的目标都能达成,他们的得益都是0;而如果教师选择过程考核,学生选择期末突击,则不但教学效果目标没能达成,学生通过考试的目标也实现不了,因此教师和学生的得益均为负值。

从这个矩阵来看,教师如果选择结果考核的方式考查教学效果,学生最佳的选择则是通过期末突击的方法应付考试;教师如果选择过程考核的方式考查教学效果,学生最佳的选择则是通过平时努力,进行参与式学习。反过来,如果学生选择平时努力,进行参与式学习,教师的最佳选择则是进行结果考核,这样满足了教师惰性的心理,实现了得益的最大化;反之,如果学生选择期末突击,而教师由于得益最大化的目标也会选择结果考核。因此,这个矩阵博弈的结果是存在惰性心理的教师在教学考核方式选择自由的假设条件下,出于对自身得益最大化的考虑,会选择知识教学方式,通过结果考核方式对教学效果进行考查。相对应的,学生就自然选择了期末突击的被动式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师自由主导教学的环境下,学生学习方式的选择取决于应对考核方式的选择,而应对考核方式的选择又取决于教师考核方式的选择。同时,教师、学生考核激励博弈结果也与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存在激励悖论。

目标激励制度的建立与激励悖论的突破

从上面两个博弈矩阵分析来看,在民办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能否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关键在于如何促进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和考核方式的转变,打破教学过程激励悖论和考核方式激励悖论。想要促进教学、学习和考核方式的转变则离不开民办高校教学管理部门的有效管理和制度激励。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学生的行为与管理者的行为选择也存在着一种博弈关系。假设学校教务管理部门有两种选择:建立完善的目标激励机制和不建立目标激励机制;教师就对应着有两种选择:在目标激励下进行有目标的教学(应用型教学)和没有目标激励措施下进行自由选择的无目标教学(知识教学);学生同样也有两种选择:有目标有效的学习(平时努力进行参与式学习)和无目标无效的学习(期末突击进行被动式学习)。以上三者之间选择博弈矩阵如表3所示。

在这一矩阵中,教学处的得益用A表示,教师的得益用B表示,C表示学生得益情况。如果教务处选择目标激励措施,教师和学生选择目标教学和目标学习,则各方的目标利益都刚好能达到,得益都为0;反之,如果教师和学生依旧进行无目标教学和无目标学习的话,教师没能达到学校教学要求,会受到惩罚,得益为-B,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未能达到,得益为-A,学生则得益为-C。如果教务处没能进行目标激励,也就是说没有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激励的具体措施,对于教师来说,如果选择目标教学,则要克服惰性花费更多的精力投身于教学,其得益为-B,学校则在没有花费更多成本的情况下实现了应用型教学目标,得益为A;反之,教师如果对应选择无目标教学,其投入与得益对等,故得益为0,而学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也没能实现,得益则为-A。

因此,如果学校教务处不建立完善的目标激励制度,依旧进行无目标激励管理,教师出于惰性的考虑会选择无目标教学,学生出于短期目标性行为会对应选择无目标学习,即老师进行知识教学、结果考核,学生进行被动式学习和期末突击;反之,如果教务处主动建立完善的目标激励措施,进行目标管理,促进应用型教学学习的制度完善,教师会在激励作用下选择应用型教学和过程考核,学生则对应选择参与式学习与平时努力。

从上面3个博弈矩阵可以看出,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能否真正实现,关键是要打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博弈利益格局,而能打破这种利益格局的力量则取决于学校教务管理部门能否建立有效的目标激励制度进行引导。

目标激励视角下应用教学方式与过程考核制度的建立路径

1.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目标激励措施的运作机理

基于在人才培养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博弈关系,学校建立有效的目标激励机制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切实实现的有效途径。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一个目标激励闭环约束系统,如图1所示。

在这个闭环系统中,首先,民办高校董事会迫于外界社会人才需求市场的竞争以及政府的压力会对教务管理执行机构行使监督功能,促进教务管理部门按照学校制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执行管理工作。然后,在董事会的压力下,教务管理部门可以通过建立有效的目标管理和激励机制对教师进行目标激励管理和监督,行使监督功能和服务功能,但要注重发挥教师的教学能动性。其次,教师在教务管理部门的目标激励约束制度的引导下,可以发挥教学主导作用和教学实施的能动性,创造性地进行应用型教学和过程考核,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内在动机,克服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相悖的矛盾,真正提高课堂质量,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推动课堂教学与社会需要两者的结合。最终,在过程考核和参与式学习氛围的压力下,学生课程过关的短期行为目标与学生能力培养的长期职业发展目标达到行为目标的一致性,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也间接实现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远期目标。这样学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就满足了社会企业的认可,学校也提高了自己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

值得关注的是,在这个闭环目标激励系统的运作过程中,社会企业和政府对就业市场上毕业生的评价和反应以及对高校尤其是民办高校施加的市场压力等是由市场和政府机制的运作完成的,已经形成固定的运作规律和有效的运作规则,而学校内部的运作过程却是属于学校管理制度层面的部分,尚未成熟和完善。因此,要实现这个目标激励闭环系统的良性运转,必须对校内教务管理部门、教师和学生三者的目标激励关系予以明确,制定完善的目标激励措施并执行监督制度。

2.建立应用型教学方式与过程考核制度的具体路径

通过对目标激励机制闭环系统运作机理的分析,要建立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应用型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必须建立相应的目标激励制度,具体路径如图2所示。

首先,民办高校董事会要建立针对学校教务管理层的目标激励制度和目标考核制度。通过这个制度促进教务管理层对教学实施过程建立对应的目标激励和考核制度,通过目标激励制度,促进教师向应用型教学转变,增强教师的职业责任感,明确教师教学的应用性目标。同时,教务管理部门应该建立教师教学实施的有效服务制度,加强对教师进行应用型教学的服务和支持功能,建立应用型教学实施平台。在这些目标激励制度的指引下,教师朝向应用型教学方式转变,改革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式和教学角色,寻找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的方法,探寻有效的课程过程考核方式体系,寻求提升学生应用能力的技巧,建立有效的应用型课程教学体系,最终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实证分析

以西安某三所民办院校为代表的高校对目标激励的有效运用,就已显现出目标激励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巨大影响。现对西安某三所民办院校的目标激励制度与过程考核改革试点进行介绍分析。

西安三所民办院校分别从2006年和2007年开始执行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从教学方案的设计到人才培养规格的修订再到课程体系的优化以及实践教学的大力投入等各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分别从2010年和2012年起,学院开始实施目标激励与过程考核的改革试点,通过建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激励制度,充分调动教师应用型教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给代课教师放权,针对一些专业课程采取以学生为主体的灵活授课方式,可以充分发挥不同专业课程的特点,进行各具特色的授课方式。同时,通过对参与式学习的效果进行过程考核,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如试点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国际贸易地理》课程,教师采取小组合作的方法,通过集体讨论、小组报告以及针对具体国家和地区国际贸易地理状况进行市场规划等方式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动学习的教学模式,提升了学生研究国际市场、进行市场规划的能力,也提高了学生团队合作能力、专业表达能力及文案写作能力。通过小组之间的对抗学习,不仅使学生学会了如何学习,拓展了学生的专业知识面,也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了真实的国际贸易市场的复杂性和激烈的商业竞争氛围。截至2014年底,类似这样的改革成功的课程已多达60门。

通过对西安的三所民办院校目标激励制度和过程考核制度实施效果的调研发现,进行改革的86名教师中有85名教师表示赞同。他们普遍认为目标激励制度对他们有一定压力,但动力更足,使他们在压力下投入最大的精力到课堂教学上,并且教学效果非常好,学生出现前所未有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很有“成就感”。同时,也对参与这些课程学习的学生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发现在调查的500名学生中,98%的学生认为应用型的教学方式和过程考核改革对自己能力的提升有很大的促进作用,90%的学生希望所有的专业课程都能够进行这样的改革,但有56%的学生认为这种改革使自己有较大的压力。89%的学生认为这种改革对自己的学习惰性有了很大的抑制。77%的学生认为通过对这些改革的课程的学习,自己的综合能力得到了提升。另外也对这些学生实习的企业进行了走访调查,发现参与这些课程学习的学生普遍能够在相关领域直接对接工作而不需要太多的培训。这些调查说明西安三所民办院校的目标激励与过程考核的制度措施达到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值得参考和借鉴。

结 论

本文通过博弈分析法对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教学定位和办学宗旨的民办高校的学生教学与学习行为的分析,发现传统教学考核方式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之间存在激励悖论。为此,构建了破解这种激励悖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激励闭环约束系统,并从校内教务管理部门、教师和学生三个层面提出了目标激励措施与实施路径。

注释:

①储伶丽、武汉生:《民办高校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经济研究导刊》2009年第1期。

②张杰:《就业难——人才供需的悖论》,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3。

③彭雷:《民办高校就业现状及对策分析》,《哈尔滨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第142-144页。

④储伶丽:《民办院校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评价体系研究》,《中国电力教育》2013年第9期。

参考文献:

[1]储伶丽、刘俊霞:《过程激励与职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经济研究导刊》2014年第11期。

作者单位:储伶丽 西安翻译学院 陕西西安

郭 江 西安财经学院 陕西西安

猜你喜欢
应用型人才
论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
地方院校新办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大学英语教学与应用型人才培养论析
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探索研究
财务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考核与应用型人才培养问题研究
浅析应用型人才培养下的物理教学改革
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模块化教学研究与实践
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块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