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四维目标的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设计*
——以全国外国语学校系列教材七年级第二册Unit4 Clothing为例

2016-08-05 01:56郝培利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7期
关键词:英语核心素养教学设计课堂

赵 昱,郝培利,解 冰



基于核心素养四维目标的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设计*
——以全国外国语学校系列教材七年级第二册Unit4 Clothing为例

赵昱,郝培利,解冰

摘要:本文从英语核心素养的四维目标入手,结合课堂设计案例,解读如何将其落实到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文化意识,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和学习能力。

关键词:英语核心素养;四维目标;课堂;教学设计

赵昱/长春外国语学校教研室主任,中学高级教师(吉林长春130000);郝培利/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硕士(吉林长春130000);解冰/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在读博士(吉林长春130000)。

英语核心素养的四维目标即语言能力、学习能力、思维品质和文化意识。英语核心素养的提出,为我们制定课程目标规划了蓝图,也为改进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长春外国语学校是在周恩来总理指示下创办的全国首批外国语学校,自1963年9月建校以来,不断进行课程改革,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能力、特长,形成文理兼长、外语突出、学生全面发展的办学特色。学校根据课改的要求,对英语核心素养的四维目标开始了探索之路。本文试图通过对英语核心素养的解读,从核心素养的四维目标入手,结合课堂设计案例,探索如何将核心素养的四维目标落实到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实现核心素养和教学设计有效结合,使核心素养真正走进、融入课堂。

一、素养的内涵与研究现状

“核心素养”一词舶自西方,英文是“Key Competencies”。“Key”在英语中有“关键的”“必不可少的”等含义,“Competencies”也可以直译为“能力”,但从其包含的内容看,译成“素养”更为恰当。简言之,“核心素养”就是“关键素养”。“核心素养”最早出现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下简称“经合组织”)和欧盟理事会的研究报告中。经合组织1997年启动了“素养的界定与遴选:理论和概念基础”(Definition and Selection of Competencies:Theoretical and Conceptual Foundations,即DeSeCo)研究项目,此时并未在项目名称中直接使用“核心素养”一词,2003年出版最终研究报告《核心素养促进成功的生活和健全的社会》使用了该词。为推进核心素养应用于教学实践,2005年经合组织又发布了《核心素养的界定与遴选:行动纲要》(The Definition and Selection of KeyCompetencies:Executive Summary),以增强核心素养实施的可操作性(褚宏启,2016)。

关于核心素养的内涵,国内学者众说纷纭。辛涛(2011)认为素养并不是指向某一学科知识,而是强调个体能够积极主动并运用一定的方法获得知识和技能,其目的不仅限于满足基本生活需要,更有助于个人追求生活目标,促进个人发展和有效参与社会活动。“核心素养”的含义比“能力”更加广泛,既包括传统教育领域的知识、能力,还包括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林崇德(2015)指出核心素养是学生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逐步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钟启泉(2015)强调核心素养不是先天遗传,而是经过后天教育习得。核心素养也不是各门学科知识的总和,它是支撑“有文化教养的健全公民”形象的心智修炼或精神支柱,决定这种核心素养形成的根本要素,在于教育思想的进步与教育制度的健全发展。

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纷纷启动以核心素养为基础的教育目标体系研究,建构符合本国或本地区实际需要的核心素养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基础的课程改革方案(辛涛,姜宇,王烨辉,2014)。国内学者对核心素养的研究从2013年开始,在中国知网CNKI上,以“核心素养”为关键词,检索核心期刊和CSCI类期刊,发现从2013年到2016年4月底关于核心素养的文章仅有84篇。其中关于英语教学核心素养的仅1篇,这说明目前学术界对核心素养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还需要不断探索。

国内学者对核心素养的探索还停留在理论层面,如柳夕浪最早发表的《从“素质”到“核心素养”》对素质教育与核心素养体系进行了解读。其后,施久铭在《核心素养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中指出有关核心素养的概念及其重要性;成尚荣发表文章《基础性:学生核心素养之核心》一文,指出基础性素养的内涵在改变,尤其是创新素养,信息、媒介与技术素养,人际关系、跨文化和社会素养等,都应该成为基础性培养,都是核心素养的有机内容。钟启泉在《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挑战与课题》中,着眼于“核心素养”界定的趋势及我国“新课程改革”实施中产生的若干盲点,探讨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直面的挑战与课题。以上研究都是对核心素养理论层面的探索,缺乏对具体学科教学的探索。

本文试图探索核心素养与英语课程教学设计的结合,对初中英语教学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并为初中英语核心素养的实施提供借鉴。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英语四维目标

英语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通过英语教学及自身的实践和认识活动,获得相关英语学科的基础知识、技能、情感、观念和品质等。教师在培养学生英语核心素养的过程中,不但要关注学生英语的基础知识,同时,还应该关注学生对英语这门学科的情感体验,使其从情感上认识到学习英语的重要性,进而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王珕,2015)。

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思维品质、文化意识、学习能力和语言能力四个维度。首先,思维品质是指人的思维个性特征,反映思维的逻辑性、批判性、创新性等方面所表现的水平和特点。具体指对概念等知识的分析、推断、分类,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和概括,构建新的概念,实现多元思维。其次,文化意识是指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知,包括知识、观念、态度和行为品质。具体是指通过文化的学习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并理解其中的内涵,培养学生自信、自尊、自强;比较文化的异同,实现跨文化沟通;吸收文化中的精华,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再次,学习能力是指学生主动拓宽英语学习渠道,积极调适英语学习策略,努力提升英语学习效率的意识、品质和潜能。具体指帮助学生监控自身对英语的学习兴趣,时刻反思其目标是否明确,调整学习策略,获取学习资源并合理规划学习,对选择的策略给予评价。最后,语言能力是指借助于语言以听、说、读、看、写等方式理解和表达意义的能力。具体是指培养学生的语言意识和语感,让他们在语境中学会如何传递意义,并对语言进行整合和理解,促进人际交流。核心素养的四维目标注重培养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为其健康成长和教育的长久发展指明了方向。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英语学习,使学生形成初步的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心智发展,提高综合人文素养。

核心素养较之于课程目标既有相同之处,又存在差异。既有传承又有超越。传承体现在“内涵上”,超越体现在“性质上”。核心素养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是对课程目标的提炼和整合,把知识、技能和过程、方法提炼为能力,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提炼为品格。从课程目标走向核心素养,是学科教育高度、深度和内涵的提升,是学科教育对人的真正回归(余文森,2016)。例如,英语核心素养是通过日常教化和自我积累而获得的英语知识、能力、意识以及情感价值观的有机构成与综合反映;是个体在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代,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情境时,能够从英语思维的角度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显然,课程目标不是教学的终极目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能力和品格。在初中英语学科中,其核心素养是在英语课程标准上的延伸和发展。英语核心素养的四维目标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交叉的。

三、基于英语核心素养四维目标的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设计案例

(一)案例教材与教学内容

《英语(全国外国语学校系列教材)》以教育部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为依据,参照全国外国语学校英语教学大纲,吸收了听说法、情境法、交际法、视听说法、结构功能法、主题教学法等优点,突出“以学生为本”“以能力为主”的理念,旨在提高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增强其跨文化交流沟通的能力,以培养复合型、应用型、涉外型的高级专门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该教材语言纯正地道、内容丰富多彩、编排科学合理,有利于学生进行各项基础训练,注重培养他们听、说、读、写的能力,将思想性、实用性、趣味性和时代性融为一体,使学生在学好英语的同时,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也有一定的提高。外国语教材对教师教学也有相应的要求:一是语言教学应与文化背景、国情知识介绍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二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学生为主,师生互动,提高其学习能力和思维品质。三是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提高语言教学质量。无论从学生角度还是教师角度,外国语学校系列教材不仅符合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有利于学生英语核心素养的培养。

本设计案例内容选自全国外国语学校系列教材初一年级第二册Unit4 Clothing(见附录)。本单元的话题是Clothing,通过听、说、读、写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了解一些外国服饰及文化。教法以阅读为主,首先是读前,课本上设计了读前的单词学习以及对四个国家服饰习俗习惯的听力活动。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学生根据所给的材料进行初步的听说活动,为阅读理解排除障碍,也可启发学生预测学习内容。Reading部分是这个单元提供的语言材料,以帮助学生学习知识、训练技能、提高理解能力。基本技能包括略读、找读、理解大意、抓主旨、猜测词义、了解重点细节,理解文章结构等。根据本单元的话题及单元设计,教师在课堂设计上要重视文化背景知识的输入,培养学生阅读技能的同时,更要注重文化意识的培养。

(二)教学设计——-Unit4 Clothing

英语教学中如何实现核心素养和教学设计的结合,是初中英语教师应该思考和追求的。以全国外国语学校系列教材初中一年级第二册U-nit4 Clothing为例,具体探讨基于核心素养的英语课堂教学设计。教师设计了各种形式的活动,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符合英语核心素养的四维目标。教学设计围绕核心素养的四维目标进行,参照课堂流程图,解析这节课是如何培养英语核心素养的四维目标。

在课堂的导入环节,教师以对自己和学生所穿服装的描述引入话题,以视频和图片的形式来呈现重点词汇,让学生通过听、说、读、看、写等方式,在语境中掌握关于Clothing的重点词汇,并懂得词汇的正确表达和运用,达到语言能力方面的要求。通过这种方式实现对单词的巧妙记忆和灵活运用,让学生认识到对单词的记忆和运用不是靠死记硬背,而是要在一定的语境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形成对英语学科学习特定的理解。

在Pre-reading环节,老师要求学生通过图片猜测单词的含义,培养其推断能力。引入了Korea,India,Scotland,和Hawaii的传统服装,并对背后的文化知识给予解释。让学生对多元文化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并培养他们对文化差异的宽容态度,从而引出“When in Rome,do as Romans do.”文化意识不仅是对外国文化的认知和理解,也包括对自身文化价值观念及行为方式的感悟和反省。

在While-reading环节,设置了Fast reading 和Careful reading,要求学生在阅读中实现对文章信息的不同处理方式,引导他们采用灵活的阅读策略。通过不同的学习策略来培养其学习能力和思维品质。继而通过对文中kilt的解读,揭示kilt的隐含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让他们透过语言,了解更多的国外文化。

在教学中,老师引导学生设计了以“Clothing”为核心的思维导图。以思维导图的形式精炼地概括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将其头脑中关于文章的细节知识进行梳理,转化成具有系统性的结构图,帮助他们完成知识的学习和内化。通过思维导图,也可以直观地反映文章中各部分的联系,有助于学生形成整体性的思维方式,对其思维品质有所提升,对思维导图的描述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能力。

中国传统服饰Qipao的引入,让学生学会用外语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让中国文化“走出去”。教师给学生一定的引导和构建“支架”,通过文章的类比及对文化的比较和反思,让在短时间内借助教师提供的支架生成作文,对中国服饰Qipao有一定的了解,增强了对本国文化的热爱;对比文化异同,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文化,重温熟悉的本国文化,提高关于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水平,对不同文化形成尊重、宽容的态度。文化意识的培养帮助学习者主动获取和处理文化知识,并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灵活地加以应用。

英语学习是学生主动构建意义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以主题意义探究为目的,以语篇理解为载体,在理解和表达语言实践活动中,融合知识学习和技能发展,通过感知、预测、获取、分析、概括、比较、评价、创新等思维活动,构建结构化知识,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过程中,发展思维品质,形成文化理解,学会学习,塑造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核心素养的四维目标不仅为英语课程改革提供了动力,也为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设计提供了蓝本。

参考文献:

[1]褚宏启.核心素养的概念与本质[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6(1).

[2]成尚荣.基础性:学生核心素养之核心[J].人民教育,2014(7).

[3]柳夕浪.从“素质”到“核心素养”[J].教育科学研究,2014(3).

[4]施久铭.核心素养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J].人民教育,2014(10).

[5]王珕.英语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J].山西教育(教学),2015(7).

责任编辑:苏航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码:1671-6531(2016)07-0064-04

*项目名称:东北师范大学全日制教育硕士(学科教学-英语)培养综合改革项目(JSGG14011)和外国语学院“卓越英语师范生培养模式研究”子课题“职前英语教师入职调试工作坊建设研究”(130013310)

猜你喜欢
英语核心素养教学设计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构建英语生命课堂,提高学生核心素养
英语核心素养在初中教学中的体现
翻转课堂模式下高中英语核心素养的培养
设计思辨性提问,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