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反馈

2016-08-06 07:52叶锦芳
新课程·上旬 2016年6期

叶锦芳

摘 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提高教学有效性已成为课改深化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核心问题。但在目前的课堂上由于教师对反馈的理解不够科学,缺乏反馈的策略,没能抓住学生反馈生成的信息将教学推向高潮;很多教师在强调课堂生成的同时缺乏必要的预设,错过了进一步挖掘的精彩,从而极大地降低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精心预设反馈过程,精确捕捉反馈信息,有序呈现反馈信息,把握反馈时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有效反馈;及时有序;捕捉信息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新课程改革也非常重视“挖掘课程资源”,课堂上的反馈信息就是一种重要的资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课堂反馈信息对教学进行有机调控,可以使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在一种和谐、民主的气氛中得到同步发展。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果学生思维积极,主动参与,单方面“动”起来了,但教师没有作出有效的反馈回应,缺乏作出更高水平“动”的意识和能力,课堂教学也就很难有推进。只有通过教师的有效反馈回应,才能使课堂教学过程得到推进,促进学生生成新的想法、新的观点、新的见解,从而形成新的认识,思维水平才能得到提升。

相同材料的不同组织,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就截然不同。相同练习的不同反馈,学生获得的数学发展就相去甚远。

一、精心预设,生出反馈的精彩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生成性的课堂,创造出绚丽多彩的课堂景观。在课堂反馈环节要进行精心预设,预设反馈的形式。在备课中,对自己提出的问题,学生可能会有哪些反馈的信息,以怎样的方式来处理都要精心预设,以达到最佳效益。

二、精确捕捉,寻找反馈的信息

问题下放给学生,学生有基础性资源生成,有“下放”必有“回收”,回收的关键,就在于对学生资源的捕捉。教师要善于选择反馈内容,使反馈更有利于重点的落实、难点的解决、目标的达成。

1.“课堂差错”资源化

教师要有利用错误资源的意识。当然,教师要有资源的价值判断意识,不能凡错误都呈现。怎样的差错才是宝贵的教学资源?那种带有较为普遍性的、容易混淆的差错,能作为宝贵的教学资源。因为它能引发学生更多的思考,澄清模糊的认识。教师应深入到学生中去观察、去倾听、去捕捉。当然,也不能绝对以出差错人数的多少来确定其价值,有时即使是个别学生的想法,但是涉及数学知识本质,能挑战其他学生思维的,同样是有价值的资源。

2.“思维差异”资源化

学生由于智力、知识经验、个性特点、家庭背景存在差异,所以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能力也存在着差异。教师在选择反馈内容时,应注意不同思维层次的材料都有所体现。

三、有序呈现,使反馈活而不乱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背景、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所以即使教材内容和要求是统一的,但反馈回来的信息不可能是同质的,是有差别的。在课堂上,学生一个接一个反馈,时间往往不够,更重要的是缺乏资源的有效利用,效果不明显。这时候,我们不妨以“并联板块”的方式呈现。当然以这种方式呈现的材料一般来说是在同一思维层次上的,并无方法的优劣之分。同时反馈层次由低级到高级。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对学习材料的答案有多种预设,但心中要有一个反馈时的理想状态。一般来说,如果你设计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思维空间,尽可能地让每个层次的孩子都能参与进来。那么,反馈就要从易到难,方法就要从低级到高级。

四、把握时机,使反馈更加及时

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上,一般总是等学生独立思考有了答案、小组讨论有了结果时再反馈。但这并不是绝对的。教师应把握学生学习的动态,做到该介入时介入,也就是把握反馈的有效时机。

五、创新作业,让反馈延后

一堂课中对学生的信息并非都要做到及时评定,有时候过早的反馈反而会扑灭学生智慧的火花,扼杀学生的思维。科学研究表明,新颖、别出心裁、有创造性的见解往往出现在思维过程的后半部分,这就要求我们要多运用美国创作家奥斯本的智力激励法中的“延迟评价”原则。给出充裕的时间,让学生获得更多创造性的见解。因此,我们可以搞些创新性的作业,将课堂内容延伸到

课外。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过:作为一名真正的教育者,就必须在整个一生中努力探寻有效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实践证明,课堂教学过程实际上在是一个师生间双向信息的交流活动,而课堂教学的成功就在于对学生反馈信息的利用和调控。因此,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掌握运用反馈策略,消除反馈障碍,精心设计反馈的环节,加大反馈通道,及时反馈、及时调控和矫正,以期达到既提高教学效率,又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水平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孔企平.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08.

[2]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华师大出版社,2001.

[3]叶澜.教育理论与学校实践[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编辑 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