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中职生压力现状及对策研究

2016-08-06 03:28高丽上海港湾学校上海200136
卫生职业教育 2016年1期
关键词:中职能力教育

高丽(上海港湾学校,上海 200136)

上海市中职生压力现状及对策研究

高丽
(上海港湾学校,上海200136)

中职生不但要面对青春期特有的生理和心理变化,还要承受升学、就业、环境等带来的种种压力。本研究对上海市中职生压力现状进行调查,探索中职生在校期间心理变化特点和规律,为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与有效性提供科学依据。

中职生;压力源;应对方式;心理健康

近年来,中职生质量整体下滑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新的挑战。本次调查走访上海西南工程学校、石化工业学校、船厂技工学校和港湾学校4所中职学校,采用基于行为事件的焦点小组访谈法,了解学生学习与生活现状、压力来源及相关心理因素。访谈对象共109名,年龄涵盖在校的所有年级学生,样本具有较好的代表性。访谈的主要内容见表1。

表1访谈内容

1 上海市中职生压力来源

采用RQDA软件对访谈录音稿进行开放、关联和核心三级编码后,我们发现访谈对象的压力源主要来自以下5个方面:

(1)就业压力:目前就业形势严峻,中职生前有大专生、本科生甚至研究生,后有农民工。对于学习成绩和技能水平一般的学生,尤其是外地学生,由于无法参加上海“三校生”考试,只能选择就业,压力更大。

(2)家庭压力:许多中职生来自特殊或贫困家庭,家长与孩子之间缺少积极有效的沟通,许多咨询案例显示孩子问题折射的多数是家庭问题,解决孩子的问题就是解决家庭成员互动问题,家长应改变自己,从而实现与孩子之间的有效沟通交流。

(3)学习压力:从初中阶段单纯的文化基础课学习转向文化基础课、专业课及相关实训课程的学习,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较以前有了很大改变,厌学尤其是厌恶文化基础课学习是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许多学生面临考证、考级和升学的压力。

(4)人际关系压力:有些教师没有采用针对中职生的教学方法,重理论、轻实践,致使学生因学不会而产生抵触情绪。中职生正处在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时期,对于别人特别是同伴的接纳和喜欢很敏感,害怕自己不合群,不能被群体或朋友接纳。

(5)青春期心理问题:处于青春期的中职生易冲动、急躁、自控能力较弱,对自己的认识不够客观公正,容易形成盲目自信或自卑的极端性格。由于环境的影响和性心理的成熟,许多中职生容易出现早恋问题,由此引发许多情感矛盾。

2 访谈对象的主观感受

访谈对象出现频率较高的压力感受描述如下:

(1)迷茫:对于学业的迷茫、对于人际关系的迷茫、对于未来自身发展的迷茫、对能否适应社会大环境的迷茫等。

(2)压力应对方法不当:由于年龄限制,有些中职生在面对特殊专业的学习和与同学相处等问题上应对方法不当。有些学生听不懂课时采用逃课、睡觉等消极应对方式。不同生源地的住校生发生矛盾之后容易抱团,引发群体性事件。

(3)自我认同感低:主要表现为自我同一性混乱[1],自我认识不清,自我意义感丧失,自控能力差,不良行为习惯较多。

3 压力的相关影响因素

对访谈录音稿的编码分析表明,3类因素、7个因子与访谈对象的主观压力感受有密切关联。

3.1人格因素

人格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结构组织,在不同时间、地域下影响着人内隐和外显的心理特征与行为模式。人格的组成特征因人而异,这种独特性致使每个人面对同一情况可能有不同反应。与主观压力感受相关的人格因素包括:

(1)自我效能:即一个人在特定情景中做出某种行为并取得预期结果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指个体对自我有关能力的感觉,也就是个体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

(2)成就动机:即一个人所具有的试图追求和达到目标的驱动力。人在竞争时会产生两种心理倾向:追求成就的动机和回避失败的动机,每个人都处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成就动机水平上。

(3)心理控制源:即个体对事件结果的来源归因,有些人认为自己的成败祸福取决于自身因素,而另一些人相信事件的结果是由机遇、运气等外界因素造成的。

3.2情商因素

情商是识别和理解自己与他人的情绪状态,并利用这些信息来解决问题、调整行为的能力。与主观压力感受相关的情商因素包括:

(1)情绪体察:指个体对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觉察能力,低情绪体察者往往不能很好地觉察和理解自身或他人的情绪,从而出现种种问题;而高情绪体察者可以根据自身和他人的情绪状况做出反应,选择更好的行为方式。

(2)情绪管理:指个体充分挖掘和培养情绪体验、调节情绪状态,从而确保个体与群体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并由此产生较好管理效果的一种管理能力。

3.3应对因素

应对能力就是在外界压力下处理事务的能力,其根源是面对外界压力与挫折时的抵抗能力。与主观压力感受相关的应对因素包括:

(1)心理弹性:心理弹性是个体从消极经历中恢复过来,并且灵活地适应外界多变环境的能力。有些个体在遭受逆境挑战时反而激发了潜能,变得更为坚强并取得成功。

(2)压力应对方式:应对方式是指个体在面对挫折和压力时所采用的认知行为方式,又称应对策略或应对机制。它是心理应激过程中一种重要的调节因素。个体的应对方式影响着应激反应的性质及强度,进而调节应激与应激结果之间的关系。

4 对抗压力的相关措施

当前中职学校在大力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初中毕业生数量总体下降、大学和高中连年扩招等现实困境。特别是在上海这样的大城市,生活水平较高,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比较迫切,读中职学校对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说是考不上高中不得已的选择。加之受传统观念影响,家长往往不考虑子女的智能特点,盲目期望孩子能够读高中、读名牌大学,将来从事体面的工作。来自学业、家庭、人际交往及个人发展等方面的一系列压力对学生有着较为重要的影响。中职生年龄小,社会阅历、认知方式欠缺,需要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帮助其应对压力。

4.1帮助学生认识中职教育的性质与特点

高等教育与中职教育有所不同,高等教育注重理论知识培养,而中职教育注重实践、动手能力培养。许多发达国家,如瑞士、德国等正是依赖成熟的职业教育体系,培养出诸多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与技能型人才。近年来,国家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提高中职教育经费在教育经费投入中的比例,逐步实行中职教育免费制度,给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经济资助等。要引导学生了解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心和相关政策,明确目前许多省市对职业教育人才的认可度逐年提高,如深圳市规定高级技工可享受硕士生待遇。一方面大量应届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生产一线所需的技能型人才严重短缺。中职生在传统的教育评价体系中被贴上学业失败者的标签,要帮助其了解职业教育在塑造技能型人才方面的独到优势,并正确认知以往的学业失败,从学习、生活、能力等多角度重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我,明确未来发展目标,从而对自己的身份产生认同感,形成较高的成就动机。

4.2了解专业前景及社会需求,确定发展目标

专业教育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基础,邀请专业教师向学生进行以学科发展现状、专业培养目标及课程体系、专业就业和升学现状为主要内容的专业教育,引导学生了解专业特色及今后的就业方向、发展前景,从而热爱所学专业,增强学习动力。引导学生认识自我,找到自身兴趣所在,根据自己的现状确定是沿着提高职业技能的方向发展还是继续深造。通过职业性格测试、劳动力市场需求调查、参加招聘会等活动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了解目标职业,寻找自身优势与社会需求的最佳结合点,在充分做好自我评价与内外环境分析的基础上,选择与自己兴趣、能力、所学专业及职业发展方向相符的理想职业。引导学生认识到比起学历用人单位更看重求职者的内在素质和能力,如责任心、人际交往能力、团队意识、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让学生放下学历低的思想包袱,对自己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

4.3开拓社会及家庭资源,发挥合力作用

学生压力应对能力的塑造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与社会环境、家庭环境有直接联系。既要重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又要调动家长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实现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一体化。通过志愿者服务、校企合作、社区实践等平台,将家庭教育、社会实践与学生压力应对训练相结合、与专业实践相结合、与就业创业相结合,引导学生采取积极方式应对压力,从而使家庭、学校、社会形成功能互补的合力机制。

4.4悦纳自我,确立综合评定体系

4.4.1学会正确评价自我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定义,人才的七大核心竞争力包括自我学习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数字应用能力、外语应用能力、与人交流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在中职学习阶段,要转变学生中学时代养成的以成绩论成败的自我评价体系,引导学生根据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全方位、多层次重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适应社会需求和就业需要。

4.4.2开展挫折教育 挫折是人生的必修课,教师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挫折对于人生的价值,树立“挫折是成长锻炼的机会”的观点,不再对过往的失败经历耿耿于怀。针对青少年的成长特点,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社会适应能力。可有计划地开展远足、登山、军训等活动,对学生进行行为训练,提高学生承受能力与生存能力。当学生遭遇挫折时,应引导其客观分析失利原因,做出合理归因,总结经验教训,接受有一些缺点但可以通过挫折不断进步的自己。

4.4.3加强自信教育 人无全才,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殊天赋和潜能。要努力挖掘学生的优势,组织文学、艺术、体育、科技、社会等多样化的活动,让学生有展示自我的舞台,感受到自身优势带来的成功,提升自信心。也可邀请高年级或是刚毕业的学生,围绕专业学习及求职等问题进行交流,通过座谈互动[2]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事例就在自己身边,并非遥不可及,只要自己足够努力,也可以获得成功。中职生有些时候不是能力不足,而是对自身能力的感知不足。通过积极心理暗示,可以让学生体验到积极正面的情感,形成符合实际、积极向上的自我评价。

4.4.4增加成功教育中学阶段通常片面地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准,造成学生目标定位不科学,对学习失去信心,对自己、家庭和社会怀有不满情绪。中职阶段,应引导学生实事求是地分析自己,分清哪些事该做、该怎样做,重新审视自己,设计好将来[3]。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设置个性化的发展目标与阶段性目标,把目标变成具体的行动,引导其实现预期目标,感受成功的喜悦。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一旦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就会促成下一个目标的达成,提高自我效能感,最终实现预定发展目标。

[1]杨晓燕.论德育课与中职生自我认同的实现[J].思想理论教育,2011,25(6):52-55.

[2]杨善铭,吕艺琴.一种提高中职德育实效性的新方法——座谈式德育[J].中等职业教育,2010,17(2):5-6.

[3]王欣.中职学校如何加强德育教育[J].课外阅读,2011(1):22-23.

G444

A

1671-1246(2016)01-0154-03

猜你喜欢
中职能力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题解教育『三问』
应用多媒体技术 创新中职德育课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关于中职土木工程测量教学改革的实践和探索分析
浅谈中职英语教育三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