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每一堂课都精彩”
———天津市第四十三中学教学改革侧记

2016-08-13 10:17仲小敏韩大勇
天津教育 2016年6期
关键词:学案中学学科

■仲小敏 ■本刊记者 韩大勇

为了“让每一堂课都精彩”
———天津市第四十三中学教学改革侧记

■仲小敏■本刊记者韩大勇

写在前面的话: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途径和手段,学校的办学理念最终要通过课程去落实和实现。为了“让每一堂课都精彩”,天津市第四十三中学(文中简称为“四十三中学”)紧紧围绕“主体性发展教育”的办学特色,通过构筑学科组跨学段集体备课的优势、用好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实施载体——导学案和构建“一主五导”的课堂教学模式,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仅在近两年,就有物理学科郑兴菊老师在第三届华夏杯物理教学技能大赛获全国一等奖、王然老师参加2015年度全国地理优质课评选获一等奖、张瑞琪老师在全国化学学科课堂教学大赛中获得一等奖、吴凯伦老师获“全国基础教育化学新课程实施成果”优质课评选一等奖。

构筑学科组跨学段集体备课的优势

教学活动往往被看成孤立的甚至是单向的活动,教师之间也往往是相对独立的、平行的工作模式,尤其是初高中教师之间的沟通就更有限了,教学目标、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的不同可能造成很大的隔阂;同一年级教师也各有所长,同时各有不足。这些隔阂与不足也必然影响着学生,如何让每一堂课都精彩,每一位任课教师的长处对学生发挥最大的影响,而将教师个人的不足对学生的影响降到最小?四十三中学通过学科集备活动建立专题主讲、主备制度加以解决。

具体地说,就是在对学生的知识需求调查了解的前提下,总结出若干专题,分头由比较擅长的教师主讲或主备,学科组、备课组教师协助修改完善,资源共享。尤其是跨学段教师的合作帮助教师更深入地了解所教学生的入学水平和实际状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更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和因材施教。学科大集备活动同样有利于教师初高中完整知识体系的建构,因此,受益的不仅仅是学生。

为了避免集备活动的形式化,一方面,学校调整课表,每周在教研日以外为每个学科组提供半日全组教师(初高中)无课时间,为学科组集备提供时间保障;建设集备室,为学科组教研提供空间的保障。活动中,同一学科的初中、高中教师组织在一起,按照提前制定的计划、主题,有分工、有合作地展示备课成果,然后根据相应主题,进行沙龙式的讨论,教师各抒己见,取长补短。另一方面,学校对学科组集备活动从内容上进行了宏观的专题设计,2013—2014学年度主要进行了“集备课专题研讨”和“集备专题讲座”两部分。“集备课专题研讨”主要进行集备课的展示、专题研讨,进行课例研究,“集备课教学设计”收录在《年度学科集备共享资源汇编(一)》;“集备专题讲座”主要围绕两个主题:“学段(小初或初高中)衔接与学法指导”和“中、高考知识重组及能力提升”,收录在《年度学科集备共享资源汇编(二)》。跨学段学科集备实现了课程联盟,目的是改变学生在初、高中阶段所学习的课程彼此之间缺乏有效衔接的状况,各学科组正在努力探索从孤立的年级课程开发,向中学整体课程协同转变的途径。

此后,学校在原有集备活动基础上,做了进一步规划。将跨学段大集备和年级学科小集备有效整合,助力课堂教学。

四十三中学的学科组跨学段集体备课活动形式新颖,在全市“高效轻负”大背景下对全区各校的集体备课有一定的示范、指导意义。

用好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实施载体——导学案

教学实践中,由于教师教学能力的差异导致教学效果悬殊的现实始终存在,这是所有学校都必须面对和需要解决的问题。针对于此,四十三中学将导学案作为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实施载体,将成熟教师对重难点的精准把握转化为易于学生接受的、贴近学生接受水平的学习资料,教师共享资料。学校从2013年起倡导教师们以学科组为单位设计系统学案,要求学案从学生“学”的角度贯穿预习、学习、拓展、复习全程,将教材内容进行精准提炼,弥补知识点在课本中零散分布不利于系统掌握的不足,同时利用学案提高学生系统化的记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进而掌握基础知识,提升基本技能。

编制学案之初,学校强调的是“规范”,环节规范、内容规范,要求学科组内高度一致。第一年编制的学案内容细而全,但过于繁琐,重点不够突出。经过反思与研讨,教师们达成共识:学案与教案最大的区别就是设计的出发点不同,学案只有站在易于学生接受的角度才能发挥作用,适合的才是最好的。由于四十三中学招生状况的变化,各年级学生的学习需求也呈现差异,为此,学校将学案编制自主权由学科组下放到备课组,将学案研磨作为年级备课组小集备的成果,鼓励教师设计分层次、针对性强的学案。目前,教师使用学案导学已经成为常态,部分学科完成了较完善的成册学案,例如初中化学学科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新课学案和复习学案,学生“双案”在手,初中知识尽收其中且层次分明,未完成的学科也在不断完善现有学案。

构建“一主五导”的课堂教学模式

基于学校“主体性发展教育”育人模式核心理念,四十三中学尝试构建了“一主五导”的课堂教学模式。该模式是2014年四十三中学在天津师范大学的专家团队的指导下,基于成熟课例,结合对学校及各学科教学模式进行的修订与提炼,重塑的主体性发展课堂教学模式。“一主五导”,即“以学生为主体,导趣,导疑,导思,导创,导评”。专家团队与校方达成高度共识,并基于每学期的“磨课·模课”活动进一步研磨课堂教学,一方面以科学规范的学科教学模式规范教学,另一方面追求以富有学科特点的学科教学模式提升教学品质。

“一主五导”模式的核心词是“主”和“导”。强调“一主”,是指教学各环节的设计均以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学习需求为中心,实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导”指的是以教师为主导。学校强调“五导”,突出的是教师引导的五个层面,强调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不断变换“导”的角度和层面,活化教学,深化教学。

不存在万能的教学模式,四十三中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可贵之处在于根据各学科自身等的教学任务和目标的差异,体现了多元性的特点。如,地理学科的“实事导学”教学模式对应学校“一主五导”课堂教学模式五个环节,分别在“导入”“反馈”和“拓展”三个环节提出与“实事”有关的操作策略,即导入从“实事”入手,让学生体会地理“从生活中来”;“反馈”环节通过创“实事”情境,引发学生将地理知识运用于新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悟出学习地理“到生活中去”的道理;在教学的最后“拓展”环节,再次通过“实事”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激发学生以地理的视角探索世界奥妙的兴趣。

应该说,四十三中学的“一主五导”的课堂教学模式不仅注重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而且较好地关注了学科的独特性,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法可循,为教学目标的达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特别是体现学校的“主体性发展”特色提供了具体系统的可操作的教学策略指导;同时,基于模式的课例开发与课堂教学的“磨课”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尤其有利于新入职教师尽快“入轨”。

四十三中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建构经历了“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过程,同时,通过“请进来”聘请学科专家指导教师“磨课”,较好地发挥了模式对课堂教学的导向作用,更重要的是全体学科教师的共同全员参与创建过程,有利于发挥课堂教学模式对学校特色建设的核心作用,形成了与学校特色定位一致的课堂文化。

(责任编辑韩大勇)

猜你喜欢
学案中学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乡愁导学案
在多解中学创新
“超学科”来啦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比例尺(一)”导学案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
导学案不能沦落为“习题单”:以“中位数和众数”的导学案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