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智能手机使用行为及其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研究

2016-08-18 06:48周爽
河南教育·高教 2016年6期
关键词:智能手机思想政治教育

周爽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手机成为当代大学生不可或缺的工具。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如何抓住智能手机在高校流行的契机,深入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对策,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重要工作。通过实证调研北京高校大学生智能手机的使用行为,进而分析其行为的根源成因,力图通过切实有效的应对策略,帮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好地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智能手机,创新性地做好新时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关键词:智能手机;思想政治教育;使用行为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手机已经深入到现代人学习和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大学生群体作为我国手机网民中活跃度较高的群体,智能手机在改变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同时,也改变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路。从传统手机到智能手机,大学生对手机的使用形态也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如何抓住大学生智能手机的使用行为特点,利用好智能手机这一工具,并成功将其运用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去,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基于对北京高校大学生智能手机使用行为情况的调查研究,深入分析其行为的内在成因,力图对新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创新性思考。

一、大学生智能手机的使用行为的实证分析

本调查于2015年8月至9月,通过网络平台,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问卷400份,剔除明显回答错误及项目缺失等原因造成的无效问卷之后,剩余有效问卷373份,有效回收率为93.25%,符合实证调研要求。

(一)智能手机的使用时间与空间

根据调查发现,大学生智能手机的使用时间较长,有45.3%的大学生每日使用智能手机时长为1到3小时,27.5%的人每日使用智能手机为3到6个小时。在智能手机的功能运用上,社交互动、接打电话、搜索信息成为大学生智能手机使用的主要功能。绝大多数的大学生是利用学习间隙时间使用智能手机的,比如,睡觉前、乘坐交通工具上、排队中等,有35%的大学生会在课堂上使用手机,39.7%的大学生会在自习中使用智能手机,甚至其中有12.1%的大学生选择“几乎在所有场合都会使用智能手机”。由此可见大学生智能手机使用频率之高、使用功能之全、使用场合之多,如今智能手机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的必备品之_。

(二)大学生智能手机的依赖性和成瘾性

当互联网最初兴起时,诸如“网瘾”等症状就逐渐流行开来,伴随着智能手机的广泛流行,“手机病”又成为困惑当代青少年的又一病症。从调查中看,大学生对于智能手机的依赖性较高,如果智能手机停机、没电或者忘带等情况发生时,不少大学生表现出焦虑心态。13.7%的大学生表示“非常焦虑,必须马上恢复智能手机的使用,否则做什么事情都没有心思”,43.6%的大学生表示“比较焦虑,总感觉好像少了点什么”。当问及依赖智能手机的原因时,34.5%的人表示“使用智能手机已经成为了我的生活习惯,打破这种习惯会让我不舒服”,29.8%的大学生表示“智能手机是工作和学习的必需品,没有手机让我效率低下”,甚至还有5.1%的大学生认为“智能手机是我解决日常问题的关键,没有它让我寸步难行”。

(三)智能手机对大学生的学习是把双刃剑

智能手机的出现,对大学生的学业而言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手机具备辅助学习的功能,70.3%的大学生在使用智能手机搜索信息以辅助学习。智能手机强大的信息搜索功能可以让大学生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时间,选择适合自己的网络平台,获取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另一方面智能手机的娱乐氛围也对大学生的学习起到了消极作用。51%的大学生表示“智能手机分散了我学习的注意力”,这部分大学生因为使用智能手机打乱了学习计划,影响了学习效率。此外,智能手机便捷的搜索功能让不少大学生遇到问题时懒于思考,只想第一时间求助智能手机,也在某种程度上缩小了大学生独立思考和发挥创造力的空间。

(四)智能手机对大学生社交的影响

调查显示,社交互动是大学生使用智能手机的主要功能之一。随着智能手机应用程序的不断开发,越来越多的社交网络平台应用出现在大学生的视线里,比如,微信、陌陌、微博、人人网、QQ等。这些社交平台为大学生虚拟交往提供了便利,大学生们可以随时随地,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地与朋友聊天互动,维系人际关系。参与调查的大学生中,有高达87.5%的大学生经常使用智能手机进行社交活动,还有12.2%的大学生偶尔使用智能手机的社交功能。然而,智能手机所创建的虚拟交往空间,也在一定程度上误导大学生忽略了现实中的人际交往。有37.2%的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朋友聚会、家庭聚会中,依然会频繁使用智能手机,让原本意在沟通感情、联络关系的现实人际交往活动,失去了意义。

(五)智能手机的信息传播与接收

智能手机依靠互联网,其便携性的特点,打破了电视、电脑等对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媒体的时间和空间融于一体。但是,作为网络的延伸,许多网络媒体的问题也延伸到了智能手机当中。调查显示,73.5%的被调查者的智能手机上收到过诈骗类信息,65.7%的收到过垃圾广告,17.3%的收到过谣言8.7%的收到过色情类广告信息,5.4%的收到过反党反社会言论,只有1.8%的表示以上不良信息都没有收到过。针对智能手机上接收到的不良信息,67.5%的大学生选择不予理睬,11.1%的大学生会立即删除,只有0.6%的大学生选择报警投诉,甚至还有13.4%的大学生充满好奇继续浏览,有7.4%的大学生会转发。在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11%的人对于智能手机上查找到的信息全盘相信,53.4%的人认为大部分可信。

(六)智能手机使用行为失范现象

智能手机网络中的匿名性虽然让大学生更加自由地发表意见和表达情感,但是也带来了相应的使用行为失范问题。23.5%的大学生曾经用手机发状态攻击他人,以宣泄自己心中的不满;有35.2%的人曾使用过不文明语言参与网络评论;其中最严重的失范行为是“未经进一步核查,转发了他人的信息”,有高达71.1%的大学生表示曾经有过这样的行为。另外,根据调查显示,43.7%的被调查者在使用智能手机时,其语言交流会比现实生活中更随意,有时候甚至不注重语言方式。近年,随着智能手机的功能逐渐强大,智能手机也成为大学生考场作弊的重要工具。在调查中显示,有13.9%的被调查者经常看到其他同学在考场上使用智能手机作弊;有49.2%的人曾经发现过。endprint

二、大学生智能手机使用行为的成因分析

(—)手机自身功能的吸引力和现实应用的需要

智能手机拥有强大的操作系统和多种实用功能,可以实现通信交流、休闲娱乐、网络购物、信息搜索、学习知识、社会交往等多种用途。从现实上讲,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离不开智能手机的存在,它已经渗透到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对于大学生而言,用手机APP网店购物更经济实惠,用手机订外卖用餐更方便快捷,可以用手机查询学习资料,省去泡图书馆的辛苦,也可以用手机听歌、看电影、玩游戏、交朋友来打发业余时间……久而久之,大学生就被智能手机所绑架,基于现实应用的需要,不得不频繁使用智能手机,甚至由需要转变为依赖。

(二)契合大学生的情感需求和社交需求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每个人都有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大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其情感丰富、情绪波动、心理脆弱,再加上社会、学校、家庭的多方压力,经常会感到困惑,特别需要情绪的宣泄和情感的支持。—方面智能手机的匿名性给大学生创造了一个很好的途径来宣泄情感,他们可以面对手机,敞开心扉,畅所欲言。另一方面智能手机的互动性也为大学生社会交往提供了便利,他们既可以通过手机通信功能与老友交流感情,又可以通过社交网络的扩充,拓宽自己的交流层次,扩大自己的交际范围,这一点,对于涉世尚浅的大学生而言,也极具吸引力和诱惑力,这也正解释了为什么大学生会在智能手机社交活动中如此活跃。

(三)大学生活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从高中到大学,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从原本紧张的三点一线的高三生活,到走进开放、自由、独立的大学生活,摆脱了父母的监控、老师的监督,有了可供自己支配的时间、金钱,也形成了全新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由于我国应试教育的局限性和对高中学生综合素质的淡漠,再加上突如其来的校园环境变化,智能手机的娱乐功能很容易让大学生,特别是大学新生感觉到无所适从。这些因素都会导致大学生自我约束力差、自我控制力薄弱,不能合理、科学地掌控时间,因此,带来了智能手机对大学生学习的消极影响。

(四)大学生群体性的从众心理影响

大学生追求新鲜事物,使得智能手机在高校已经逐渐形成了一种“手机文化”。手机不仅成为大学新生入学必备品,也无形中在大学生群体中形成了一种非制度化的共识。具体表现为群体性的从众心理,即因受大学生同辈群体的压力,改变初衷而采取与多数人一致的意见和行为。智能手机作为大学校园的时尚风潮,大学生已经把自己的个人形象和手机“绑”在了一起,很容易引起他们对智能手机的追捧和跟风热潮。即便是很多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为了求同于人也购买昂贵的智能手机,给个人和家庭带来了较大的经济负担。

三、针对智能手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对策

(一)走出校园加强实践,拓展大学生的交际与眼界

大学生在校园中往往脱离社会现实,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将必然导致他们对于智能手机传播的信息偏听偏信,缺乏独立见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鼓励大学生走出象牙塔,积极投身社会实践,了解社会民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在社会的大熔炉里磨炼心智,走向成熟。当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找到自己的归属和立足之处,他们就可以科学合理地使用智能手机沟通联络友谊,不会单纯地把智能手机当作自己结交朋友的唯一工具,更不会过分依赖或者迷恋智能手机的社交功能。

(二)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营造健康校园手机文化

校园文化是以师生为主题,以校园精神为引领,以校园活动为载体的校园群体活动,不仅完美地将教育与文化有机结合起来,也是最容易深入学生群体中的教育形式之一。作为高等学校的精神家园,校园文化可以凝聚集体力量,更能够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魅力。鼓励健康、积极、有益的校园文化开展,可以转移大学生的注意力,丰富大学生的业余生活,满足大学生寓教于乐的需求。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己然离不开智能手机,大学校园里与其千方百计地禁止大学生使用智能手机,不如顺应科技发展的潮流,灵活科学地运用手机为校园文化服务,积极倡导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手机文化氛围。比如,举办手机文化节等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大学生创新手机技术,学习科学文化,独具创意地营造了校园手机文化。

(三)依托智能手机科学技术,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平台

智能手机多功能的操作系统,恰好满足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需求。很多高校已经开发了官方微信平台,还有高校探讨并尝试建立碎片化、交互性、趣味性强的MOOC(慕课)平台,这些都是契合大学生心理需求,运用智能手机新媒体的力量的有效方式。依托智能手机科学技术,高等学校可以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易于接受的传播方式,将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到学生的思想和内心。

(四)教育与监督有机结合,引导大学生科学使用智能手机

要引导学生科学合理使用智能手机,利用这一科技工具促进自身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对大学生加以教育和引导,使其能够理性看待智能手机,把它当作学习、社交、休闲娱乐的工具,而不是偏离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心。大学生自身也应该树立良好的自律意识,自觉杜绝智能手机的不良信息与负面影响,理性认识智能手机的现实意义。对于高校大学生智能手机的管理,要宽严得当,除教育引导以外,也离不开监督和规范。针对大学生使用智能手机的不良习惯,学校也应该出台相应的配套管理措施,对大学生智能手机的使用加以规范。

智能手机作为一种便捷的通信工具,在变革人类交往方式的同时,也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智能手机的出现是机遇,也是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及时转变观念,抓住契机,迎接挑战,正确看待大学生智能手机的使用行为,充分利用智能手机技术,创新工作方式,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变革性的创新。endprint

猜你喜欢
智能手机思想政治教育
智能手机是座矿
使用智能手机增大肥胖风险?
假如我是一部智能手机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基于智能手机控制风扇运行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