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教学中教师的人文修养

2016-08-23 00:06王宏波
课程教育研究·中 2016年6期
关键词:古典诗词人文素养课堂教学

王宏波

【摘要】虽然时代飞速发展,学校的课堂教学中信息化建设的成绩也日见成效,但是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仍无可替代。尤其在古典诗词教学中,教师的人文素养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教师应该提高个人的人文素养,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形成具有辐射性的人文氛围。

【关键词】人文素养 课堂教学 古典诗词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054-01

一、教师要具有人文关怀

诗是什么?仙风道古的马一浮先生说,诗其实就是“如迷忽觉,如迷初醒,如仆者之起,如病者之苏”。这句话道出了古典诗词教学的真谛。曾几何时,中学校园里的古典诗词教学迷失在技术层面,老师津津乐道于条分缕析的讲解,学生忙忙碌碌于背诵和考试。原来,都只是把古典诗词当作毫无生气的知识,而最大程度地忽视了透过古典诗词折射出来的诗心、民族心、文化心。古典诗词之所以能成为中华民族一种文化传承的文化符号,是因为其中包含着古今相通的人性,永远新鲜而感性。而这又与人文精神一脉相通。

人文教育的核心就是涵养人文精神,人文精神的培养即非一日之功,也不是单一、枯燥的方法就能养成,套用现在流行的说法,就是如果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就要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包装。因此,对于教育者和教育体制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花拳绣腿的三角猫功夫是难堪重任的,它需要多角度多途径多方位的进行,例如渊博开阔的知识储备、高雅淳朴的文化氛围、深刻丰富的人生阅历等等。人文教育是一个外因影响内因,由内因的质变而生成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更注重学生内心的感受与顿悟,心灵的浸润与成长。它经由教育者的循循善诱,整体环境的潜移默化,日常生活的点滴累计等多种方式方法的润泽,最终使人文精神的种子伴随着学生心灵的成长而开花结果,它能够使学生准确定位自己的人生方向,并推己及人地在社会上形成一种人文关怀的氛围,从而真正实现教育的理想和体现教育的本质。所以古典诗词的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充满着生命的鲜活和张力,师生的交流不仅是知识的传授与继承,更是生命的陶冶和对话,心灵的碰撞与交汇。

需要指出的是,这一过程的核心体现呈现在课堂上不是金玉其外的华丽包装和动感十足的教学流程,而是教师对教育对学生发自内心的爱。这种爱博大、宽容、理性、赤诚,它包含在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融合在教师的字里行间,涵盖于教师的课堂内外,总是和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紧密相联,散见于学生成长的点点滴滴,升华在学生的生命和价值的体认。

二、教师要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

要想实现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目标,仅有一颗不带一丝杂念和半棵杂草的心是远远不够的,在此基础上,还需要有先进的教学理念,而首当其冲的就是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顾名思义,以人为本就是要以人为中心,一切从学生的发展和需要出发,在教育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义素,突出人的发展这一重点和核心。以人为本,充分体现了教育的目标和根本。落实到教学中,就是以学生为中心,站在学生发展的高度,激发学生的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健全学生的人格,美化学生的人生。

其次要树立大语文观念。所谓大语文观念,就是指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并以此为中心,同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联系起来,也就是以课堂为中心,向周围拓展、延伸、辐射开去。同时,特别强调要把古典诗词教学同学生的世界观、人文观、道德观结合起来,也就是要把学生的知识的学习同做人紧密联系起来,把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同时,在课内学习中,既要夯实基础知识的学习,又要全面培养学生听、说、读、写以及课外阅读等多方面的能力和素养。只有这样,才能使古典诗词教学脱离课堂教学的狭小窠臼,真正与生活、与社会、与古今联通起来,产生开放而又深远的影响。

三、教师要培养人文素养

腹有诗书气自华,不错,在古典诗词教学中,教师首先要热爱中国古典诗词,既要具有一定的审美感受力和审美鉴赏力,又要对古典诗词有一定的感悟和研究能力。然后才能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深入浅出、循循善诱地引领学生进入古典诗词的美好世界,遨游中国古典诗词的美丽殿堂。才能教出教出新意,教出深意。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先要在整体把握古典诗词作品的基础上,依靠联想和想象,联系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通过移情于物、推己及人,进行体会、揣摩、和品味,感同身受,从而引起感情上的共鸣。同时,又要跳出作品之外,知人论世,从作者的时代背景和个人背景进行理解和把握,进而使学生感受到古典诗词带来的如沐春风的审美享受,理解古今相通、代代相传的文化心灵,感受厚重深远的人文精神

其次,教师还要具有丰富的人文知识、扎实的语文功底和较高的文学修养。《红楼梦》中有个苦丫头香菱曾拜黛玉学诗,一次谈起王维的《使至塞上》,起初觉得不可理喻,觉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中,烟怎么能直呢?而太阳当然是圆的。所以感觉这“直”字用得很无理,“圆”字又好像用得太俗。可是合上书一想,又好像亲眼见到了这一光景。所以在讲授这一句时,一般的讲解就是大沙漠里飞烟直上,黄河边上落日正圆。但是如果具有丰厚的人文素养,了解相应的人文知识,效果就会完全不同。首先,这里的“烟”,不是一般意义上人们所理解的烧火做饭时升起的炊烟,而是大漠深处烽火台上燃起的烽烟。古代烽火台上烧的都是晒干的狼粪,晒干后的狼粪燃烧以后升腾起来的烟颗粒特别大,特别浓,不易吹散,所以能够升得很高,在很远的地方就能看到。其次,在我国古代,烽火台是一种快速传递军事信息的通讯方式,对点烟的方式有严格的规定:一道烟表示平安无事,两道烟表示敌人就在附近,三道烟表示敌人已经冲到烽火台前,无烟则表示已被攻陷。了解这一背景,才会深刻领悟到正是感受到盛唐之时帝国的强大,边境的和平,王维才会用幽深的情思、传神的笔触礼赞令人震撼的大漠风光。

猜你喜欢
古典诗词人文素养课堂教学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中国古典诗词的阅读与欣赏
高校人文素养教育势在必行
古典诗词在广告文案写作中的运用探讨
基于自我意识唤醒下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途径研究
教师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中的影响
趣从诗中来
高校 《大学语文》 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