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考分离是教育减负的一剂良方

2016-08-23 17:42朱烈荣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16年8期
关键词:分数考试学科

朱烈荣

作为一位中学语文教师,我曾幻想过,要是能像大学老师那样,在教学内容上可以大胆地取舍而不受教材之限制,那将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儿啊!特别是语文学科,整天围绕一本教材转,师生都觉得乏味,更痛苦的是,还要围绕教材的内容考试,久而久之,考试不考的东西,教师不讲,学生也不会学,这样只能培养出一批教材的奴隶,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

“减负”已经喊了很多年,然而,学生的负担却是越减越重。从笔者所在的学校中就可见一斑:七年级就有语文、数学、英语、历史、地理、生物、思想品德等配套的《练习册》《一课一案》与《一课一练》,里面又有配套的单元测试卷,这是新华书店统一配发的,县教研室还有相应的单元测试卷,学校又给每一科都订了一份报纸。追根溯源,首先是利益的驱动,其次就是教学与考试结合得太紧密了:一是教学必须围绕考试的指挥棒来转,考什么就讲什么,特别是毕业班,时间不仅是分数,更是前途与命运,所以,凡不考的基本都无暇顾及,也不允许你花时间去看。为了一次“定终身”的考试,花费巨大的人力、财力去组织无数次“演习式”的考试,升学考试的组织模式与学科题型一般从起始年级就开始模拟起来,可以说目前中学生的考试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组织形式上都已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了。二是考试次数越来越多。记得笔者上学时,只有期中考试与期末考试,中途偶尔插一次学科竞赛考试,而现在,除了这两大考试外,已经衍生出了“月考”“旬考”“周考”,印刷商只顾印卷,校长只顾订卷,至于卷子质量(含纸张、印刷、内容等)如何,家长的经济承受能力如何,都不在考虑范围之内,剩下的就是师生在无休止的考试中被折磨得晕头转向、筋疲力尽。又因为考试占用了教学时间,学科的教学任务也很难完成,甚至还有管理者提出了“以考代教”的拙劣口号,人为地将学生培养成了应试的机器,加重了师生的负担。三是应试的成绩除了用于衡量学生的学业水平外,更堂而皇之地成了考核学校与教师的一个关键的指标,以前说“分分分是学生的命根”,现在不仅是学生的命根,更是教师和学校的命根。君不见,在学校,每次考试下来,本是以教学科研为主要功能的教导处成了频繁考试下的以核算分数为主要事务的处室。也正是因为教学与考试的紧密结合,导致喊得震天响的素质教育始终没有走出应试教育的怪圈。在学校看来,考了一个好分数就是抓着了老鼠,至于你是黑猫还是白猫,走的是直线还是曲线都不重要,在分数的重压之下,学生的心灵被严重扭曲,为了一个无情的分数,可以钻入堆积如山的资料题目中去耗费自己宝贵的青春时光,可以挤进汹涌如潮的辅导班里放弃自己的自由,身心因不堪重负而受到严重的摧残。

如果能将考试从学校剥离出去,由专门的考试机构去组织各个层次(年级)各个学科的考试,就像当下的自学考试一样操作,同一层次的考试一年可以组织几次,学生可以多次参加同一层次的考试,直到过关为止。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课程,在某学期或学年内,可以去七年级听英语、八年级听数学、九年级听语文,待通过相关年级的水平考试后,即可申报更高一个年级的课程,直到中学课程全部合格,即可颁发相关层级的毕业证书(初中或高中),想参加升学考试的可以自主选择参加中考或高考,这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关课程,学校教师也只是负责教学,这样,教师便可实现教学上最大程度的自由,学生在充满幸福感的教师的带领下,其身心便能得到较好的呵护与发展,素质教育便真正成为了现实。

是故,能将考试从学校剥离出去,由专门的考试机构去组织各个层次各个学科的考试,实现教考分离将是教育减负的一剂良方,更是学生、教师、学校乃至中国教育的一大幸事!

(作者单位:江西泰和县上田中学)

猜你喜欢
分数考试学科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一种快速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
把握物理难点,分数更上一步
“超学科”来啦
Japanes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obotto Take Entrance Examinations
……的近似分数的若干美妙性质
学生获奖及学科竞赛
你考试焦虑吗?
准备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