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现状调研分析∗

2016-08-24 07:21丁学淑王贵海
图书馆学刊 2016年5期
关键词:信息检索新生图书馆

洪 跃 杜 辉 丁学淑 王贵海

(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辽宁 沈阳 110034)

辽宁省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现状调研分析∗

洪跃杜辉丁学淑王贵海

(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辽宁 沈阳 110034)

通过网络问卷的形式,对省内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教学硬件与师资的基本信息、本科生开设信息检索相关课程、研究生开设信息检索相关课程、新生培训、专题培训讲座、嵌入式教学6个方面进行调研分析,总结现状,分析问题,提出建议,供同行参考借鉴。

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调研分析

辽宁省高校图书馆多年来在信息素养教育的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积累了一定经验,取得了一定成效。随着翻转课堂、微课、MOOC等新型教育模式的兴起,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也进入改革创新攻坚期。一直以来,业内缺少对辽宁省内相关问题研究与实践的整体把握,笔者拟就辽宁省内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现状进行全面调研和考察,总结现状,查找问题,提出相应建议,供同行参考借鉴。

1 调查概况

本次调查的是辽宁省内高等院校(含高职高专)图书馆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工作情况。调查时间为2014年9月~2015 年3月,调查内容主要是教学硬件与师资等基本信息、本科生开设信息检索相关课程、研究生开设信息检索相关课程、新生培训、专题培训讲座、嵌入式教学6个方面。调查通过网络问卷、电话、邮件等形式进行调查。本次调查共收到辽宁省高校图书馆提交的网络问卷65份。其中省内4所“985”“211”院校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辽宁大学、大连海事大学都提交了问卷。此外,普通高等院校38所,高职高专院校23所。调研样本数量适中,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2 基本信息概况

2.1教学硬件

调研显示,拥有1个培训教室的有22所高校图书馆,特别是辽宁医药职业学院拥有培训教室8个。而没有培训教室的图书馆有10所,占总数20.8%;拥有教学电脑达到100台以上的图书馆有11所,拥有50~100台教学电脑的图书馆有12所;而拥有50台以下教学电脑的图书馆有26所,占总数的52%。在投影设备方面,拥有1~5台投影设备的图书馆有36所,占总数的76.6%。11所图书馆没有投影设备。

2.2师资力量

教师数量在6人以内的图书馆有31所,占总数的70.45%;7~10人的图书馆有8所;占总数的18.18%;达到11人以上的图书馆有5所,占总数的11.36%。图书馆的培训人员为培训教师的主要来源,除此之外,有11所图书馆邀请数据库商为读者开展过信息素养教育方面的培训,有17所图书馆邀请院系教师进行过培训。学历方面,从事培训的教师绝大多数拥有本科以上学历,其中43所图书馆共183位培训教师拥有硕士学历,还有6所图书馆共11名博士担任培训教师。职称方面,拥有中级职称的教师占绝大多数,其中43所图书馆共有224名培训教师拥有中级职称;另外,拥有副高级职称的培训教师也达到了115人。8所图书馆有专职的培训教师,33所图书馆的培训教师为兼职,还有8所图书馆是专兼职教师均有。

2.3其他

图书馆网站拥有信息素养教育或相关栏目的图书馆有10所,占总数的16.95%。更多图书馆并没有设置专门栏目。有16所图书馆对本校学生开展过信息素养意识和能力方面的调查,占到总数的24.61%。就课程建设而言,有8所图书馆的信息素养教育课程被评为各级精品课程,这些精品课为全省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起到了示范作用,对其他高校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在教材建设方面,有16所图书馆拥有指定教材,其中拥有自编教材的图书馆达到了12所,占到总数的37.5%。

2.4基本情况分析与建议

以上数据表明,高校图书馆在信息素养教育的硬件建设水平参差不齐,没有专用教室、投影设备,以及教学电脑欠缺的图书馆仍然占有一定比例。此外,更多图书馆网站中缺少相关信息素养教育方面的栏目设置。不论硬件条件还是网站建设,辽宁省内高校图书馆对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视程度存在较大差异。

辽宁省高校图书馆对于学生信息素养的摸底工作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多数图书馆没有开展过相关前期调查。但也有部分高校在开展信息素养调查方面非常重视,值得借鉴,如大连海事大学图书馆学科服务部在2012年下半年对航海学院本科生、研究生进行了信息素养情况的相关问卷调查。通过调查分析发现,在校大学生信息意识不强;对信息利用渠道缺乏了解;利用信息完成一定任务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并提出一系列相关改进意见。

多数教师拥有较高学历和职称,师资力量以图书馆员为主,数据库商培训师和院系教师为辅。省内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培训教师仍以兼职为主。建议逐步增加专职教师比例,有效提升师资力量。

3 信息检索课程调查统计与分析

开设信息检索课程一直是高校图书馆进行信息素养教育的最主要方式。调研的65所省内高校图书馆中有36所开设有本科生信息素养课程,占到总数的55.3%。

3.1课程基本情况

通过调查数据可知,辽宁省高校图书馆文献检索课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在被调查的高校图书馆中,最早开设文献检索课的为沈阳药科大学,开设于1982年。此后,文献检索课程稳步发展,每年都有一些高校开设了文献检索相关课程。

从课程名称来看(见表1),开设课程的高校中有70.29%的高校以“文献/信息检索”为课程名称;一些专业性质比较鲜明的高校则侧重于专业信息检索,如医学信息检索、经济信息检索等。

在开设相关课程的37所高校中,有72.97%的高校并未区分学科,有16.22%的高校将文献信息检索课区分为文科/理科,还有10.81%的高校区分为科技类和文史类。

在课时设置方面(见表2),将课时长度设置在16学时的高校最多,有10所;其次是将课时长度设置在30~32学时之间,有10所。最少为两课时,是辽宁金融职业学院,最多为120课时,是中国医科大学。大多数高校图书馆的文献检索课程都为16/18学时或者30/32学时,即上课频率为每两周一次或者每周一次。

78.7%的高校每学期平均接受教育人数在1000人以下。其中100~500人最多,有22所,占66.66%。以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为例,该图书馆开设授课对象为本科生的文献检索课,以小班教学的形式,人手一台电脑,每班50人,每学期开设6个班级,每学期平均接受教育人数300人。每学期平均接受教育人数最多的是辽宁医学院、辽宁科技大学、辽宁金融职业学院为1800人次。

表1 高校图书馆本科生信息检索课程名称

表2 高校图书馆本科生信息检索课程课时

3.2教学内容与方法

对于这样一门方法课,超过半数的图书馆不指定教材;有10所图书馆选用任课教师自编教材;两所图书馆使用他编教材;7所图书馆使用规划教材,这些院校以医学类高校和高职高专为主,使用的是卫生部统编教材和“十二五”规划教材。

各学校在教学内容中涉及了与文献检索相关的多方面内容(见图1),其中排名前几位的是信息检索基础知识、数据库使用方法、网络资源及检索工具、图书馆网站的利用、OPAC使用方法,其次是论文写作与投稿指南、工具书介绍、知识产权相关知识、文献管理软件等。

图1 高校图书馆本科生信息检索课程教学内容

在教学方法上,大部分图书馆都采用课堂讲授、教师上机操作演示与学生上机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法。91.4%的院校在开设的信息检索相关课程中安排学生上机操作时间。有3所院校未专门安排上机时间,多采用课后学生自行练习的方式。通过对比统计,大部分院校安排上机的课时为课程总课时的1/3-1/2。可见,信息检索作为一门操作性较强的实践课程,有必要给学生留出充分时间实际练习,以便对理论知识的消化吸收。

调查统计显示(见表3),在检索课教学实践中,想要达到最佳的课程效果,需要创新引入吸引学生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交流互动就是被最广泛采用的方法。通过与学生在课上的互动与在课下的交流,可找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调整授课方式。另外,给学生展示的空间,让其进行学习成果展示、进行课间秀或以小组为单位独立完成任务,都有助于对理论知识的快速吸收。在课程设计中,融入阶段式教育理念,将文献检索课教学任务根据学生能力与需求的不同,划分为入门、提高、创新等篇章,对学生进行渐进式教育,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同时融入教学竞赛一体化方法,让学生在竞赛与游戏中学会检索的方法。

各图书馆在文献检索课程中创新融入了许多教学模式(见表4),最广泛采用的是应用案例教学法,将检索方法与技巧融合在具体情境与问题中;任务驱动教学法也是较为常用的方法,是围绕任务展开学习,让学生主动建构、探究、实践、思考、运用、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模式;PBL教学法(基于问题的教学)与需求驱动教学法也较为常用。此外,项目教学法、激励型教学法、Big6教学法、TBL教学法(以团队为基础的教学)、5E教学法、NTeQ整合技术促进探究法也有图书馆在信息检索课的教学实践中应用。

创新应用最新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有助于促进文献检索课的发展。近年来,微课、慕课逐渐被人们所了解,图书馆也与时俱进,将这一最新教学手段应用于信息检索课的教学中,大连大学、辽宁石油化工大学两所高校图书馆录制了微课程;鲁迅美术学院、辽宁师范大学两所高校图书馆尝试将慕课与信息检索课相结合,寻找文献检索课新的改革发展方向。翻转课堂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模式,授课教师升级为学生学习的设计者、指导者、帮助者和学习伙伴,这一改变使教师学生教学相长,促进共同发展;有两所高校图书馆已经将此方法应用到实践中,分别是中国医科大学和沈阳药科大学。

表3 高校图书馆本科生信息检索课程教学方式/手段

表4 高校图书馆本科生信息检索课程教学模式

3.3考查方式与效果评价

通过调查结果可知,大部分图书馆所开设的文献检索课都以多种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考核,其中出勤情况和平时作业是使用最广泛的两种方式,在这两项的基础上,再增加期末作业、期末开卷考试、期末闭卷考试中的一种作为学生的最终成绩。使用期末开卷考试这种考核方式的图书馆最多,采用留期末作业的其次,仅有少数图书馆采用闭卷考试的方式(见图2)。可见,文献检索课作为一门方法类基础课程,更偏重对学生方法掌握情况和信息素质提升情况的考量,而不是很注重学生对概念等知识点的掌握。

课程是否达到预期效果需要及时对课程效果进行评价。在36所院校中有7所未采取任何评价(见图3)。在进行课程效果评价的这些院校中,采用课堂反馈与交流方式的最多,因为此方式最简单快捷,又直接有效;还有部分院校采取发放满意度调查问卷、小组听课评课、在图书馆网页设有反馈意见和建议表等方式辅助进行课程评价。此外,还有一部分院校是借助学校教务处统一的评教系统以及教务处统一组织督学听课的方式来进行课程效果评价。

图2 高校图书馆本科生信息检索课程考试/考查方式

图3 高校图书馆本科生信息检索课程效果评价方式

4 研究生信息检索课程调查统计与分析

通过调研统计,开设研究生信息素养教育课程的图书馆共有16所,占到总问卷65份的24.6%,开设率相比本科生并不是很高。课程名称多以“信息检索”或“文献检索”命名。课时安排多为16~20课时。其中安排学生上机实习的课时一般占总课时的1/3。课程以设置选修课居多,主要通过图书馆主页宣传推广方式,让学生知道图书馆开设此课,并积极选修,其次是通过数据库使用手册及数据库商宣传单来进行宣传推广,也可以通过微信、微博、博客、海报、电子显示屏等方式进行课程的宣传推广。

研究生一年级新生是主要授课群体。课程多不区分学科。每学期平均受教育人数在100人以下的图书馆居多。教学方法仍以“课堂讲授+教师上机操作演示+学生上机操作”模式为主。以“出勤情况+平时作业+期末作业”的考查方式居多,并且期末开卷考查方式为主,也出现以提交文献综述、撰写综述论文、以导师所定课题的综合检索报告、项目检索汇总报告等综合考查学习效果的评测方式,体现出对研究生信息素养综合能力的考核。

多数图书馆并不指定教材,教学内容除信息检索基础知识和数据库使用之外,也侧重于对论文写作与投稿、文献管理软件、课题选题与分析、学术道德等方面的知识传授,符合研究生对文献综合分析与利用的需求特点。课程教学效果的评测最多的是通过课堂反馈与交流的方式收集,也有通过问卷、教务网学生评价、督学组评价等方式评测。及时收集反馈结果对了解研究生学习需求、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但也有20%的学校尚未开展评测工作。

研究生信息素养教育课程应用最多的创新教学法是“应用案例法”“PBL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需求驱动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理论界研究一度热门的创新教学法如5E教学法、Big6教学法、TBL教学法、NTeQ整合技术促进探究法等,在实际教学中应用并不普遍。可见,理论研究超期于现实应用,同时也因为一些教学方法在实践操作中过于复杂,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不是任何新出现的教学法都适用于信息素养教育课程。各高校图书馆应该找到适合自己课程的教学方法而不必盲目跟风。

目前,最热门的几种创新教学模式也在一些图书馆中有尝试,有两所大学图书馆应用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有1所大学图书馆采用微课教学模式。这都很好地为业界同行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经过实践的检验,运用成熟后,可以普遍推广。

总的来说,目前,研究生信息素养教育课程还多以传统教学方式为主,课程也逐渐开始重视对信息综合分析利用与学术道德的内容教学。教学方法能与研究生的学习研究项目任务和需求相结合,部分高校图书馆开始尝试最新的翻转课堂、微课等教学模式。整体信息素养教育课程展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

5 新生培训调查统计与分析

新生入馆教育是针对大一新生开展的信息素养教育,刚刚入学的新生对于大学的学习方式,图书馆提供的服务和资源,都不是很清楚。图书馆是学生最主要的大学生活场所,四年之中大部分时间都将在图书馆度过,其在图书馆所获取的知识和技能将会影响他们的一生。

从目前各高校开展新生入馆教育的情况看,83.7%以上的高校均有新生入馆教育计划,接近40.38%的高校将其形成一种制度,每年新生开学,由学校统一进行安排,还有63.46%的高校是由图书馆进行安排或院系联系图书馆开展新生教育。这种新生入馆教育制度有利有弊,一方面给新生入馆教育提供了制度保障,另一方面这种被动式教育的效果必然受到影响,学生被动地接受教育,往往让新生入馆教育流于形式,新生参观图书馆形如走马观花,收获往往不大。

针对这种情况,部分高校已经尝试采用新生自愿接受入馆教育的方式,由图书馆拟定培训计划时间表,新生自由选择,或是由新生与图书馆共同商定培训计划,因为是新生主动接受入馆教育,其效果比被动教育要好很多。

另外,从数据上看新生受教育面已经比较普及,因为大部分高校是强制所有新生参加入馆教育,受众面是100%,不强制的高校,学校也会进行引导,大部分学生还是会接受图书馆入馆教育的。

从新生入馆教育的方式方法上看,主流仍然是入馆参观,发放新生手册等材料,由老师或者学生志愿者进行讲解。大部分新生入馆教育单场培训人次都在70人左右,低于40人的只占到12%,个别学校还有全体学生共同接受培训的现象,这种大规模培训的方式并不适合新生入馆教育,其效果也会因为人数的增加而逐渐降低。

一些新的方法例如虚拟场景导航、排架游戏、自测题等并没有在高校中得到普及。此外,大部分高校对于利用网络和新媒体对新生开展入馆教育接受程度比较缓慢,只有20%的学校在网站上开设了新生专栏,较少高校在网络上开展培训和相关知识问答,利用官方微博、微信等方式进行宣传的也只有7所高校。这与目前的发展形势和学生对于网络的利用程度是脱节的,图书馆应该充分利用网络和新媒体工具,学习先进的教育模式,多渠道、多途径、全方位开展新生入馆教育。

6 专题培训讲座调查统计与分析

专题培训是将信息检索知识“化整为零”,方便学生快速上手,是文献信息检索学分课的有效补充。专题培训是一种“可选择的自由学习”模式,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选择适合的主题进行听课[1]。因此主题内容也从学生需求出发,增设有计算机及常用软件使用、应聘与面试的职场入门培训、3D打印、微视频制作等内容。多数图书馆每学期设置的培训场次在10次以内,时长在30~60分钟左右,安排在学生课程较少的下午和晚上9~10节课进行培训,每场讲座人数多数图书馆能达到50人以上,每学期累计受教育人数千人以上。

培训仍以教师讲授为主。44.68%的图书馆能提供授课内容、课件、视频等资源的开放或校园IP限制内下载。50%的图书馆提供专题培训的预约服务。图书馆能通过图书馆主页、海报、电子显示屏、数据库宣传单、数据库使用手册、易拉宝、官方微博、微信等途径进行多元化宣传推广。专题培训课程能够应用互动交流、应用案例、需求驱动法等创新教学方式。

7 嵌入式教学调查统计与分析

嵌入式教学在辽宁省高校图书馆开展的并不理想,只有4所图书馆开展了嵌入式教学服务,占总数的8.89%。分别是大连海洋大学、大连医科大学、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沈阳师范大学。

从嵌入课程的数量分布来看,除沈阳师范大学外,其他高校只嵌入过1门课程,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共嵌入课程数高达30门,可见,该校图书馆嵌入式教学服务工作开展得非常好,值得学习借鉴。从嵌入式教学的学时数量分布来看,大连医科大学和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分别嵌入课时4学时。大连海洋大学嵌入课时16学时。沈阳师范大学嵌入课时404学时。

提供各种形式虚拟嵌入式服务的图书馆共有10所。其中,提供学科相关网络学术资源是多数图书馆更倾向的一种做法,有6所图书馆采用,达到28.57%;另外,提供学科相关教学课件、教学参考书目、信息素养实习题与实习指南、利用即时通信工具进行在线咨询互动等也是各高校图书馆常用的方式。

多数图书馆提供实体嵌入式教学以互动答疑为主要内容,有4所图书馆提供此类服务,占总数的20%;讲授相关知识和评判学生作业也是各馆主要采用的服务方式,有6所图书馆提供,占总数的30%;参与课程设计/大纲讨论/分析教学案例、收集反馈信息用于调整教学等,也是比较主要的服务方式之一。

虽然,嵌入式教学在省内刚刚起步,但一些图书馆已经成功打开局面并取得不错的成绩,其经验值得同行借鉴。如大连医科大学图书馆开展针对留学生的嵌入式教学,将图书馆资源介绍与利用嵌入到其汉语教学中。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与机电系和道桥系建立联系,开展嵌入式教学。大连外国语大学则与外语系联系进行嵌入式教学。沈阳师范大学选择公共必修课如本科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嵌入式教学的试点,每次嵌入3~4次课[2],约6~8学时,针对研究生的《科学研究方法》课,进行中外文献获取、论文写作等内容的实体课堂嵌入教学。

这些成功开展嵌入式教学的图书馆所取得的经验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如大连医科大学应学生的需要,由图书馆出面与学院教学管理部门进行沟通,得到支持后,顺利开展嵌入式教学。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先与任课教师沟通,由教师上报学校教务处,得到同意后,开展嵌入式教学。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尝试在国际商学院作为试点,因为外教的课更容易接受这种新兴的教学模式,得到好的反馈和口碑后,成为突破口,得以长期开展。同时由学科馆员选择关系较好的老师的课程作为切入口,或选择研究生的课程,与其导师进行联系沟通,因为研究生课程相对自主权较大,便于开展嵌入式教学。

[1]田芳.国内信息素养教育创新与实践[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2(5):77-79.

[2]洪跃.高校图书馆嵌入式学科服务研究[J].图书馆学刊,2013(2):70-74.

洪跃女,1979年生。硕士,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信息素养教育、学科服务。

杜辉男,1985年生。硕士,馆员。

丁学淑女,1980年生。硕士,馆员。

王贵海男,1981年生。硕士,副研究馆员。

G252.6

*本文系2015年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游戏化模式研究”(编号:JG15DB374)成果。

(2016-03-02;责编:徐向东。)

猜你喜欢
信息检索新生图书馆
重获新生 庇佑
高职院校图书馆开设信息检索课的必要性探讨
图书馆
网络环境下数字图书馆信息检索发展
坚守,让百年非遗焕新生
基于神经网络的个性化信息检索模型研究
新生娃萌萌哒
去图书馆
新生改版
公共图书馆信息检索服务的实践探索——以上海浦东图书馆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