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提问之我见

2016-08-26 15:00董晓磊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5年23期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提问教师

董晓磊

摘要:“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问是积极思维的起点,是打开学习大门的金钥匙,是向智慧领域进军的信号。课堂提问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鉴定学生学习意志,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好的提问能使课堂教学效果事半功倍。那么,如何设置课堂提问呢?在本文中,笔者就针对语文课堂教学的提问技巧谈谈粗浅的看法。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提问;教师;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2-0011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问是积极思维的起点,是打开学习大门的金钥匙,是向智慧领域进军的信号。课堂提问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鉴定学生学习意志,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好的提问能使课堂教学效果事半功倍。那么,如何设置课堂提问呢?下面,笔者就针对语文课堂教学的提问技巧谈谈看法:

一、提问要有针对性

指针对某一问题措词确切,回答问题的范围要小,尽可能地针对问题的某一角度去问。如朱自清先生的《春》和《背影》作比较:如从两篇文章写法上作比较,可以有两种问法:A. 两篇文章在学法上有哪些不同?B. 两篇文章都是散文,在表达方式上侧重点有什么不同?我们可以比较一下,A的问题笼统而不够明确,学生思维定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从哪里回答;而B的问题只是针对文章的表达方式而言,针对性强,问题明确,学生的思维有了定向,也就有的放“矢”,容易回答。

二、提问要有知识性

教师的提问,也是引导同学们去探求遨游知识海洋的具体措施,而初中生正是长知识的阶段,求知欲、好奇心都很强。教师如能提出富有一定知识性的问题,就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思考,激发学习兴趣。如《弈喻》中发现“顷之”的“之”为助词,无实义,起调节音节作用。笔者适时地抓住机会问:“前不久,我们学过‘之是这样解释的,同学们考虑一下在哪一课里学过的?”学生听学过的,课堂气氛马上活跃起来了,有的忙于思考,有的急于翻书,还有的正在交流讨论……结果发现与《狼》一文中“久之”的“之”用法相同,温故而知新,学生的积极性也得到了充分的调动。

三、提问要有启发性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大,知识结构的不断更新,视野的日趋开阔,分析问题的能力有所增强,教师提问时,问题要有一定的启发性,可以引起和值得学生去思考、深思。回答的答案必须经过反复琢磨推敲后才能产生。如《我的叔叔于勒》,由于学生受思维定势的束缚,误认为小说中写谁,谁就是主人公。而本文题目写“于勒”,文中也写“于勒”,而主人公却不是于勒,学生难以理解,笔者在教学中设计了如下问题:1. 情节从什么地方开端,这是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如何?2. 于勒为什么到美洲,到那里后情形如何?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有何变化?3. 船上遇到于勒,菲利普夫妇的态度又有了怎样的变化?4. 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变来变去,有什么没变?他们的多变态度反映了什么?

至此,同学们已看出文章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这一主题是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待弟弟于勒的不同态度表现出来的,所以主人公不是于勒而是菲利普夫妇。这样的提问就启发了学生探究知识的思维。

四、提问要有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个体一旦对某种活动产生了兴趣,就能提高这种活动的频率。对学习活动亦是如此。孔子就提出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浓厚的学习兴趣会使个体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推动他们兴致勃勃地去进行学习。在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对感兴趣的东西往往记忆犹新。教师要适时地把握机会,经常提一些有趣味性的问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如:《皇帝的新装》一课,学生学后感到“闹剧”有兴趣。教师可以问:“为什么骗子能骗取皇帝的信任,而让一个皇帝演出一幕赤身裸体地参加游行大典的丑剧?”于是学生积极参与,认真思考,争取圆满回答。课堂上相互议论,甚至相互争辩,目的终于达到了。教师再点拨关键,揭示问题的实质所在。这样,趣味性变成了开拓学生思路的有力武器。

五、提问要有适度性

课堂提问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十根指头伸出还有长短”,学生的认知水平未见相同,不同学生可以提出不同深度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切忌平均用力,要让问题的难度适合学生的个性差异。要做到这一点很难,教师必须心中有数,正确地估计每个学生的能力,这样就能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诱发他们去积极思考。

六、提问的精要性

教师提问无需繁多琐碎,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可不问,但切不可滥,甚至以问带教,只问不答。课堂提问要少而精。提出问题,教师要正确引导,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使知识转化为能力,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七、提问的拓展性

提问要善于利用课文中的悬念,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要善于开拓学生的思维,使思维的方向由一点生发开去,不断扩散到各个渠道、各个侧面主、各种角度,以求问题得到解决。如《孔乙己》一文,笔者在学生弄懂了本文意在控诉科举制度的罪恶这一主题后,又发问:如果当时“人人献出一点爱”,大家伸出援助之手,那么孔乙己会“大约的确死了”吗?同学们议论纷纷,争相发言……终于明白,《孔乙己》还批判了围观民众的冷漠麻木以及社会对不幸者的冷酷。也就是说封建科举制度不仅毒害了读书人,也毒害了所有人,毒害了整个社会。

八、提问的突然性

“突然”提问,迅速集中学生注意力。调节课堂纪律,保证教学质量。处于少年期的学生,他们虽然知道四十五分钟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和宝贵性,但由于长期“单调刺激”或“无关刺激”的作用。免不了分散了他们的“有意注意”,形成乱说乱动。你在台上唇干舌燥,他在台下窃窃私语或专心玩耍,好不可恼!此时你若雷霆大怒,把他(她)罚站起来,严肃地批评一顿。不仅把他(她)推到了对立面,还影响了其他同学的学习。更破坏了你的教学情绪。遇此情况,你若猛地提问,然后融褒贬于一语,多鼓励少批评。既指出他(她)的错误行为,又不影响他人的学习,还给对方带来温暖,岂不快哉?

学问,学问,贵在问。问不仅是学生的事,更是教师的事。教师把课堂提问当作一项技术,甚至一项艺术来对待,就能更好地驾驭课堂教学,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掌握了课堂提问艺术,无异于掌握语文课教学这一把金钥匙,还愁教学中的“山重水复”吗?“柳暗花明”定将指日可待!

(作者单位:安徽省全椒县章辉中学 239500)

猜你喜欢
语文课堂教学提问教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秋天在哪里
提问机制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课堂的运用
让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堂教学
“合”乐而“不为”
初中化学课堂个性化有效提问策略
美育教师
谈谈提问在高一年级数学课堂上的运用
关于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构筑高效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