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作文教学与创新能力培养

2016-08-26 15:09慕树建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5年23期
关键词:培养方法作文教学创新能力

慕树建

摘要:本文从五个方面探究了在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便能促使我们的作文教学更加顺利地进行。

关键词:作文教学;创新能力;培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2-0030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注重的是文章要真实自然,清新脱俗。“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强调的是文章要有新意,具有时代气息。那种千人一面、古今同腔的作文缺乏个性。只有充满个性魅力的文章,思人之未思,发人之未发,才具有鲜活的生命力。那么,作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以生活真实为根本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话题作文、材料作文的文体不限,使许多学生写出了故事新编、实验报告、访谈录、就诊报告等新颖的文章,但由于缺乏深厚的写作功底,又一味追求新奇,结果胡编乱造,让许多已成定论的历史人物按照重新设计的方式上台表演,实难让人从心灵上接受。这实际上是走入了创新的误区。

当然,对事物有自己的独到见解是可以的,但绝不可生拉硬拽、牵强附会,让写作成了“空中楼阁”。作文创新,必须要有自己的个性。学生应立足于现实,从现实中取材,让作文内容与当代生活紧密相连,并且不能满足于常见的现象,不能满足于常见的材料,要建立自己独特的材料储备库,想人之未想,言人之为言,写人之未写。一篇题为《我们的名字叫坐在“最后一排”的人》的考场作文,写几个同学因考试失利,被“流放”到教室最后一排。文章语言诙谐幽默,引人回味,发人深思。

二、抒真情实感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文章不是无情物,无情难为好文章。“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作文要有独创性,作者就必须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应该把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欲望作为最根本的愿望。许多学生作文不写真实的情感体验,表现在作文上是故作深沉、矫情夸饰、无病呻吟或者空话、套话、大话满天飞,千人一面,万人同声,这样的文章又怎么能感动人呢?

感情真挚就是要回复人性的真与美,这同素质教育和创新精神是一致的。要真实、真切、真挚地关注、感受和体验生活,要使用充满个性的语言,自然、亲切、实实在在地表达自己的见解、认识。面对创新,学生更应关注社会生活,积极思考人生,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我口诉我情”。一篇题为《在被爱中学会爱》的文章,作者写由于自己的疏忽,忘记及时与母亲联系,于是在短短的30分钟内,母亲发了4条短信,打了10个电话。作者抓住一个极其细小的事件表现母爱,情感真挚,自然贴切。

三、凸显内容的创新

内容的创新是指文章所写的是常人所不及的,是别具一格的内容。在选材时要避开一般人所想到的,要从“夹缝儿”中寻找别人“遗失”的、“熟视无睹”的材料,以达到“新”的目的。一位同学写话题作文“换位”,以书信的形式,写了《致日本首相野田佳彦的一封信》,作者选取了一个敏感而具有挑战性的话题——钓鱼岛问题,抒发了强烈的爱国情感。

内容的创新还体现在立意的“深刻”上,对一些平常的现象作深层次的思考,这才是地地道道的“别开生面”“耳目一新”。例如,话题作文“我最喜欢的一种色彩”,大多数同学想到的只是普通意义上的“色彩”,而有些同学的思维却很有深度,写出了“绿——生命的色彩”(环保主题);“红色,我们的国色。”(爱国主题);“黄色,我的骄傲。”(民族主题);“黑色,我心中抹不掉的痛。”(怀念主题),着实令人叹为观止。

四、突出立意创新

1. 正向立意创新。即着重从肯定、赞成、歌颂的角度立意,讴歌真善美,弘扬时代主旋律。正向立意要力避人云亦云,力求深刻独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如命题作文《责任》,大多数同学从个人对国家、社会所应承担的使命和责任的角度立意,而一篇考场作文却从道义的角度立意:“每个人都应承担起道义的责任,这是人类的珍宝。”一位遭到抢劫的银行家主动偿还根本不必偿还的巨款;一个孩子为了诺言坚守岗位至深夜。二者的行为不是国家、法律的要求,完全出于道德感。虽然道德责任也是社会责任的一部分,但将其凸显出来,本文的立意就有别于大多数人的立意。再如话题是“发现”,大家都在挖空心思想“发现了什么”时,一位同学灵机一动,想到了自己每天都在感受的一件事:公共汽车上的让座。于是以《我发现烟台人特别爱让座》为题作文,让人拍手叫好。通过这样一件小事,表现了烟台人的精神风貌,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2. 逆向立意创新。即着重从否定、怀疑、批判的角度立意,鞭挞假恶丑或揭示事物的对立面。训练学生有意识地避开众人的思维方向,独辟蹊径。逆向立意可以通过让学生寻找反义词、反义观点、举行辩论会等形式训练。如“班门弄斧”,可逆向思维“弄斧到班门,下棋找高手”,不怕出丑,向行家学习,少走弯路。2012年中考,湖北一考生写了一篇《欣赏自己》。文中说:“我欣赏自己如腊梅般坚韧;我欣赏自己如高山般坚定;我欣赏自己如清流般安然。”人们大都习惯欣赏别人,很少有人想到欣赏自己,该考生反其道而行之,立意不俗。

不过,逆向思维有个限度,什么都搞逆向思维,反而会闹出笑话。我们提倡一种广泛的逆向思维,即非单纯“相反”,而是取“别人未尝取”之意。如话题作文“考试”,一同学以《痛恨考试》为题,在考场上公然唱反调,表达一个考生对学习负担、考试负担、升学负担的深刻认识,希望社会能关注中小学生的身心负担,为他们减轻压力。

3. 多角度立意创新。指对同一写作材料,从不同角度思考,寻求多种立意,选取最佳、最新的角度立意。多角度立意,关键要从不同角度分析材料,找准材料各方面表现出来的属性,去粗取精,去浅求深,从而立出独特的新“意”来。我们可以利用《滥竽充数》这则寓言进行发散思维训练。此材料的寓意是多方面的,而学生在写作中往往只是从南郭先生不学无术的角度立意,提倡做人要有真才实学,显得思维狭窄,缺乏创新。针对这种情况,可以设置下列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宣王死,湣王立”后,南郭先生“逃矣”,他为什么要逃?逃到哪里?经过讨论,学生思维活跃,各抒己见。有的说南郭先生不会吹竽,形势发生变化,混饭吃已经行不通了,只好一走了之,逃到深山老林;有的说南郭先生逃到了偏僻的小山村,拜师学艺,几年后,又回来了……学生回答到这种程度,说明创新思维已经出现,此时因势利导,引导学生认识到南郭先生虽然不懂装懂,但并非执迷不悟,从而提出“人贵有自知之明”这一论点。当今社会,部分南郭先生式的人物不学无术,毫无自知之明,在其位却不谋其政。联系这一社会现实展开讨论。教师可趁热打铁,引导学生进一步深思:为何会产生南郭先生之流的人物?其根源何在?经过讨论,找到症结:根源在于“必三百人而听之”的人事制度,当今社会,要杜绝南郭先生式人物的再现,当务之急是要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的改革,能者上,庸者下,任人唯贤,不拘一格选人才。如此立意,焉能不新?

五、放飞学生的想象力,获取创新灵感

作文是思想内容和书面表达的统一体,是富于创造性的语言实践活动,而一切创造性活动都离不开想像。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英国诗人雪莱说:“想象是创造力。”想象力是人类智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智慧,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

教师可以利用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例如,教师出示一个长方形,有的学生会把它想象成麦田,让它有了生命力;有的学生想象成足球场,让它有了激烈的竞争;有的学生想象成国旗,让他有了鲜艳的色彩……再如学了《范进中举》可以让学生写《范进遇到了孔乙己》;学了契诃夫的《变色龙》,可以续写《奥楚蔑洛夫后传》……

日常作文教学,我们应鼓励学生写科幻类文章,尽情畅想未来,挖掘过去,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例如可以写《克隆人问世了》《时间隧道》《我指挥了一场星球大战》《冷冻的科学家复活了》……

创新是人类发展永恒的主题,“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职责,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

(作者单位:山东省莱阳市纪格庄初级中学 265200)

猜你喜欢
培养方法作文教学创新能力
拓展探究实验 培养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谈学生化学兴趣的培养
如何在中学地理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教学中对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
网络视域下初中作文教学初探
先写后教:语文作文教学途径探微
作文教学的有效策略探讨
探索多媒体在情趣作文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