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并购重组转型升级的火热期

2016-09-10 07:22胡迟
中国经贸导刊 2016年1期
关键词:企业经营者企业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新近召开的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提出,要适应经濟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着力加强结构性改革。展望2016年,从积极因素看,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我国在总体上仍然处于一个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发展的韧性、空间、动力在客观上仍然具有支撑经济增长实现中高速的基本潜力和条件。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全面深化改革各项举措逐步落地生效,必将有力地、明显地释放经济内在增长动力和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从不利因素看,我国经济运行中周期性因素和结构性矛盾都仍然比较突出,部分行业去产能减亏损、部分企业去库存增投资、部分金融机构和上市企业去杠杆控风险等方面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国际上,世界经济仍将延续温和低速增长态势,国际经济环境依然复杂多变。IMF2015年秋季报告预计,2016年世界经济将增长3.6%。发达国家保持温和复苏态势,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经济仍存下行压力;全球贸易略有改观,但增速仍然较低。各种经济因素与非经济因素相互交织等外部环境,都会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重大不利影响。《2015·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报告》显示,企业经营者预计未来我国经济增长的下行压力较大。预计2016年我国GDP增速的中位数为6.5%,比对2015年的预计下降了0.3个百分点。2015年12月,国家信息中心预计2016年我国经济增长将呈现逐步企稳、小幅回升态势,GDP将增长6.5%以上。2015年10月,IMF发布《世界经济展望》报告称,2016年中国经济增长将放缓至6.3%,相较2015年下调0.5%。

对企业来说,在经济新常态下,2016年企业经营面临的各种环境因素基本与2015年、2014年基本相似。《2015·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报告》显示,关于当前企业经营发展中遇到的最主要困难,企业经营者选择比重最高的八项依次是:“人工成本上升”(71.9%)、“社保、税费负担过重”(54.7%)、“整个行业产能过剩”(41.2%)、“企业利润率太低”(40.8%)、“资金紧张”(37.9%)、“缺乏人才”(32.8%)、“国内需求不足”(29.4%)和“未来影响企业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太多”(22.7%)。排在前四项的选择充分反映了中国企业现阶段成长的主要困难。优化调整结构、持续转型升级仍然是中国企业首要的战略选择。企业在2016年的经营走势会表现出以下六个方面的特征。

一、经营状况稳中略降

在“三期叠加”的新常态下,企业经营走势将与2016年宏观经济走势密切相关,也将基本沿袭2014年与2015年企业的走势。其增长幅度将呈现出稳中略降的态势,但仍然处于合理区间内。作为“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2016年规划中的重大建设项目将逐步启动,将给企业带来许多投资机会。增加投资的利好因素有:一是专项建设基金投放,通过直接注入项目资本金,支持重大交通、水利等基建项目;二是扩大固定资产加速折旧优惠范围,将提高轻工、纺织、机械、汽车等四个领域重点行业的新增投资意愿;三是国家降低企业债发行门槛,允许借新还旧,简化审核审批程序,扩大企业债券融资规模。从市场面看,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以及不断释放改革红利,将会降低政府的服务成本,逐步提升市场活力,对企业的经营活动提供有效服务。另外,企业也存在投资意愿不足的情况。一是受国内外市场需求疲软、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各类要素成本不断攀升、环保约束压力逐渐加大、工业品价格持续走低等因素影响,企业盈利能力不足。二是实体经济信贷投放仍然比较低迷。受不良贷款上升以及缺乏好投资项目影响,银行惜贷慎贷现象比较明显,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成本高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2015·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报告》显示,企业经营者对未来企业综合经营状况持谨慎乐观态度。企业经营者对2016年的预计比对2015年四季度的预计乐观。对2016年预计较为乐观的行业有: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住宿和餐饮业以及制造业中的食品等,预计“好转”的比“恶化”的多40个百分点以上,而服装、化纤、橡胶塑料、钢铁、金属制品、通用设备和汽车等行业则相对较差。该调查还了解了“十三五”期间企业经营者最看好哪些行业的发展前景。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最看好的六个行业依次是:“养老”(50.3%)、“旅游休闲”(43.1%)、“互联网及IT服务”(37.2%)、“医药”(33.7%)、“新能源”(33.1%)和“环保”(32.8%)。

二、步入创新发展的轨道

近年来我国企业的增长动力机制已经发生了很多积极变化,其反映就是工业在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上取得了积极的进展。2015年以来,企业的创新动力更是得到加快培育。一是创业创新亮点纷呈。大力推进双创的若干政策措施逐步落实,“互联网+”向更广阔领域拓展,全国新登记注册企业日均新增超过1万家。二是新兴行业蓬勃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收入和利润保持较快增长,新能源汽车、工业 、智能电视、轨道交通设备等产品的产量实现两位数甚至成倍增长。三是创新驱动日益增强。国内发明专利授权量快速增长,研发经费占的比重进一步提高,企业创新主体的地位日益增强。

《2014·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报告》显示,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的创新成效已经逐渐显现。其中,企业经营者认为创新对于企业“提高了产品或服务质量”和“提高了对健康和安全的影响”方面的作用最为显著。关于“为了企业更好地发展,企业未来一年应着重采取的措施”,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选择比重最高分别是:“增加创新投入”项(58.4%)排在第二位,“引进人才”项(50%)排在第三位,“更新设备” 项(33.1%)排在第五位,其中“增加创新投入”、“引进人才”和“更新设备”都反映了企业的创新意愿,这表明面对当前企业发展中的困难和挑战,企业将通过加强创新来积极应对。从未来创新投入的计划来看,调查结果显示,计划2016年在总体创新投入方面“大幅增加”的企业经营者占26.7%,“小幅增加”的占28.4%,“不变”的占39.8%,“小幅削减”或“大幅削减”的仅占5.1%。其中,东部地区企业、“珠三角”和“京津冀”地区企业、大型企业和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计划明年总体创新投入大幅增加的比重相对较高。

三、加快转型升级的步伐

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当下,我国企业调整结构的步伐也在加快。一些先進企业已经借鉴工业4.0的思路,应用“智慧工厂”的理念,在转型升级之路上先行一步,在智能制造、信息网络技术及商业模式创新等方面抢占了先机。从产业经济来看,2015年以来,企业转型升级的成果体现在高端制造产业保持较快增长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不断积累巩固。一是高耗能行业增长放缓,产业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升。1—6月,六大高耗能行业投资增速比全部投资低3.7个百分点,占全部投资的比重比2014年同期下降0.5个百分点。二是制造业企业生产经营趋稳,利润情况好于工业整体。1—5月,制造业企业利润同比上涨6.5%,高于工业利润增幅7.3个百分点。 三是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等代表产业转型升级方向的新产品快速增长。

2015年5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该计划提出的战略目标是力争用十年时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因此,预计2016年以及以后年份中,我国企业势必会加快转型升级的步伐,且转型升级呈现以下特征。一是互联网提速渗透制造业,制造业互联网化趋势进一步向产品延伸,未来的产品,其物理属性将逐渐减弱,而更多的将是扮演互联网接口及信息采集与传输的角色。产品将借助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等互联网技术实现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融合。二是工业4.0将成为传统企业打造智能工厂的标杆,工业4.0是企业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并实现柔性生产的关键。工业4.0概念将从领导企业向中小企业以及从高端制造业向传统制造业迅速传播。中国制造企业将以工业4.0作为标杆,打造符合行业特点,符合企业自身特点的智能工厂。三是制造业服务化将成为企业转型升级的主流趋势。我国企业正试图摆脱因低端价值链所带来的价格竞争,努力向价值链两端延伸。研发、设计、营销、售后、品牌管理和知识产权管理等服务环节的投入逐年增加。未来制造业与服务业间的边界将越发模糊,两者间的相互融合和相互依存将驱动传统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型。我国企业需要将服务理念植入价值链每一个环节,以客户需求为中心,为客户提供端到端的服务,从而提升用户体验,创造源源不断的价值。四是小型化、专业化将成为企业发展新特征,当今的中国企业管理模式主要以业务为导向,依靠集中生产,规模生产来提高企业的议价能力,实现规模效益,减少企业运营成本。然而庞大的规模限制了企业的灵活性与反应速度,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企业往往无法及时作出调整,从而增加了企业风险,错过市场机遇。小、快、灵再加上专注与极致将是未来中国制造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出路。

四、国有企业改革将引向深入

2015年是国有企业改革的顶层设计年,国有企业改革取得了长足进展。自9月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国企改革指导意见》、《国务院关于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意见》、《国务院关于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若干意见》一系列配套改革方案陆续出台,1+N的顶层设计逐步成型。国有企业改革可以从经济制度层面改善要素的配置。混合所有制能够有效提升宏观经济的活力和效率。国企民企在合适的行业运用混合所有制,通过互靠双借、优势互补,将发挥出组合正效益,增加经济的有效供给。

2016年将进入国有企业改革政策的落地之年。预计国有企业改革的重点将会发生在以下领域。

(一)央企的整体上市有望取得进展

《指导意见》提出,加大集团层面公司制改革力度,积极引入各类投资者实现股权多元化,大力推动国有企业改制上市,创造条件实现集团公司整体上市。2016年,央企层面的整体上市有望取得较大进展。从资本市场看,注册制和市场供给将是为国企整体上市创造了条件。从地方国企看,随着IPO重启与注册制改革,上市门槛降低,国资证券化的进程将继续加快。从央企看,一大波资产正在靠近。很多央企证券化空间巨大,即便资产证券率较高的中航工业集团8000亿资产中,也只有约60%实现了上市,实现整体上市还有3200亿空间。

(二)央企的合并重组将继续进行

2015年以来,已经发生的央企重组有南车与北车合并为中车;中电投与国核技合并为国电投;中远集团与中海运集团的重组整合。鉴于中央企业整合到100家之内的目标尚未完成,2016年,央企的合并重组将继续进行,但合并的速度可能会低于预期。中央的确有意支持央企整合重组,各行业的央企也上报了很多合并方案,但从已有案例来看,央企合并的效果并不太理想。主要问题是整而不合,有的是因为双方的互补性不强,有的是经营能力和文化的差异。因此,央企下一步的合并还需谨慎而行。

(三)地方国企改革的重点在混合所有制

主要是资产优质的发达地区。目前央企通过股份制改革和上市,已完成大部分混改工作,混改重点在地方国企,尤其是广东、上海、重庆等国企资产较为优质的发达地区。一是地方国企数量庞大,超过10万家,多数企业难以上市,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员工持股、PPP等方式混改是较为可行的改革方案。二是地方政府积极推动。地方国企混改步伐比央企更快,在国企改革顶层文件发布前,已有20多个省市公布了改革方案,公布了积极的混改目标。很多资产在地方政府手中无法物尽其用,交给市场有助于盘活存量资产,减轻地方政府负担。

五、兼并收购依然火热

“十二五”以来,我国企业纷纷通过兼并重组来优化资产配置、扩大企业规模、实现战略转型和结构调整。清科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2014年国内发生并购案1929起,同比增长56.6%;1815起并购涉及交易金额1184.90亿美元,同比增长27.1%。交易数量与金额继2013年后又双双冲破历史记录。2015年同样是中国企业并购交易活动创纪录的一年。受益于股市暴涨、行业整合以及国有企业改制等因素,2015年上半年,中国并购交易再创新高,境内并购、海外收购及欧洲境外并购总额均刷新纪录。统计显示,2015年上半年,中国境内并购交易总额达到2327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增长67.8%,创下有史以来上半年并购交易的最高记录。第二季度中国境内并购交易总额亦升至1538亿美元的历史最高水平,环比增长95%,同比增长62%。高科技行业境内并购交易额已达536亿美元,较2014年上半年增长212.3%,占据境内并购总额的23%。除金融、房地产和零售行业以外,中国大多数行业的上半年国内并购交易总额均实现了同比增长,这三个行业的降幅分别为41.5%、2.5%和1.9%。受资本市场动荡影响,2015年下半年,企业并购交易增势略有放缓,但并购市场依然活跃。三季度,中国企业国内并购的活跃度和并购总额双双上涨,其中并购活跃度更是创下单季度的最高纪录。本季度国内并购共完成302起,较去年同期的218起增长了38.5%,环比涨幅更是高达65.9%。

2016年,经济结构调整过程正在改变产业布局。伴随着国家混合所有制改革,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完善,以及“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都为并购市场提供了要素和驱动力,我国正在进入并购重组的火热时代。2016年,国有企业改革的全面推行将进一步点燃国内企业之间的并购之行。国企改革向上市公司的资产重组、上市公司通过与集团公司控制的非上市公司业务进行资产置换、转换上市公司业务国企之间的合并交易等均会促进并购重组。国企改革有望形成新一波企业并购浪潮。

六、“一带一路”战略促进企业加速“走出去”

近年来,越来越多中国企业开始“走出去”。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更给我国企业带来了“出海”的新机遇。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呈现加速的趋势。2014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创下1231.2亿美元的历史最高值,同比增长14.2%。对外直接投资与吸引外资仅差53.8亿美元,双向投资首次接近平衡。商务部的统计显示,2015年1—10月,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52个国家地区的5553家境外企业进行了非金融类直接投资,累计实现对外投资589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6.3%。我国境外企业经营状况总体良好。2014年,境外投资企业年度会计报表为盈利和持平的境外企业占了77.2%,亏损的占了22.8%。中央企业2000家境外企业当中盈利和持平的境外企业占74.4%,亏损的占25.6%。

从我国企业海外投资的增长趋势看,2016年,我国企业将加速“走出去”,其海外投资仍将持续攀高。商务部预测,2016年我国对外投资仍然能够保持两位数的高增长率。未来五年我国海外投资将达到1万亿美元的规模。从政策层面看,商务部等有关部门不断深化体制机制的改革,加快投资便利化进程,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一是不断深化境外投资的管理改革,为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提供一个便利化的环境;二是加强规划引导,编制了对外投资合作的各类中长期的发展规划,以指导企业实现“走出去”的可持续发展;三是强化了政府的公共服务。定期更新发布《对外投资合作的国别(地区)指南》和《中国对外投资合作发展报告》,搭建各种服务平台,为“走出去”的企业提供信息服务。

当前,推动我国企业加速“走出去”的重要动因是“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一带一路”大多数沿线国家尚处在工业化初期阶段,不少国家的经济高度依赖能源、矿产等资源型行业,而我国企业处于产业链的相对高点,有能力向这些国家提供各种机械和交通运输设备等。在“一带一路”建設中,我国企业将在沿线国家发展能源在外、资源在外、市场在外的“三头在外”型产业,进而带动产品、设备和劳务输出。这不仅会有效实现我国产能的向外投放,也会促进国外新兴市场的快速发展。我国企业无疑将抓住“一带一路”的机遇,更好实施“走出去”战略。企业要同时打造国际化经营的硬实力与软实力,制定切实可行的海外经营战略,强化工程项目管理,识别、规避各种内部和外部风险,做好国际项目风险的主要防范措施。

(胡迟,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研究员)

猜你喜欢
企业经营者企业
企业不诚信怎么办?
商业企业品牌信用认证企业认证组织
企业经营者激励与约束机制研究
2018上海企业100强
企业经营管理能力提升的对策研究
关于国有企业经营者薪酬激励模式及机制改革
2016,中国企业500强发布
会计信息失真的演化博弈分析
新申请企业一经受理便预披露
新申请企业一经受理便预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