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供应链推动我国节能减碳的思路与政策建议

2016-09-10 07:22吕斌康艳兵张伟
中国经贸导刊 2016年1期
关键词:供应链绿色企业

吕斌 康艳兵 张伟

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中国始终重视节能减碳工作。特别是“十一五”以来,政府通过综合采取一系列措施,节能减碳工作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但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应注意到,我国节能减碳工作更多依靠法律的、行政的、经济的等政府手段,可持续的、基于市场的推动机制尚待形成。面对新形势、新挑战,绿色供应链有望成为促进全社会节能减碳的市场化新机制。

一、绿色供应链推进我国节能减碳的思路

一直以来,绿色供应链多为关注生态保护和环保合规,随着我国最严格的环保法规体系的实施,以及民众对环境要求的日益提高,环保合规将成为企业生产的最低要求。根据绿色供应链的基本特征,结合当前节能减碳工作的新形势和新任务,绿色供应链有望成为我国深入推进节能减碳的新抓手。

(一)绿色供应链将拉动我国中小企业节能减碳

绿色供应链将成为推动我国数以万计中小企业节能减碳的有效途径。“十一五”以来,国家通过开展“千家企业”和“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有效的推动了重点企业的节能和低碳发展,重点产品单耗水平显著降低,为国家约束性节能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有力支撑。相比之下,数量占99%以上的中小企业,其节能和减碳潜力有待全面挖掘。中小企业具有量大面广、能耗基数较小等特点,是国家节能减碳工作的重点也是难点,无论是“胡萝卜”还是“大棒”都难以得到有效落实。与此同时,中小企业还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大都是供应链上的一部分;二是受制于市场和核心企业。因此,基于市场手段,通过政府和核心企业落实绿色供应链管理,从市场供应关系角度约束中小企业开展节能减碳工作,有望推动中小企业节能减碳工作的全面开展。

(二)绿色供应链将推动我国节能减碳工作由抓重点耗能企业转向抓核心企业

节能减碳工作由抓重点耗能企业向抓核心企业转变。由于重点耗能企业能耗基数大,节能空间易于挖掘,一直以来我国节能减碳工作以抓重点耗能企业为主。随着重点耗能企业节能空间的日益收窄,以及新常态下企业转型升级需求的日益迫切,继续在重点企业身上大幅度深挖节能减碳潜力的难度不断加大。通过绿色供应链管理手段,能源消费不再是关注单一的企业,而是关注整个产业链条,节能减碳工作推进的核心主体也将由重点耗能企业转向大型采购方等核心企业。以大型采购方为纽带,通过供应链管理和产业链,将推动节能减碳工作向深度和广度开展。

(三)绿色供应链将促进我国节能减碳由点向系统迈进

强化系统理念是我国节能减碳的重点工作方向。当前我国节能、环保、低碳工作的推动模式相对独立,企业层面亦是如此,缺乏系统的设计理念。相比其他的模式,绿色供应链管理强调的是全流程、系统性,实施层面包括绿色设计、绿色材料、绿色制造、绿色物流、绿色物流、绿色营销、绿色产品等全过程,管理内容可涵盖节能、环保、低碳等,同时达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要求。总的来说,绿色供应链管理符合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客观要求,是系统推进我国绿色节能减碳事业的重要途径。

(四)绿色供应链将助力我国节能减碳由行政引导向市场驱动转变

绿色供应链管理通过市场供需关系推动节能减碳,具有可持续性和良性循环。绿色供应链管理得以实现的核心驱动力是市场和消费,无论对于大型采购方还是供应方,市场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利润的增长是其追求的主要目标。基于此原则,绿色供应链将为我国节能减碳工作由行政引导向市场驱动转变创造条件。在绿色供应链管理中,政府推动全社会节能减碳的工作重点是培育市场环境、制定完善各环节的政策和标准体系、监督管理、宣传推广等。对于企业而言,推动节能减碳不再是满足政策的要求,而是提升自身竞争力、达到市场要求的必然选择,进而由“要我节能低碳”转变为“我要节能低碳”。

二、我国基于绿色供应链推动节能减碳的机遇和挑战

(一)机遇

1、政策体系逐步完善,全社会节能低碳氛围初步形成

“十一五”以来,通过采取法律的、行政的、经济的手段,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值得关注的是,在節能减排工作的推进过程中,政策体系逐步得以完善,包括:制修订《节约能源法》、完善《节约能源法》的相关配套法规和标准等;开展节能目标评价考核;出台相关财政、税收、价格、融资等配套政策等。此外,通过开展“千家企业”和“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重点节能工程、节能产品惠民工程、“节能宣传周”、“低碳日”等重大节能行动和活动,全社会节能减碳的意识显著增强,参与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初步形成了良好的节能低碳氛围。

2、能效投融资规模不断扩大,资金来源多元化渠道基本打通

节能减碳工作的落实,离不开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十一五”时期,初步形成了政府引导推动、全社会积极参与的良好节能减排投资格局,2006-2010年共撬动全社会节能投资8466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投入1016.53亿元,省级、地市级财政投入480.44亿元,绿色信贷用于能效提升的投入4884.25亿元,用能企业自筹1690亿元,节能服务公司投入205.2亿元,国际机构及其他共投入189.83亿元。“十二五”以来,能效领域的投融资规模不断扩大,据最新研究成果显示,2013年,全社会能效投资规模达5046.7亿元,其中财政投入1146.7亿元,社会资金投入达到3900亿元,分别占总投入的22.7%、77.3%。在社会资金投入中,银行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共投入2782亿元,占当年全社会能效投资总额的55.1%;非银行金融机构投资67.8亿元,成为能效投资的有益补充。总的来说,当前我国可用于节能减碳领域的资金较为充裕,渠道较为多元,为广泛和深入开展节能减碳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3、节能服务产业发展迅速,商业模式日渐成熟

自1998年引入中国,经过十几年国家政策的大力引导和支持,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已成为推进节能项目实施的核心商业模式之一,节能服务产业更是成为我国节能减排的中坚力量。截止2014年底,全国从事节能服务业务的企业增长到5125家,行业从业人员56.2万人,节能服务产业总产值2650.37亿元,增幅为22.95%;合同能源管理投资增长到958.76亿元,相应实现的节能量达到2996.15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7490.38万吨。随着节能市场的逐步发展和成熟,节能服务公司在开展项目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技术、商业模式和管理模式均已较为成熟,同时节能服务公司在与金融机构合作的过程中建立起了一定的信用,融资能力不断加强。目前,我国节能服务产业已经可以满足工业、居民、商业、市政、农业等各领域的节能需求,为我国节能减碳工作的全面推进提供了有力支撑。

4、供应链体系完整,企业节能减碳内生动力增强

中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产业体系完整的国家。随着国内企业不断的发展壮大,通过供应链管理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做法逐步得到重视,例如,华为公司、海尔公司等均通过供应链管理,提升了管理运行效率,降低了产品成本。事实上,尽管中国有数以万计的企业,但都可以找到其对应的供应链体系,大型企业、大型采购方对供应链管理的不断重视,将为通过绿色供应链推动中小企业节能减碳奠定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在全社会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企业节能减碳的内生动力得到加强。通过调研了解到,虽然中小企业开展节能减碳面临一系列障碍,但不少中小企业在初尝节能带来的甜头后,均又认真制定了后续节能计划。由于节能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而中小企业大多对生产成本敏感,因此,随着企业节能减碳意识的提高,通过节能减碳提升市场竞争力的内生动力有望不断加强。

(二)挑战

1、绿色供应链推动节能减碳的理论体系和顶层设计有待完善

当前绿色供应链研究更多的还是关注环保合规和污染物减排等问题,基于绿色供应链推动节能减碳的研究明显不足。由于理论体系不完备,当前国内学者及相关部门官员对绿色供应链的认识尚不统一,多从自身关注或工作的角度对绿色供应链进行解读。此外,近年来,尽管有相关部门陆续将绿色供应链写入有关文件中,但真正有效落地的还较少。总的来看,当前绿色供应链在中国仍然处于探索阶段,缺乏深入的研究、缺乏统一的认识,尤其是缺乏系统的顶层设计,距离真正全面实施以推进中国环保节能减碳进程尚存在较大的差距。

2、针对绿色供应链的配套支撑体系及能力建设有待加强

除了理论体系和顶层设计不足外,绿色供应链实施的相关配套措施及保障体系同样缺少,具体包括配套政策、一系列评价标准、认证体系等。此外,与之相对应的能力建设需全面加强,以确保绿色供应链在各个层面的有效落实。作为一种全新的、基于市场的运作模式,绿色供应链管理需要政府部门强有力的培育和支持。

3、核心企业的积极性有待激发

当前,市场依然以价格为风向标,环保节能减碳具有外部性,对于绝大多数核心企业而言,绿色供应链并不利于其扩大市场规模和利润水平,反而会因此增加额外投入,并承担着一系列的责任和风险。特别是,全社会尚不具备绿色消费环境,老百姓更为关注产品的“性价比”,阻碍了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推行。为提高核心企业的积极性,国家有必要采取一定的措施,为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探索和实施创造条件。

4、成功经验和模式有待探索总结

绿色供应链在国外得到了成功的应用,但尚无政府基于绿色供应链系统推动节能减碳的典型做法和经验。当前,绿色供应链在中国的实践同样多是大型企业,推动模式自主性強且关注的点各不相同,有的企业关注节水、有的关注节能、有的关注原材料选材等,全社会推动绿色供应链的有效模式尚未形成。并且基于企业微观层面的推进机制缺乏系统性,可复制性差,不利于推广。因此,需进一步在探索实践的基础上,总结经验,进而全面推行。

三、政策建议

(一)强化基础研究,完善顶层设计

绿色供应链引入中国已有数年时间,通过前期的研究,已得到有关部门的关注和认可,并在相关文件中有所涉及,且APEC绿色供应链中心也于2015年正式落户在中国,充分说明了我国对绿色供应链的重视和期待。绿色供应链是一个系统工程,涵盖面较广,需要科学合理的进行顶层设计,需要各有关部门的协力推动,因此,建议进一步强化研究,理清绿色供应链的原理和实施模式,并由综合部门牵头,进而做好分工,共同推动绿色供应链在中国的发展。

(二)“总分总”,制定绿色供应链实施路线图

绿色供应链的形成涵盖绿色设计、绿色材料、绿色制造、绿色物流、绿色物流、绿色营销、绿色产品等全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循序渐进、逐步完善。因此,在完善理论研究和顶层设计的基础上,有必要结合国家的实际情况,制定可行性、可操作性强的实施路线图。由于绿色供应链涉及到多部委、多领域,建议采取“总分总”的模式编制绿色供应链实施路线图,第一个“总”指由牵头部门首先确定总体战略和布局,“分”是指相关部门分别制定各领域的实施方案和路线图,第二个“总”指基于各部门的实施计划汇总形成国家的发展目标和路线图。

(三)“干中学”,从开展试点到全面推行

当前,我国推行绿色供应链的核心障碍之一即缺少经验、缺少典型的借鉴对象。在这种情况下,开展实践、“干中学”显得尤为重要。根据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特征,落实绿色供应链管理的主要环节即抓核心企业。在配套政策体系相对不足、核心企业积极性有待加强的背景下,建议国家“十三五”期间通过开展试点的方式,推动绿色供应链的发展,进而积累经验,为全面推广绿色供应链管理创造条件。为了更好的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建议试点模式采取“自愿型”加“保证型”两种形式,“自愿型”企业完全自主开展行动,只需要提交实施方案并备案,不参与后续监督评价,“保证型”企业是试点的重点,需承诺试点结束整个供应链系统的节能量、污染物以及温室气体减排量,并接受后续的监督、评价和验收工作。对于“保证型”,国家应出台一定的配套政策,提高核心企业参与的积极性。

(四)“多层次”,逐步完善配套政策和支撑保障体系

建议在多个层次逐步完善配套政策和支持体系:一是完善上位法依据。建议将绿色供应链纳入到《节约能源法》、《应对气候变化法》等相关法律文件中,为绿色供应链的实施提供上位法依据;二是纳入国家节能减碳重大战略。建议将绿色供应链写入国家有关战略规划中,为绿色供应链的实施提供支持;三是完善相关制度建设,包括管理办法、评价制度、认证制度、奖罚机制等;四是完善标准、认证和标识体系,例如绿色采购标准、绿色低碳供应商认证、产品碳足迹标识等;五是全方位加强能力建设。

(五)“多途径”,加强宣传和推广

绿色供应链的核心驱动力是市场和消费,仅靠政府和核心企业的推动不足以支撑绿色供应链的广泛和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实践尚处于探索阶段,建议采取多途径,加强绿色供应链管理系统的宣传和推广。一是政府带头行动,建议加紧落实政府绿色低碳采购标准和制度,发挥引领作用;二是对先进企业或试点进行官方宣传,建议通过官方途径加强对绿色供应链实施较好企业的宣传,鼓励其他企业积极参与;三是继续鼓励绿色消费,建议开展全民绿色消费工程,全面激活民众绿色消费的热情;四是将绿色供应链作为推动节能、低碳、环保的重要途径在节能周、气候大会边会等大型活动加以宣传;五是加强绿色供应链的社会认知度,形成全社会绿色供应链氛围。

(作者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所)

猜你喜欢
供应链绿色企业
海外并购绩效及供应链整合案例研究
2018上海企业100强
改变集装箱供应链商业模式
2016,中国企业500强发布
追踪绿色的秘密
产品可靠性与供应链集成优化设计研究
新申请企业一经受理便预披露
新申请企业一经受理便预披露
企业名片Enterprises Card
再造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