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并不难

2016-09-10 07:22方华
中国教师 2016年17期
关键词:重合体面校长

方华

曾几何时,我们多少次回忆起小时候端着晚饭串门的“幸福时光”,回忆起单位中其乐融融的场景,不分彼此地“简单生活”。不知什么时候起,这样的场景悄悄地远离我们,单位不再是温和、生活的地方,似乎只剩下工作,剩下生硬、急躁的人与事……为什么单位的物质条件越来越好,却没有了以前简陋时那般柔软的温暖和恬静的留恋,是谁夺走了我们的温暖?细想一下,是我们自己的心让彼此走远了,远了就疏了,疏了就凉了……

地处偏远山区的学校好像什么都缺,缺基本的教育设施,缺教师的稳定性,缺教育的氛围等。其中,最糟糕的是每年暑假,教师招考进城,偏远的会调往次偏远的,次偏远的会调到近郊,似乎城区是一块万能磁铁,把所有的一切都吸纳进去。每次人事变动就是一次波动,一次心里的振荡式波动。昔日伙伴加同事,平常同去同回的,如今各奔东西,原本不平静的心被现实的攀比和“关心”,弄得更加荡漾。

教师的每次变动,都会让原本“脆弱”的学校经历较大的“伤害”,“伤害”过后带给学校的是“文化分娩式的重合”,但真正做到文化重合的学校又有几个?乡村学校文化在一次次的教师流动中悄然演绎成校园文化,学校原本的温和被重合得只剩下“伤痛的埋怨与郁闷的冰凉”。这恰恰让乡村学校尤其是偏远地区的乡村学校文化出现“断带式浅薄”,让单位看似“公交站台”,只是用来临时歇脚和暂避风雨阳光,何曾有家的感觉?

我身边发生了一些“小事”,正是这样的“小事”,悄然减轻了“断带式浅薄”给学校带来的“伤害”。

人去楼空,人走茶凉,是导致学校文化出现“断带式浅薄”的关键。其实,单位缺少“家”的味道,不是物,不是人,而是是否有人在意他的存在。夏天,某中学会为每位教师准备一碗红枣莲子羹、一碗绿豆汤。这看似平凡无华的举措,却让每位教师感到存在的价值。这所学校是距县城近40公里的普通农村初级中学,经历过中考全县七连冠的辉煌,也曾面临着要倒闭关门的境遇。该校校长六年间精心经营,使这所学校又一次“体面”地面对当地百姓,“体面”地享受做教师的酸甜苦辣。学校在管理、考核、评价等方面,处处兼顾要求与感受,让学校的各项工作都游走于“硬柔”之间的“灰色地带”。数位离校教师无不随时随处在新的单位中传播这所学校“体面”式工作的感受,无不以人离心未走的留恋告之还在学校的教师。这是学校文化的起点和伸展,而它源于学校的“在意与温暖”。

留不下人,留住心,这是江西省弋阳县一所偏远地区的中学校长常说和常做的一件事。这位校长,本县在职校长中任职最长,主动放弃近郊学校,自愿申请到这所最偏远、最薄弱的学校。由于地域和学校的“传统”,学校面临教师周一来校周五回、周二还要回家的尴尬处境。所有的教师都有外调外考的强烈诉求,每年学校都面临教师走一批、等一批(等是指为来年走做准备)的情况。以往历任校长通常会用卡、拖、瞒,甚至“蒙”和“骗”的方式,确实让一些教师留下了,但结果不想而知。这位校长却能从教师的诉求出发,不是留教师,而是“推”教师,这着实让人吃惊。当教师调离时,他高高兴兴地送走每位教师,帮他们搬东西、叫车子,让教师热热闹闹地走。有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通常这样说,“别人有难处,要走是留不住的,不如让别人高高兴兴地走,这样也让人家心里舒服一点”。正是他这种“不顾学校发展”(有人这样反映)的做法,导致这一“奇怪”现象的出现,学校强烈要求外调的人变少了,有人愿意分进去或被调进去,外界对学校的评价和认可度变高了,学生外流的现象减少了,甚至出现学生“回流的倒灌”现象。询问这所学校的教师,他们说地域是一个客观实际的选择因素,但并非唯一因素,有时也不会被列入是第一选择因素。

小小举动,拥有一颗平常心;小小做法,埋藏着不平凡的智慧。心中有人,有己、有他、有你,这样的单位才会让人温暖和柔软。以己及人,只有站在“利益”各方,思考现象与现实,才能寻找到各方都认可的行事方法与准则。

单位,其实是我们的第二个“家”,不但在时间和空间上,而且在情绪、情趣乃至情感上,我们都与它有着密切的关系。有“家”样的单位,或许是对教育所需的情感所致,会迁移到内心对社会交往与认同情节。如果能在“家”一样的单位工作,我们就会怀抱一个“简单而快乐”的工作与生活环境。

其实,回“家”并不难。

(作者系江西弋阳县教育体育局局长)

责任编辑:孙建辉

sunjh@zgjszz.cn

猜你喜欢
重合体面校长
请给被辞者体面和尊重
500kV线路重合闸故障分析与处理
体面
校长的圣诞节这花是你的吗?(一)
输比赢更需要尊严和体面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狗熊讲体面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浅析重合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