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先导 习惯养成 思维提升

2016-09-10 07:22朱云
中学物理·初中 2016年11期
关键词:电阻物理笔者

朱云

一直以来,我校物理组的教学特色是:寓教于乐——在做中学,“玩”中学;学以致用——让学生学会参与,在参与中学会思考、提问、探索、创造;丰富体验——形成“活动、体验、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活动过程中丰富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提升学习智慧.所以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笔者秉承物理组的传统做法,努力探索打造高效的物理课堂.本文介绍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认识和体会.

1 在情境体验中激发兴趣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一切有成效的工作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学生要获取科学文化知识,首先要对学习充满兴趣.教学情境不但能使学生获得身临其境的情境体验,使学生的心理和情感调整到最佳的物理学习状态,而且还能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学习物理的方法和理论,从而使学生对物理学习更感兴趣,使课堂的学习和教学气氛更活跃.所以教学中笔者会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动机,从而自觉自愿地投入,真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1.1 利用生活情境导入,调动学生兴趣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上课之前,笔者会精心设计课堂的导入环节,让课堂教学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以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如在《速度》一节的教学中,播放乌龟缓慢地爬行、猎豹快速地奔跑、高峰拥堵时汽车的缓慢行驶和赛车奔驰的几个视频.通过强烈的视觉冲突,使学生更直观地知道物体的运动有快有慢.在这些情境体验过程中学习,不但能增进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而且能有利于学生的求知活动.

1.2 利用实验激发兴趣

相对于枯燥无味的书本知识而言,实验的内容和效果更加直观形象,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学习兴趣.《浮力》这节课中,一开始讲的都是浮在液体和空气中的物体受到浮力的作用,接下来笔者会问“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作用?请你猜想一下,有什么生活经验支持你的猜想?并设计实验来验证你的猜想.”有些同学觉得受到浮力,有的觉得没有受到浮力,各抒己见.这时候笔者就让学生将一个能沉入水中的物体先在空气中提一提,再放入水中提一提,感受一下,提升同一物体所用的力有什么不同,从而设计实验方案,然后再测一测,根据数据说明,就很容易就得出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浮力.真实的情境体验和亲身经历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应在实际体验中逐步构建.

2 在活动探究中逐步形成良好的物理学习习惯

所谓习惯,就是经过重复练习而巩固下来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美国教育家赫尔认为:“习惯不形成,学习等于零.”在平常的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2.1 实验探究的习惯

物理教学中每一个知识点的建立,笔者都尽量指导学生做实验,让他们自己去观察、探索、总结物理规律.在课堂上会做好各种演示实验,并借助多媒体、实物投影等辅助手段将实验现象放大,尽可能让每个学生能够观察到,从而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有些实验会邀请学生上台完成,并请其他同学参与评价;还有些实验鼓励学生课后进一步探究;对学生分组实验会放手让学生去做,让他们在实验中体验成功.对每个实验笔者都要求学生做到:明确实验目的,合理选择器材;设计实验过程,准确表达步骤;分析实验结果,归纳实验结论;评价实验过程,选择最优方案.

2.2 质疑反思的习惯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有质疑才会有发现,有发现才会有创新,有创新才会有发展.课堂上笔者会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鼓励学生说出自己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疑惑,也可以在笔者讲解之后提出疑问或新解法.例如在《伏安法测电阻》时,笔者先让学生测定值电阻的阻值,再测小灯泡的电阻,当实验数据测出来之后,学生发现小灯泡的电阻相差比较大,笔者就抓住这个机会,引导学生质疑:是什么原因导致小灯泡的电阻不一样呢?影响电阻的因素有哪些?如测量小灯泡的电阻要不要求平均值减小误差等,这样会促使他们去思考,既培养了他们创造性思维,又锻炼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在例题的讲解中笔者有时故意“出错”,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不迷信老师和教学资料,要相信自己,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在练习中笔者还经常会对学生进行一题多解或一题多变的训练.

2.3 解题的习惯

一个良好习惯的养成,对学生而言,他们将终身受益.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注重对审题规范、解题规范、作图规范、计算格式规范、单位换算、文本表述的规范等方面进行有意识的引导和训练,使学生逐渐形成规范意识.相信一旦养成这些良好习惯,一定能提高学生的解题效率和准确率,从而提高初中物理教学的效果.

3 多种方法促进思维提升

3.1 引发思维冲突的课堂设计

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帮助学生转化原有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建构新知识.在教学中,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符合认知心理学原理,也符合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在学习《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时,学生往往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得出错误的结论:物体受到力就运动,不受力就静止,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课堂上笔者在桌上快速推动一辆小车,然后撤去推力,小车不会立即停止,此时学生会觉得自己前面的认识有错误.这时让他们猜想、设计实验,通过实验现象分析、推理,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这里创设的矛盾情境,很容易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这个设计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3.2 灵活的课堂互动交流

有效的课堂教学互动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注意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全方位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提高学习的效率.在《速度》一节的教学中,笔者让下落高度相差较大的两组学生展示他们的实验数据,提问并让学生讨论“每次测量时,纸锥的下落高度高一些好还是低一点好?”学生通过实践体验会很容易知道纸锥的下落高度高一些好,这样可以延长纸锥下落的时间,易于用秒表进行更准确的时间测量.最后引导学生从实验原理中寻找突破口,对实验设计、方法步骤反思和质疑,分析实验误差的主要原因,如刻度尺没有竖直放置使得测量纸锥的下落高度有误差、测量时间有误差等等.

3.3 在应用拓展中不断提升思维

学生获得新知,并不是学习的终结,学会应用才是最终目的.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物理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物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比如《欧姆定律的应用》中,做完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后,提问学生:这样的电路还能用来研究哪些实验?在不同的实验中,电路元件(滑动变阻器)的作用一样吗?从而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将电学实验前后联系起来,将初三的复习整理及时融入平日教学中,培养学生融汇贯通的思维习惯,提升思维品质.另外,课堂上在进行新课教学时,笔者会尽量多挖掘生活现象,让学生应用物理原理解释,加深学生的理解.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的新问题,笔者会鼓励他们课外自主探究,将科学探究由课内拓展延伸至课外.

此外,初二的教学过程中,笔者会让学生完成课本后的小制作作业,既应用物理知识解决了问题,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高深的学问,是一门艺术.教师需要不断反思、不断总结,不断创新,才能使课堂教学有效、高效,提高物理教学质量.

猜你喜欢
电阻物理笔者
留言板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实现自动控制电阻类型分析之气敏电阻
物理必修1、必修2第一轮复习检测题
电阻测量集结号
高考中常见的测量电阻方法
性能相差达32%
用伏安法测小灯泡电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