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阴阳交欢大乐赋》:古代房中文化的文学解读

2016-09-14 06:35徐胜男
中国性科学 2016年6期
关键词:文学

徐胜男

[摘要]唐代白行简的《天地阴阳交欢大乐赋》是我国历史上一篇珍贵的性学文献,它以大胆的笔触描绘了唐代社会形形色色的性现象,这在中国文学史上屈指可数。古代传统思想尤其是阴阳哲学思想,以及丰富性理论著作是该赋作产生的历史渊源,而唐代社会开放的风气则是此类作品出现的社会文化背景。可以说该赋实际上是对古代历史与社会性文化的文学表现与解读。

[关键词]《天地阴阳交欢大乐赋》;房中文化;文学

[中图分类号]C09 [文献标志码]A

《天地阴阳交欢大乐赋》以下简称《大乐赋》不见于已有的文献记载,也不见于史志目录,只有残缺的手抄孤本保存在甘肃敦煌鸣沙山藏经洞中,最早见于清代叶德辉所刊丛书中。作者白行简,是白居易的弟弟,字知退,唐代著名文学家。这篇弥足珍贵的辞赋体性学文献以浓郁艳丽的笔调描绘了当时社会形形色色的性现象,可惜此赋仅剩残卷,实为遗憾。该赋的出现是基于古代丰富性文化的基础之上,其字里行间淋漓尽致地演绎了古代性哲学、性理论、性文化的诸多方面。

1 古老阴阳哲学的体现

魏勒在《性崇拜》一书中说:“古人从经验中得知性的事实,性既是一种很神秘的事物,也是对生殖和生命以及种类的存在最现成的解释。”对性的认识是人类文化的起源,而农业社会的先民们,更直观地从土地中感受到自然孕育生命的神秘,所以“东方所强调和崇敬的往往是自然界的普遍的生命力,不是思想意识的精神性和威力而是生殖方面的创造力。”人们在自身的物种繁育中看到了这种生生不息的巨大生育力,并在男女交合与土地耕耘播种之间建立起形象的类比:天地交媾,行云布雨,万物始生;男女交媾,精液产生,生命方存。女性犹如地而男性好比天,重要的是“初民把性交、生殖和土地等联系在一起的原始思维对后世影响很大,后世把这种关系扩大为天和地、阴和阳、男和女的关系。”这种原始思维就是以《周易》为代表的阴阳文化思想的源头《周易》中言“乾道成男,坤道成女。”“天地絪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一阴一阳之谓道。”正是通过“男女-天地-阴阳”的理论体系来解释自然与社会等诸多方面的问题,这种世界观深刻影响着整个中国古代传统的思想观念。如《礼记·哀公问》云:“天地不合,万物不生”,《礼记·郊特牲》言“天地合,而后万物兴焉”,《礼记·乐记》载:“阴阳相摩,天地相荡……而百化兴焉”。又《荀子·礼论》:“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白虎通义·嫁娶》云:“人承天地,施阴阳,故设嫁娶之礼也者,重人伦,广继嗣也。”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可以说阴阳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的核心世界观,也是古代性文化的理论起点。就《天地阴阳交欢大乐赋》而言,单就其赋名,阴阳思想影响之深远便可见一斑。其序言又云:

“夫性命者人之本,嗜欲者人之利。本存利资,莫甚乎衣食既足,莫远乎欢娱主精。极乎夫妇之道,合男女之情。情所知莫甚交接,其余官爵功名,实人情之衰也。夫造构已为群伦之肇,造化之端。天地交接而覆载均,男女交接而阴阳顺。故仲尼称婚嫁之大,诗人著螽斯之篇。考本寻根,不离此也……”

不难看出,该篇序言完全是遵照“男女-天地-阴阳”之理论系统来统摄两性生活,也正是古老阴阳哲学的文学表现。

2 古代房中文化的演绎

性科学在中国古代十分受重视,尤其是宋元之前,它作为一门实用性的科学,产生了一系列的性科学专著;《汉书·艺文志》将这类书统称为“房中”,并收录房中八家,可惜现已失传。先秦时期房中专著现仅存《马王堆房中医书》、《皇帝内经》等。汉末至唐房中专著大量涌现,葛洪在《抱朴子·遐览》中多有著录。《隋书·经籍志》道经类称有房中书13部,38卷,未收录书名,但在医方类著录有房中书。《旧唐书·经籍志》和《新唐书·艺文志》中都在医术类中对房中书有所著录。可惜这些书大都已亡佚,我们今日所见皆得自于海外。北宋时期,日本人丹波康赖编撰了一部大型综合性医著《医心方》,其中收录了一批我国古代已失传的房中书。清光绪年间,叶德辉从《医心方》中辑录出《素女经》、《素女方》、《玉房秘诀》、《玉房指要》、《洞玄子》等五本房中专书,收录于他的《双梅景?丛书》中。自《宋史》正史不再著录房中书,后世的房中著作也渐失其早期的科学与严肃。

总体上,这些作品的论说都始于同一个起点:阴阳天道。如《黄帝内经》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素女经》也认办“男女相成,犹天地相生也,天地得交会之道,故无终竞之限。人失交接之道,故有夭折之渐。”。《洞玄子》同样强调:“夫天生万物,惟人最贵。人之所上,莫过于房欲,法天象地,规阴矩阳,悟其理者,则养性延龄,慢其真者,则伤神天寿。”房中专著都是由天地阴阳的大背景谈起,从哲学的高度肯定男女两性交接之道。由此观之《大乐赋》序言完全类于房中专著的开篇之语,这或是受阴阳哲学影响的共性表现,而言之为是对房中文化的借鉴与演绎也未尝不可,这种借鉴更集中地体现在正文之中。

赋中叙写男女两性性成熟后,在良媒的撮合下,结为夫妻。新婚之夜初试云雨“从兹一度,永无闭固”:

“或高楼月夜,或闲窗早暮。读素女之经,看隐侧之铺……或掀脚而过肩,或宣裙而至肚。玉茎振怒而头举,金沟颤慑而唇开。屹若孤峰,似嵯峨之挞坎:湛如幽谷,动趑趑之鸡台。于是精液流澌,淫水洋溢。”

夫妻二人通过阅读房中书调动情趣,开始一系列的前戏动作,如拍搦、摸娑、掀脚、宣裙等。古代房中认为性爱之前充分调动双方的积极性,交合才能顺畅和谐。《合阴阳》中就已提到“戏道”之乐《素女经》和《洞玄子》也有同样的主张,这也完全符合现代性学的观点。其后交接:

“女伏枕而支腰,男据床而峻膝。玉茎乃上下来去,左右揩控。阳峰直入,邂逅过于琴弦:阴干斜冲,参差磨於谷实。莫不上挑下刺,侧拗旁揩。”

其原注中注存“交接经云:男阴头峰亦曰‘阴干。素女曰:女人阴深一寸曰琴弦,五寸曰谷实,过谷实则死也”。可见文中应用了许多房中医学术语。而“上下来去,左右揩控”、“上挑下刺,侧拗旁揩”之语是房中书所载男性的性交动作和技巧。关于男性在性交过程中的动作技巧《合阴阳》将其总结为“十修”:“一曰上之,二曰下之,三曰左之,四曰右之,五曰疾之,六曰徐之,七曰希之,八曰数之,九曰深之,十曰浅之。”强调的是男性插入的方向、速度、频率、深浅等问题。《天下至道谈》中称之为“八道”,《洞玄子》中的“九状”、“六势”都是对其的继承与总结。赋中对男性的房中性技巧还有更多表现:endprint

“臀摇似振……或急抽,或慢?。浅插如婴儿含乳,深刺似冻蛇入窟。扇簸而和核欲吞,冲击而连根尽没。乍浅乍深,再浮再沉……湿??,呜拶拶。或即据,或其捺。或久浸而淹留,或急抽而滑脱。方以帛子干拭,再内其中。袋阑单而乱摆,茎逼塞而深切。纵婴婴之声,每闻气促:举摇摇之足,时觉香风。”

急抽、慢?、浅插、深刺、扇簸、冲击……是指男性践习房中技巧使女性达到性高觏“纵婴婴之声,每闻气促;举摇摇之足,时觉香风”即女性达到性高潮的表现。“婴婴之声”即房中书中所说的“五音”或“五声”,即女子性兴奋时发出的各种声音:“一曰候息,二曰喘息,三曰累哀,四曰平甬,五曰啮。审查五音,以知其心。”《合阴阳》中载女子有“十已”之征,即交媾十个回合后女子的性反应。“一已而清凉出,再已而臭如燔骨,三已而澡,四已而膏,五已而芗,六已而滑,七已而迟,八已脂,九已而胶,十已而臾。”其中“五已而芗”意即在交合中闻到米谷之清香之气,即文中的“时觉香风”。又如:

“然更纵枕上之淫,用房中之术。行九浅而一深,待十侯而方毕。既恣情而乍疾乍徐,亦下顾而看出看入。女乃色变声颤,钗垂髻乱。慢眼而横波入鬓,梳低而半月临眉。男亦弥茫两目,摊垂四肢。精透子宫之内,津流丹穴之池。”

文中“九浅一深”即指男性浅插九回,深插一回的房中性交技巧。性交活动“待十侯而方毕”,即等到女子出现“十侯”之征时方可停止“十候”即房中书中的“十动”,是女子在性交中快感不断加强过程中不同的动作表现,源自于《天下至道谈》中的“八观”。《素女经》曰:“十动之效,一曰两首抱人者,欲体相薄阴相当也;二曰伸其两舭者,切磨其上方也;三曰张腹者,欲其掖?也;四曰尻动者,快善也;五曰举两脚拘人者,欲其深也;六曰交其两股者,内痒淫淫也;七曰侧摇者,欲深切其左右也曰八曰举身迫人,淫乐甚也;曰日身布纵者,肢体快也;十曰阴液滑者,精已?也。见其效以知女之快也。”赋中文字是对房中书中“十已”、“十动”等内容的艺术再现,而且不难看出文中的某些性描写直接引自《素女经》和《洞玄子》等房中专著。

《大乐赋》还描绘了贵族阶级男性与其姬妾的性生活:

“乃於明窗之下,白昼迁延,裙禈尽脱,花钿皆弃。且抚拍以抱坐,渐瞢顿而放眠。含你嗍舌,抬腰束膝。龙宛转,蚕缠绵,眼瞢瞪,足蹁跹。鹰视须深入,乃掀脚而细观;鹘床徒窄,方侧卧而斜穿。上下扪摸,纵横把握,姐姐哥哥,交相惹诺……则有暎跌素体,回转轻身,回精禁液,吸气咽津。是学道之全性,图保寿以延神。”

早在《合阴阳》中就已记录了十种模仿动物活动姿态的性交体位,称为“十节”:“一曰虎游,二曰蝉附,三曰尺蠖,四曰麋角,五曰蝗磔,六曰猿据,七曰蟾诸,八曰兔骛,九曰青令,十曰鱼嘬。”《素女经》中所记“九法”与此大致相同,并注有简单的文字注释,此“九法”为:“龙蟠、虎步、猿搏、蝉附、龟腾、凤翔、兔吮毫、鱼接鳞、鹤交颈”。堪称大全的是《洞玄子》中所说的三十种性交体位“叙绸缪、申缱绻、曝鳃鱼、麒麟角、蚕缠绵、龙宛转、鱼比目、莺同心、翡翠交、鸳鸯合、翻空蝶、背飞凫、偃盖松、临坛竹、鸾双舞、凤将雏、海鸥翔、野马跃、骥骋足、马摇蹄、白虎腾、玄蝉附、山羊对树、昆鸡临场、丹穴凤游、玄溟鹏翥、吟猿抱树、猫鼠同穴、三春驴、九秋狗。”文中的“龙宛转,蚕缠绵”指的便是交合体位,明显是借鉴于《洞玄子》。此外,文中“回精禁液,吸气咽津。是学道之全性,图保寿以延神”则是指践习房中术,此类倡导“固精不泄”“还精补脑”的主张,在汉唐及其以后的房中专著中大量出现,也与房中术中“多多御女”的观点相符合,成为了房中采补术的核心主张。

3 社会性现象的展读

除了夫妻之爱和上文提到的上层阶级贵族与姬妾的性生活《大乐赋》中还展现了社会其他的性现象,如皇帝房室生活的奢靡,“妓女娇迎,宫官拜见”、“昭仪起歌,婕妤侍宴”:

“侍女前扶后助,娇容左倚右攀。献素而宛宛,内玉茎而闲闲。三刺两抽,纵武皇之情欲:上迎下接,散天子之髡鬟。乘羊车於宫里,插竹枝於户前。然乃夜御之时,则九女一朝:月满之数,则正后两宵。此乃典修之法,在女史彤管所标。今则南内西宫,三千其数。逞容者俱来,争宠者相妒。矧夫万人之驱,奉此一人之故。”

这段文字一方面表现了皇帝性生活上的荒淫糜烂,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关于皇帝房室生活的礼制规定,宋周密的《齐东野语》第十九卷《后夫人进御》:“凡夫人进御之义,从后而下十五日遍……其九嫔已下,皆九人而御,八十一人为九夕。世妇二十七人为三夕,九嫔九人为一夕,夫人三人为一夕,凡十四夕。后当一夕,为十五夕。明十五日则后御,十六日则后复御,而下亦放月以下渐就于微也。”“九女一朝”即皇帝平均一夜御九女。王后也只有在十五月圆之时才能与君王共宿两夜,即”正后两宵;而与此形成对比的则是长期处于性压抑状态的男子,如单身未婚者、羁旅异乡者、丧妻寡居者等,他们:

“念刚阳之欲断,往往颠狂;觉精神之散飞,看看瘦瘠。是即寝食俱废,行止无操。梦中独见,暗处相招。信息稠於百度,顾眄希於一朝。想美质,念纤腰。有时暗合,魄散魂消。”

房中观点认为“欲不可绝”,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房中补益》中明确指出:“男不可无女,女不可无男,无女则意动,意动则神劳,神劳则损寿。”赋中男子出现的“颠狂”、“瘦瘠”、“睡食俱废,行止无操“等现象都是性压抑的结果,也正是对此理论的一个证明。作者以欣赏羡慕的语气铺陈了上层阶级男性的性享乐,讥笑奚落了芸芸众生的困顿与可笑,对于饥不择食与丑女的交欢也暗含讥诮,认为与丑女性交只能是“勉强为之”,不是情欲饱足之时所为。房中书中明确地表达了嫌恶丑女的情绪,并附有判断好女与恶女的各类标准《大乐赋》中对丑女的嫌恶与房中书中的择女态度一脉相承。

另外,赋篇还广泛反映了一些独特的社会性现象,如佛寺僧尼情欲难舍,非法性交:

“更有金地名贤,祗园幼女,各恨孤居,常思於同处。虽口不言,心常暗许。或是桑间大夫,鼎族名儒。求净舍俗,髡发剃须。汉语胡貌……思心不触于佛法,手持岂忌于念珠。或年光盛小,闲情窈窕。不长不短,唯端唯妙。慢眼以菩萨争妍,嫩脸与桃花共笑。”

这是对唐代独特社会风气的一种反映。唐代的女道士是一个极其特殊的群体,虽为道士,但她们在性选择上有较大的自主权。寺庙中的僧侣也难守清规戒律,这也从反面说明了宗教禁欲主义的自欺欺人。赋中还引经据典借鉴古代的龙阳典故表现了当时社会上的同性恋现象,同性之爱在古代房中之中并未作为一种性爱方式被重视《大乐赋》对其进行表现与描写,可见该赋记录社会性现象范围之广泛。赋篇最后讲到了农民和乡间的性关系,但是由于此赋仅剩残卷,所以文章戛然而止并不完整,或许白行简此后还有更多关于当时社会性现象的记载,但是我们已不得而知,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

《大乐赋》是对社会现象真实的展现与反映,唐代开放的社会风气众所周知,朱熹曾说:“唐源流出于夷狄,故闺门失礼之事,不以为异。”唐代自皇室贵族而始对于男女通淫之事并不隐讳,上行下效,形成了社会相对宽容的性风气,因此《大乐赋》中的偷情野合之事在当时并不鲜见。至唐而趋于鼎盛的道教也成为性开放的一大助力,一方面道教房中术的普遍流行,给贵族阶级的性放纵提供了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另一方面则产生了许多女道士。这些女道士脱离家庭,摆脱世俗,吟风弄月,成为唐代自由风流的一个女性群体,鱼玄机、李季兰、宋华阳便是其中较为有名的代表。所以《大乐赋》中的道观风流是真实生活的艺术再现。所以,尽管《大乐赋》行文不免有淫亵肮脏之处,但它所存在的此类认识方面的价值却不能一概抹杀。此外,唐代的娼妓也颇为盛行,文人狎妓习以为常,这在孙?的《北里志》中记载颇多,许多唐代诗文作品中都有明确的表现,唐传奇中便不乏表现文人与妓女爱情故事的作品,如《李娃专》、《霍小玉传》等。现存《大乐赋》中虽未表现娼妓之性,但我们充分有理由相信赋作原貌对此是不会置若罔闻的。

白行简的《天地阴阳交欢大乐赋》,用文学的笔致大胆、坦荡地描绘了男女阴阳的交欢至乐,广泛涉及当时社会诸多的性现象、性习惯、性风俗,是我国性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这样的花朵是开放在深厚的历史积淀与广阔的社会文化沃土之上的。

(收稿日期:2015-08-24)endprint

猜你喜欢
文学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文学大师的遣词造句
街头“诅咒”文学是如何出现的
文学画中话
《台港文学选刊》2017年总目录
中外文学中的“顽童”
文学小说
文学
文学社团简介
文学寿星叶圣陶的养身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