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小说教学内容的取舍原则

2016-09-21 13:47毛书骆
考试周刊 2016年73期

毛书骆

摘 要: 高中小说教学中,教学内容的选择一直是理论研究界和一线教师们关注的热点,但针对高中小说教学内容的取舍原则至今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本文基于复杂性理论,从分析现有的小说教学现状出发,从理论制度、学情、教师自身能力水平总结出小说教学内容的取舍原则。

关键词: 复杂性理论 小说内容 取舍原则

《复杂:诞生于秩序与混沌的边缘的科学》被称为复杂性科学诞生的标志。复杂性理论是指以复杂性系统为研究对象,以超越还原方法论特征,以揭示和解释复杂系统运行规律为主要任务,以提高人们认识世界、探究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为主要目的一种“学科互涉”的新兴科学研究形式。复杂性理论具有自组织性、不可还原性、开放性、非线性的特点。高中小说教学中,教学内容的选择一直是理论研究界和一线教师们关注的热点,但针对高中小说教学内容的取舍原则至今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本文对小说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基于复杂性理论总结出适合小说教学内容选择采用的取舍原则。

一、高中阶段小说教学实践理论原则

(一)《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课程标准是由国家的公认机构制定并由国家标准权威管理部门批准或核定的文件,是课程开发建设、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与管理的准绳”[1]。与教学大纲相比较,课程标准的阐述更详细和准确。《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针对小说教学的教学目标,提出了培养阅读兴趣、形成良好心态、把握鉴赏方法、朗诵、中外小说研究的五点要求。可见《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实验)》指出的高中语文课程目标,适用于高中阶段的学生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需要实现的最低目标。笔者认为,根据这五条最低目标,小说教学应以以下五个方面作为教学内容:一是写作背景;二是朗读;三是人物形象的分析;四是语言风格;五是鉴赏主题和价值。

(二)《2015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文科)》。

高考大纲中对语文部分明确提出:“考查学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能力。”[2]根据高考大纲中提出的学生应具备的六种能力,可以知道小说阅读的考点可设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分析和概括小说内容;二是欣赏小说形象;三是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四是分析小说的主要表现手法。

二、高中小说教学内容取舍现状

(一)忽视学情,高中小学教学内容选择模式化。

学情,是指学习者在某一个单位时间内或某一项学习活动中的学习状态,有客观性、开放性、动态性、可知性、多元性等特点。教师想要上好一节课,需要掌握学生学习的起点水平、生活经验、学习动机、学习兴趣。但部分教师在对小说内容选择时常常忽视学情,教学内容的选择过于模式化。如同一教师在学情不同的班级讲授《老人与海》时,教学内容的选择却是相同的。首先对作者进行介绍,之后结合环境、情节对《老人与海》的人物形象和语言风格进行分析。我们发现这种模式化的教学方式,并没有考虑到学情,忽视了因材施教。因为同一年级就存在学习能力较差的班级和学习能力较强的班级。这位老师所选择的教学内容显而易见是相对来说较为基础性的,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班级的学生来说这些内容无法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无法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由此可见,学情对于教师小说教学内容的选择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忽视小说类别,高中小说教学内容选择模糊化。

在现今高中语文课堂,教师对小说教学内容选择大部分根据“人物、环境、情节”三要素进行选择,根据小说类别对小说教学内容取舍意识较为淡薄,导致高中小说教学内容选择模糊化。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为例,可把小说划分为人物小说、情节小说、诗化小说这三类。如《林黛玉进贾府》、《装在套子里的人》为人物小说;《祝福》、《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老人与海》为情节小说;《边城》为诗化小说。每一类别小说的教学重点不同,教学中忽视对小说类别的划分,导致教学内容重点模糊。如教《祝福》这篇课文时,一位老师将整堂课的教学重点放在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分析上,通过辩论这一形式分析是谁杀死了祥林嫂,整堂课上得很热闹,学生们的讨论很热烈。但下课后我不禁想问这位老师这堂课的教学重点是什么?作为一篇情节小说,并不应将教学重点放在对人物分析和追求教学氛围的辩论上,而是应该分析小说情节的发展,引导学生从情节中探析祥林嫂的死和对于现今社会的影响。

(三)忽视课程目标,高中小说教学内容选择应试化。

《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版)》针对小说教学提出:“应重视作品阅读欣赏的实践活动,不必系统讲授鉴赏理论和文学史知识。”[3]部分教师在对小说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忽视《课标》的要求而过于注重技巧性知识,课堂教学过于关注应试化教育。如某市教师在讲授《林黛玉进贾府》时,忽视学生品味鉴赏人物形象的过程,将大部分的时间放在应试时对人物形象的技巧性回答中。笔者认为答题技巧的讲授不应过早和过急,教师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有一定的阶段性,课程标准及单元要求都是教师授课时不可忽略的内容,因为小说教学内容选择过于应试化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更不利于学生形成个性化的审美。

三、高中阶段小说教学内容选择的实践路径

(一)结构性原则。

结构性原则是指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的时候要充分考虑这一内容的选择是否有利于学生建构学习方法、学习策略,要以系统性、结构性的内容为选择的目标。教师要清晰地认识到小说教学内容的选择是非线性的,埃德加莫兰在《迷失的范式:人性研究》中写道:“原人进化过程,或仅仅是社会文化进化过程,而应当被想象为遗传、环境、大脑、社会和文化的相互干预产生的复杂的多方面的形态发展过程。”[4]学生作为复杂的教学主体是存在差异性的,不同阶段的学生所需要的知识是不同的。例如在高一高二阶段,教师要选择基础性知识进行教学,如对人物形象、小说语言、小说环境等基础性知识去品味和鉴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为学生个性化发展和语文鉴赏能力的形成奠定基础。高三阶段教师可选择一些必要的技巧性知识进行传授,但不要将技巧性知识传授过早,容易使学生形成模式化的答题思维,不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形成。

(二)发展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是指要以发展性建构为教师教学的目标,教师在小说内容的选择上要根据自身的能力水平对教学内容进行个性化的选择,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组织性。所谓自组织性,就是指学生根据自身的调节将所接受的新知识在内部进行自我消化,从而由无序走向有序的状态。如对《林黛玉进贾府》授课时,可以分小组对林黛玉进贾府时所听、所见进行讨论,从中可以从出场、服饰、容貌、性格等方面分析王熙凤的人物形象,最终教师总结出对人物形象分析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充分融入小说中,进行思考与消化,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自身发展水平直接影响教学内容的选择,每一位教师掌握的知识是不同的,不同班级的学情也不同,教师要一直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充分进行个性化的选择。

(三)整体性原则。

教师在小说内容的取舍上不仅要从文本的角度出发,还要考虑学情、自身发展水平、课程标准等各个方面整体性的来把握小说的教学内容。在考虑整体性原则的同时要认识到不可还原性的重要性。不可还原性是指同一节课由不同老师的授课其内容的选择、授课风格都是不同的,这样的授课内容和风格并不是进行模仿就能完成的。如有很多特级教师对《林黛玉进贾府》、《祝福》、《老人与海》等小说进行教授,但其有特定的时代背景、学生不同的学情等,所以其教学方法及其内容的选择都不是现今课堂可以轻易进行模仿的。教师要认清不可还原性,把握课堂的整体性原则。

参考文献:

[1]何玉海,王传金.论课程标准及其体系建设[J].教育研究,2015:89-98.

[2]中华人民教育部制定.2015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文科)[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3]中华人民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埃德加·莫兰.迷失的范式;人性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2):8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