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飞的更高
——访天津飞鸽车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张金瑛

2016-09-23 02:10余海峰王震蒙
中国自行车 2016年3期
关键词:飞鸽产品企业

文 / 余海峰 图 / 王震蒙

我要飞的更高
——访天津飞鸽车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张金瑛

文 / 余海峰图 / 王震蒙

编者按:飞鸽曾经是中国位列前3的自行车品牌。如今,经过涅槃重生的飞鸽又舒展双翅,飞进了人们的视野。广受关注的国礼车、智能车都和飞鸽的名字联系在一起。依然是国有企业,飞鸽不负众望;依然是民族品牌,飞鸽立志飞得更高、更远。作为国有企业,飞鸽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正常的人事变化,现任总经理是张金瑛女士。2015年岁末,我们走进天津飞鸽车业发展有限公司,拜访了公司总经理张金瑛。

Q:记者

A:张金瑛

Q: 老一辈的人都对飞鸽留有很深的印象,一辆飞鸽陪伴多少中国人度过了童年、青年、壮年与暮年,见证了中国人工作、结婚、生子。时光逝去,岁月留痕,飞鸽曾一度被人淡忘,而今却再次风声水起,知名度和影响力都在不断上升。作为飞鸽现在的掌门人,我们想听您讲一讲飞鸽今天的故事。首先还是请您介绍一下自己。

A:我是1986年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进入飞鸽公司的,在学校学的是机械制造,到飞鸽以后进入技术部门工作。在公司,我经历了飞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历史过程。上世纪90年代,当天津的一大批民营企业发展起来的时候,也正是飞鸽出现衰落之际。但当时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很多民营企业的老板都是从飞鸽出去的。我去过很多民营企业,到处都有飞鸽的人,包括企业老板、技术人员、营销人员,所以有人说飞鸽是行业的“黄埔军校”,也一点不为过。

我在飞鸽工作已经快30年了,2009年担任公司总经理。飞鸽对我的人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大的方面看,这里有一种浓浓的民族情结。飞鸽是中国自行车业界第一个自主品牌,又拥有行业中唯一的“国礼车”殊荣,她已经不仅仅只是自行车品牌,而是中国民族企业发展的代表之一。我在飞鸽的经历,就是伴随着企业一起成长的经历。飞鸽的文化也对我产生很大影响,使我逐渐形成了为民族企业腾飞而努力的价值观。这个价值观改变了我的生活,成为我唯一重要的和愿意为之付出的事业。传承和发展飞鸽的品牌文化,在转型升级过程中让飞鸽再一次腾飞,也是我人生的一部分,或者说是我个人的一种梦想。

“我们在品牌文化上不断地挖掘和创新,让飞鸽品牌既蕴含中华民族的气息,又独具中华艺术的魅力,形成飞鸽独特的品牌核心价值。”

Q: 作为天津自行车行业唯一的一家国有控股企业,飞鸽现在还存在着哪些体制上的优势?

A:应该说没有优势。现在不管是国有企业还是私营企业,都是以市场为检验标准,国有企业不可能再享受到什么优惠政策了。再说,自行车已经不是当地支柱产业,政府也不可能提供资金等方面的帮助,作为企业还得按市场规律参与竞争,如果不努力,照样会被淘汰!这就是企业要面对的现实。

Q:您在飞鸽的30年,正是行业变化最大的30年。这一路走来,一定经历过很多难忘的事吧?

A:飞鸽的3次重大转变,我都经历了,也参与了。这3次转变对于企业,对于我都是十分难得的,也让我跟我们团队积累了发展企业的宝贵经验。

一是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飞鸽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飞鸽集团顺应当时国家整体经济的形势,将那些生产零部件的车间都剥离出去,成立一个个独立经营的小实体,也就是一个一个小舢板,自行出海。

我在飞鸽的经历,就是伴随着企业一起成长的经历。飞鸽的文化也对我产生很大影响,使我逐渐形成了为民族企业腾飞而努力的价值观。

而飞鸽只保留核心制造技术、人才和品牌,那时我们称它为“砍树留根”。所谓“留根”,就是保留品牌。

二是在天津自行车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时期,飞鸽经历了从制造产品向文化创新的转变。作为国企,飞鸽与民企的起跑线是不一样。飞鸽有几十年的品牌沉淀,这是飞鸽的优势。但飞鸽也有所有国企的共性,那就是历史包袱很重,人力资源和财税政策很“刚性”。不能改变环境,我们就改变自己。飞鸽的优势不是“品牌”吗?那我们就沿着飞鸽的历史,重新梳理飞鸽品牌的文化,并将其作为飞鸽整体发展的一个重要推手,比如推出“国礼车”、“复古车”、“艺术车”等等。我们在品牌文化上不断地挖掘和创新,让飞鸽品牌既蕴含中华民族的气息,又独具中华艺术的魅力,形成飞鸽独特的品牌核心价值。现在飞鸽的国礼车和艺术车,都已成为收藏爱好者寻觅的藏品了。

三是在近几年互联网蓬勃发展时期,飞鸽经历了从制造产品向制造智能产品的转变。企业要创造符合时代潮流的产品,企业要融入互联网经济,这是目前中国企业发展的新常态。从制造产品到制造智能产品,这不仅仅是一个硬件的变化,更多的是思维的变化、价值观的变化。

Q: 说到国礼车,我真的非常好奇,主流媒体对此报道也很多。国家领导人将飞鸽作为礼品,不仅是飞鸽人的骄傲,也是我们整个自行车行业的骄傲。张总,您在任期内一共接受过几次国礼的制造任务?

A:我已经经历7次了,共送出13辆车。国家把制作国礼的任务下达给飞鸽,是对飞鸽的信任,是对飞鸽的鼓舞,也是对飞鸽的鞭策。为了确保任务的完成,我每一次都事必躬亲。

飞鸽国礼车

第一次是2013年9月,习主席出访回旋的余地也没有,万一审核不通过,连补救的时间都没有。当时要的是男女车各1辆,最后一天送车的时间是晚上9点,第二天凌晨送到外交部接受审核,幸运地是在审核过程中一次就通过了。这给外交部也留下了深刻印象,以后只要有国礼车的需求,他们都会考虑飞鸽。

很多国家的民众把骑自行车看成是一个非常好的运动项目,很多外国首印尼的时候。外交部仅提前4天通知我们要车,时间非常紧张。因为我们曾有做国礼车的经验,每一次制造的时候都会把中国和对方国家的吉祥元素,以及两个国家的国旗印在上面,所以每一次送的都不一样,需要对车辆重新设计制作。

研发人员基本上是在日夜不停的工作状态之下才完成任务的,其实我当时心里非常忐忑,觉得时间这么紧,连相、总统都有骑车的爱好,比如说美国前总统布什就有骑车的爱好,他把自行车当成健身工具。我们在制作国礼产品时,外观上设计了吉祥图案,车身结构比较合理,质量要求也非同一般,所以受到对方的喜爱。

第二次是送车给英国首相卡梅伦。这辆车整体色调采用英国国旗颜色,红、白、蓝三色搭配,并辅以中国祥云图案。车架采用7075轻量化铝合金车架,重量轻、强度高、弹力大,从外观到工艺都堪称经典,凸显中英文化艺术的完美融合。

这次给的时间长一点,但标准相对也高。因为卡梅伦首相是骑行爱好者,而且英国是老牌的自行车制造国,因此我们设计的等级也比较高。当然这次也是一次通过审核。

以后的几次有澳洲总督阿伯特、厄瓜多尔总统等。习主席去荷兰给威廉王子带去了5辆车,送给他们夫妇和3个孩子,我们从网上找来相关数据,根据他们夫妇的身高来设计。

Q: 您前面说过,用国礼车作为飞鸽品牌文化发展的一个支点,进而带动整个企业转型升级。请问您是怎么做到的呢?

A:回想起来,这个过程非常辛苦。作为为数不多的行业国有企业,企业的一举一动都会引起别人的关注,这让我倍感压力。那时正好是自行车功能由代步工具向休闲娱乐健身方面拓展的转变阶段,市场需求发生了很大变化。一开始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做,工作上曾一度有很大的盲目性。但我一直很努力地在探索和研究。通过对市场的分析,对自身客观清醒的了解,对飞鸽品牌的重新梳理,我看到了企业发展的方向,并确定了6个字的企业发展战略,即“重新进行变革”。

这个“变革”,从产品功能设计开始,以复古产品、国礼产品为市场突破口,将飞鸽的品牌文化以及中国历史文化、艺术文化融入产品之中,通过创意化的塑造,使飞鸽产品更有品位和价值。公司内部设置了国礼研发部门、国礼生产线,从设计工艺要求到整个制造过程都不同于普通车的生产,通过严格的管理保证产品质量。

同时我们还将国礼车转化为商品,与企业的产品销售结合起来。在国内市场上我们打出“礼”的概念,并给这些有“礼”产品附上收藏证,便于爱好者收藏。在飞鸽的专卖店里,消费者都可以找到这些有“礼”产品,很多用户将其作为礼品互相赠送。

通过礼品车的制作,企业整体运作能力得到了加强,产品在外观和内在质量方面都得到了保证。现在礼品车是直接从生产线上拿下来,再贴上外观设计送出去,而不用另开小灶。这是企业转型升级倒逼后的结果。

做国礼车,飞鸽在行业内是唯一的。每一次进京送国礼车,都让我们飞鸽人的内心有一种升华,有一份光荣。

国礼车只是飞鸽的一张名片,而我一直在思考的就是:如何让这张名片变成对企业有用的资源,让它产生引领和示范作用。将国礼车的制造理念延伸到普通飞鸽产品的制造过程中,让飞鸽产品的品质发生根本的改变。

飞鸽与互联网企业的合作,源于我们双方都在考虑走制造智能自行车这样一条路径,共同的目标让我们结合在一起。

Q: 对于飞鸽来说,2015年与乐视体育的合作可算是一件大事,标志着飞鸽真正意义上地进入互联网时代,给人一种老树开新花的感觉。而智能自行车则是当今的热门话题,作为一家老国有企业,与时尚的互联网企业乐视体育合作,这其中就有很多话题可以探讨,但是坊间也有说智能自行车只是一种概念,那我们就想听听,实际情况到底如何?

A:飞鸽与互联网企业的合作,源于我们双方都在考虑走制造智能自行车这样一条路径,共同的目标让我们结合在一起。这里的经历实在太多了,我指的“经历”是互联网企业和传统企业的思维如何融合的经历。在互联网时代,我们也正在寻找参与的突破口,尤其是在探索企业如何走“互联网+”之路。在我们的周围很多业内外的企业都在跃跃欲试,只不过没找到切入点。

当时乐视体育也在做智能车,但是隔行如隔山,有许多难点难以得到很好解决。当我们两家企业坐在一起谈判时,几乎是一拍即合。有人形象地说我们的谈判过程是“一碗面就谈成了合作。”乐视体育的CEO过来跟我们沟通合作目标时,谈了他对产品的构想,就是从品牌的角度、专业化的角度生产不一样的产品,再插上互联网的翅膀。这也正是我们想要的,我们的产品是强强联合产生化学反应后诞生的,在整个研发的过程中,两个团队相互融合在一起,进行了成功的跨界合作。

Q: 请问你们的合作用了多少时间完成产品生产?

A:从2015年4月向外界公开发布我们合作的消息,到当年8月13日实车诞生,仅用了4个月的时间,一次成功!新车的诞生有我们努力拼搏的一面,也有幸运的一面。其间,所有的供应商、研发团队、管理人员都是日以继夜地努力工作。

Q: 这款智能车有何特点?

飞鸽智能车

A:这辆车基本上每一部分都是专利。我们选定的是仿生设计的老鹰俯冲造型,预示着飞鸽将以新的面貌出现在市场。在结构上有它的独特性,增加了社交、导航、健康参数、卫星定位、防盗、电子锁等新的功能。有100多个专利,这也都是行业的顶级工艺,充分体现了独特匠心,而远远不止于概念。当时我们与合作方沟通时,双方的意见很明确:我们要出手就不能只做概念车,要给消费者一辆可以正常使用的车,要从产品结构角度和功能上综合考虑。比如原来在造型设计上更偏重于仿生外形,而忽略了骑行舒适度,我们就对数据重新更改,还说服了设计公司,要求在设计时一定要往自行车方面靠,其间经历了很多反复。所以我们现在的这几款车都运用了人体功能学方面的设计原理,骑行起来很舒服。

同时,这款车也并没有因为时尚的外形而违背国家自行车标准。设计的初衷就考虑要制造既时尚又专业,吻合“互联网+”,相互叠加的新产品。

Q: 在这个设计中,你们双方哪一方的影响多一点?

A:双方都发挥了自己的长处:在结构上,在自行车专业化方面可能我们的影响更多一点,而在电子元件上,从“颠覆”的角度看,乐视的影响可能更大些。由于我们的初衷就是联合在一起创造,所以最终出现的方案都是一致的,不分彼此。

Q: 这样的“互联网+”产品,价格很贵吗?

A:现在一共有3个款式的产品,最高级的全碳版售价39 999元,中间档次的是碳纤维车架,售价5 999元,铝合金版售价3 999元。除了材料不同,车上的配置也不一样,等级上有相应的区别。

Q: 目前产品的销售情况如何?

A:可以用两个数字来反映:一是2015年“双十一”当天网上销售了4 000辆,二是在产品发布时,预定了49.8万辆,产品现在处于供不应求状态。因为货源跟不上,目前都是由网上销售,还没有进入实体店。

购买者中有很多是国外客人。考虑到这款车的国际化问题,需要按照当地制式进行调整、升级,目前产品已经通过美国乐视商城进行推广,这样在美国我们做了本地化处理。下一步我们要考虑产品国际化的升级版。

Q: 因为没有在实体店销售,产品的售后服务如何来保证?

A:我们在做设计时已经充分考虑到这点,飞鸽现有的服务终端都可以对产品做售后服务,同样乐视商城也可以提供服务。为了帮助维修人员提高技能,我们已经做了专业辅导,进行规范的培训。而对于使用者,我们也通过视频进行辅导。我们的出发点就是,不光要让人们使用产品,还要让人们懂得这个产品,了解其功能。

Q:飞鸽和乐视联合达成战略合作,您有何感悟?

A:人们看到的往往是结果。如果飞鸽没有前期的准备,没有对于发展概念的梳理,那乐视也不会找到飞鸽。因为独特价值观决定了乐视和飞鸽走在一起,从现在来看,这种合作是正确的,而且还应该顺着这样的路径继续走下去。

Q:带领企业产品转型升级,您是怎样考虑的?

A:我是站在传承的角度去发展企业,在不同时期如何按照她的文化属性去梳理,这是很重要的。文化只有与品牌完美结合在一起,才有它的价值。而原来由于我们没有很好地把这些文化与营销意识相结合,它就搁置在那里,沉寂而不为人知,没有发挥作用。

我认为规模并不是主要的,做强企业的关键是看你能不能借助资源。我们的运作方式是借助社会力量、整合社会资源的方式来发展我们的实力。

其实,飞鸽的转型升级是一种“倒逼式”的发展。我几乎每天要面对这个问题,每天都在思考这个问题:如何带着企业突破?飞鸽这个品牌如果不能突出重围,就会愧对老一辈人对飞鸽的期望,愧对行业对飞鸽人的期望,也愧对国家领袖们对飞鸽的期望。

飞鸽既经历了辉煌,也有它的低谷,如何走出自己的路?我们注重的就是品牌文化和产品文化,另辟蹊径塑造飞鸽的独特性和差异化,如果没有这些,那么我们这样一家国企就会困于重围之中而难以突破。

我们走的第一条路是国礼车和复古车,后来我们觉得这还不够,还要有更大的突破,于是就有了“互联网+”的产品,这都是被市场逼出来的。一个老品牌和传统产业,你不给它赋予新意,吸引年轻消费群体,就不能重新插上翅膀。所谓赋予新意的产品在当今来看,就一定要融入智能概念,这是我们在跌跌撞撞的前行之中摸索出来的。

Q: 市场是公平的,很多人想做却没有做到,而您为什么做到了?

A:可能我吃的苦比别人多吧。

每个人的思考方式不一样,条件也不同。我是立足于现有的条件,立足于这个品牌之下来考虑问题的。如果我有大把的钱做广告,可能今天的结果就不一样了。因为我不具备很强的财力和物力,只能靠自己的智慧,靠眼光。只有把方向找准了,才能给企业带来发展的生机,在变化的环境中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来。

Q:路走到今天,飞鸽有了一种全新的面貌,但也可以想象您当时承受的压力有多大,面对的环境有多险恶,但您还是走出来了。

A:如何做一个企业家?我原来没这方面的经验,人说“商场如战场”,过去我也没有感觉,但现在我感觉这真是一种不流血的战斗,对人是一种极为严酷的考验。作为企业负责人,就必须过这一关。我们要面对的不光是产品、市场、竞争者,还要面对如何处理亲情关系等方面的考验。比如在准备公司智能产品发布会的紧张时刻,我得知卧床的父亲已经处于弥留之际,按道理来说我真应该守在他身边,把女儿尽孝的责任做到最后,但当天智能车要从工厂送到北京,我无法脱身。两天之后父亲走了,而我却没有多少时间陪伴在他身边,所以当时我特别纠结,心情非常沉重。

Q: 是的,当家庭与事业发生矛盾时,我们不得不舍弃小家,这是痛苦的选择,要承受很大压力。张总您确实很不容易,面对种种困难和压力,把一个老国有企业做到现在这样。

A:应该说在这个变化的时代,我们虽然付出了很多,企业目前还没有完全走上我们规划的路径。飞鸽现在只是做好了布局,但离发展目标还有距离。

Q: 下一步飞鸽将如何“飞”?

A:我们现在已经做了3个战略布局:一是智能板块整体推进,除我们自身,还将寻求一些社会资源,把这个板块推向规模化和产品系列化,现在制定了2016年的目标,前景还是非常好的;二是飞鸽要走国际化,让飞鸽品牌大步走出去,我们已经在境外布点,用OEM方式共同推进;三是国内市场继续推进转型升级,找到更多的适合企业自身特点的发展机遇。

应该说在2015年我们已经做好了布局,同时也设计好了我们的发展路径,所以说2016年才是我们发展战略的落地年。

Q: 据此规划,下一步飞鸽的规模一定会越做越大。

A:我认为规模并不是主要的,做强企业的关键是看你能不能借助资源。我们的运作方式是借助社会力量、整合社会资源的方式来发展我们的实力。在合作单位中,有很多台资企业也来帮助我们改进产品技术、拓展海外市场。

我觉得互联网思维给人的触动和帮助很大,这不仅仅是使用互联网工具,而是要将自己也融入互联互通当中。事实上跨界合作、寻求社会资源以后,会给企业带来前所未有的益处。比如我们的碳纤零部件现在的供货商只能月供2 000套,如果我们自己再建厂搞碳纤车架,那是一件很复杂、很难做的事,而如果与别人合作,就很容易解决问题。所以我们认为行业应该加强合作,把一些闲置的生产线利用起来,通过合作方式互相拉动、互相支撑。所以我们现在考虑的不是飞鸽自家的工作如何开展,而是下一步在行业间如何合作的问题,没有条件可以“借用条件”,我想这也许是行业发展的趋势。

Q: 是的,社会上、行业中有大量的资源可以利用,为何不合作呢。

A: 其实我们遇到的很多企业,他们只要听到产品是往高端、升级方向发展,都愿意合作,包括台资企业。只要你有创新,有未来,他们就愿意把资源贡献出来,因为这是共赢的。

Q: 您在新的一年里有什么愿望?

A:让飞鸽能够“飞”得更高、更远!这就是我的愿望。

猜你喜欢
飞鸽产品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Rough Ride
ROUGH RIDE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飞鸽特工小课堂
2015产品LOOKBOOK直击
新产品
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