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栖飞鹅

2016-10-13 10:51
航空模型 2016年6期
关键词:机头隔板机翼

格鲁曼“鹅”G-21(GRUMMAN Goose G21)是美国格鲁曼公司(现已与诺思罗普公司合并为诺思罗普·格鲁曼公司)于1936 年设计、1937年试飞成功的一款水陆两用飞机。该机是格鲁曼公司第一款进入商业航空服务的单翼、双发飞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鹅”G-21在美军以及其他一些国家的空军部队服役,主要执行作战和训练任务。因其优良的水陆两栖适应性,该机在二战结束后仍被多国继续使用(图1)。

身在海滨城市的笔者对水上飞机一直情有独钟,于是就以格鲁曼“鹅”G-21为原型设计制作了一架双发电动像真机(图2)。这架G-21像真机采用传统的木制框架结构,重量轻、强度大。其中机体由层板隔板与轻木桁条搭接而成,外覆轻木蒙板和热缩蒙皮;机翼、尾翼则采用轻木翼肋、桐木梁条构型,外侧同样覆轻木蒙板和热缩蒙皮。对于受力较大的关键部位,还进行了重点加强,如机身侧壁层板龙骨、加厚翼台,机翼大梁粘贴碳片、机翼根部填充泡沫等。此外,考虑到G-21为水上模型飞机,对机腹、浮筒及舱口等部位做了防水处理。整机主要数据见表1。

试飞表明,这架G-21像真机在二分之一油门时即可脱离水面起飞。由于该机飞行重量较大、翼载荷较高,因此飞行时有一种“厚重感”,飞行感觉与真机十分相近(图3)。在水面降落时,一定要确保机身的中、后部先接触水面,同时维持一定的动力,否则模型会弹出水面甚至导致机身倾覆。

下面详细介绍该机的制作过程。

一、机身主体的制作

机身隔板采用3mm厚的椴木层板制作。先将它们排好序,固定在平整的木板之上(图4)。为使做出的机身平直,在拼装前要保证各机身隔板的中心在一条直线上(图5)。由于机翼机身接合部位强度要求较高,因此翼台处的隔板用双层3mm厚的椴木层板粘接而成(图6)。

电池及电子设备安装板基本贯穿了整个机身(图7)。为减轻重量,打出一些减重圆孔(图8)。机身上共有两处断阶,相应的隔板后再粘接5mm厚的轻木板,以便随后搭接轻木蒙板(图9)。

为了使机身更加牢固,在机身侧面嵌入5mm×5mm的轻木桁条(图10)。机头等弧度较大处,用橡皮筋将桁条与隔板扎紧进行固定(图11)。装翼台时注意安装角度(图12),且在内侧粘贴5mm厚的轻木片,增大与机翼的接触面积(图13)。由于粘接面积较大,因此用夹子加压粘接(图14)。

因机身尺寸较大,为保证牢固结实,除了轻木桁条外,还辅以由3mm厚的层板制作的侧壁龙骨(图15)。机头处的曲面弧度较大,为方便后续蒙板,增加部分轻木桁条(图16)。

电池舱舱盖位于机头一侧,先切断机头相应位置的隔板(图17),再组装出舱盖结构(图18)。舱盖的开启面积较小,以尽可能避免进水。舱盖底部装上圆形的小磁钢。

机身蒙板主要使用1.5mm厚的轻木板,对受水面冲击较大的部位,如机腹前、中部位,则采用2mm厚的轻木板(图19)。部分机身蒙板完成后,机身的结构就基本稳定,将机身从安装基板上切割下来(图20)。在机身底部龙骨内侧粘接小轻木条,把切割部位打磨平滑后(图21),用2mm厚的轻木板为机腹前段蒙板(图22)。机身中段则用硬质1.5mm厚的轻木板蒙板(图23)。

机鼻先用5mm厚的轻木片叠加粘接制成毛坯(图24),而后打磨成形(图25)。在机翼固定层板上标出安装孔(图26),并在底部固定M3反爪螺母(图27)。

用2mm厚的层板切割出驾驶舱窗口轮廓(图28)。用轻木板搭出主体框架并粘在机头处,再将剪裁好的PVC塑料片贴在驾驶舱窗框上(图29),之后用轻木片为驾驶舱蒙板(图30)。(未完待续)

猜你喜欢
机头隔板机翼
就餐隔板撑起“保护伞”
远航机
拓展隔板法在高中数学解题中的应用
1000MW机组汽轮机隔板裂纹缺陷分析及处理
复古双翼飞机
机翼下壁板裂纹扩展分析
机翼下壁板裂纹扩展分析
梳子小改装立马变成抢手货
一种新型双头精密切割机
真空挤压成型机常用机头的构造及板料折弯式流线形机头的设计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