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品”古诗寻真味

2016-10-17 23:02陶秀琪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16年8期
关键词:汪伦平仄韵律

陶秀琪

古诗意境深邃、语言凝练、音韵和谐、情感真挚,是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和情感熏陶的好材料。学习古诗,关键在于一个“品”字。教师如果能引导学生品出古诗的韵律之美、画面之美和意境之美,学生也就寻到了古诗的真味。

一、吟诵古诗,品韵律之美

古诗琅琅上口,抑扬顿挫,是一种很适合诵读的文体,而其中的韵律之美,通过诵读也容易感悟到。品古诗的韵律之美,一般可以通过品平仄、品节奏、品韵脚来实现。

讲究平仄是古诗,尤其是古典律诗的基本要求。古汉语把汉字分为平上去入四个声调,又分为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仄包括上去入三类声调。现代汉语把声调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类,其中阴平、阳平划入平声,上声、去声划入仄声,古入声字被取消,分别划入四声之中。诵读古诗时,基本的规律是平声扬,尾音长,仄声抑,尾音短,这样读起来平仄相间,声调和谐,十分动听。例如,李白《早发白帝城》中“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句,平仄情况是: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上下两句平仄相反,连起来读,有一种回环往复之感。引导学生诵读古诗时,让学生初步感受平仄音读法上的区别,对于增强他们的诵读兴趣,让他们感受古诗的韵律之美大有裨益。

古诗的节奏大体分为两类:一是声律节奏,是按诗句的平仄情况划分的;二是意义节奏,是按诗句意义划分的意。声律结构上文已做了介绍,这里不再赘述。意义结构的情况,因诗句的长短有所区别,笔者以七言为例简要介绍。李白《早发白帝城》中的“朝辞白帝彩云间”,意义结构可以划分为“朝辞/白帝/彩云/间”;赵师秀《约客》中的“有约不来过夜半”,意义结构可以划分为“有约/不来/过/夜半”;林升《题临安邸》中的“山外青山楼外楼”,意义结构可划分为“山外/青山/楼/外/楼/”;刘禹锡《乌衣巷》中的“飞入寻常百姓家”,意义结构可以划分为“飞入/寻常/百姓家/”。我们观察这四句诗的意义结构划分,可以发现,诗句一二、三四字始终是连在一起的,后面三个字,则有五六/七、五/六七、五/六/七、五六七几种变化。诵读时,引导学生发现这种规律,既有助于他们理解诗句的含义,又有助于他们读出诗歌的韵律之美。

韵脚是古诗句末押韵的字。诗是韵文,押韵是古诗的基本要求。如,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押的是中华新韵(十八韵)韵部表中的“飞灰韵”,因为诗句的第一句和第四句末句的一个字韵母相同。押韵不仅有利于调节诗句的节奏,而且对诗歌的意脉起着关联作用,同时还能体现出声韵的呼应,情韵的回环。它是古诗好读易记的一个重要原因,诵读时一定要提醒学生注意。

二、想象内容,品画面之美

诗重感情,重想象。古诗教学只有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促使他们调动生活积累,再现、丰富作品中的形象,学生才能入境悟情。

首先,要让学生学会补白。古诗言约意丰,只有通过丰富的想象对诗句补白,才能获得诗歌的完整形象。如,纳兰性德的《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单靠字面意思,学生往往难以理解诗人彻骨的思乡之情。教学时,教师不妨问:故园有什么?妻子在做什么?老父在做什么?幼子在做什么?学生通过想象,头脑中再现出诗人家庭生活的温馨画面,对“故园无此声”中“故园”的理解就会变得厚重。再如,教学李白的《赠汪伦》时,不少教师喜爱抓住“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进行对比,让学生通过数字来感知两人情谊的深厚。殊不知,这种理性的对比是一种数学思维,在语文教学中起到的作用极其有限。笔者教学时,启发学生想象:汪伦为什么此时才来踏歌送行?李白此时可能会做些什么?学生通过想象,头脑中再现了李白和汪伦分别时的画面,进而真切地感悟到了两人之间的深情。

其次,借助修辞,丰富想象。比喻、夸张、拟人能形象生动地再现事物特征,是古诗常用的修辞手法。教学中,遇到使用了修辞手法的诗句时,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发现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或相关点,有利于学生品读诗句的意蕴。如,贺知章的《咏柳》,通篇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教学时,教师以修辞手法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画一画,写一写,春天的可爱将喷薄而出。

三、创设情境,品意境之美

诗言情。古诗中,无论是直接抒情,还是间接抒情,都离不开景物的渲染和烘托。这些景物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诗歌的意境。教学中,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品味意境之美,能让他们更好地了解内容。

抓住诗眼是引导学生进入意境的好方法。诗眼指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如,张继《枫桥夜泊》中的“愁”字,柳宗元《江雪》中的“孤”字,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绿”字,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的“独”字,贾岛《题李凝幽居》中的“敲”字等,都是诗眼。教学中,教师抓住诗眼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对其重点品析,进而走进诗歌的意境,不仅能让学生悟出诗人炼字之妙,而且能让他们体会出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教师还可以借助影视作品和音乐作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古诗意境。如,教学李白的《赠汪伦》时,教师可以先播放名曲《送别》,让学生在音乐中朗诵自己知道的送别诗,进一步感受离别之苦;课中,教师适时用《送别》的旋律营造气氛,让“送别”的主旋律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这样,学生就能很容易地感受到这首诗的意境,进而体会出诗人表达的深挚情感。再比如,教学《咏柳》这首诗时,只要引导学生想象出碧绿的柳树、淘气的春风的画面,他们的情绪就会被调动起来。教师如果适时地借助音乐和图片进一步渲染,诗歌的意境就会浮现于学生眼前,他们就能自然而然地感受到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作者单位:黄冈市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姜楚华

猜你喜欢
汪伦平仄韵律
基于阅读韵律的高中英语默读朗读教学实践
赠汪伦
平仄谱:阅读格律诗的一把金钥匙
韵律之美——小黄村
赠汪伦
春天的马蹄声
滇风诗说
韵律
律诗平仄格式的构成与推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