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提升运算能力的教学策略

2016-10-17 23:02万正茜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16年8期
关键词:加数竖式计数器

万正茜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下册《摘苹果》一课的教学目标是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提升学生的运算能力,笔者在教学中做了以下尝试。

一、联系情境,合理估算

联系现实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估算的必要性,建立估算的意识。选择合适的计数单位是小学低段数感建立的阶段性目标,把两位数看作与之接近的整十数进行估算是常见的方法。

教材中设置了这样的教学情境:秋游活动中,教师带领全班同学去果园采摘苹果,摘下来的苹果要放在箱子里一起托运回来。一个箱子最多可以容纳60个苹果,淘淘摘了38个,笑笑摘了17个,箱子能装下吗?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分三种情况进行估算(如下图所示),①先把单个加数38估大,看成和它接近的整十数40,再和17相加,算出的和是57,小于60,所以实际的苹果个数一定小于60个,能装下;②先把单个加数17估大,看成和它接近的整十数20,再和38相加,算出的和是58,小于60,能装下;③把两个加数38、17都估大,分别看成40、20,算出的和是60,所以实际的苹果个数一定小于60个,能装下。在估算采摘总数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感受数量的多少,感受数的大小,发展学生的数感。

二、多重算法,激活思维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算理有两点:第一,相同计数单位的个数相加,即几个一加几个一,几个十加几个十。表现在算法上就是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那么写竖式时必须相同数位对整齐。第二,10个1是十,10个十是百。表现在算法上就是某一位满十向前一位进1。学生在计算时可以采用摆小棒、拨计数器、列竖式计算等方法,在多重算法的对比碰撞中,可以全方位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得学生对算理的理解更加深刻。

教学中,不同的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与学习经验,会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进行尝试解题。共分为如下图所示的四种方法。有部分学生会不自觉地列竖式计算,但是不能说明为什么这样算,这属于最低层次的程序理解。而有部分学生能利用小棒这种直观模型,通过动手操作摆一摆或者画一画来得到计算的结果,这属于直观理解。笔者在引导学生将各种算法进行对比分析的同时,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喜好选择最合适的算法,实现算法最优化。

如上图算法一所示,8根小棒加7根小棒得到15根小棒。而满10根则捆成1捆,体现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而用竖式计算,并且能借助计数器说明计算结果的合理性,属于较高层次的抽象理解。在摆小棒中体现单根加单根,整捆加整捆,在计数器上就是个加个,十加十。通过沟通算法之间的联系,理解进位加法算理的本质。明晰算理,体会算法多样化,进而优化算法。摆小棒、拨计数器、写竖式,从直观到抽象,从复杂费时的操作到简捷的符号化竖式,让孩子感受数学内容的简捷美。在交流中提升学生理解的层次,在运算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纠正错误,重视反思

在北师大版的计算课中,常会看到这样的习题。如:“森林医生”“想一想,做得对吗?”这两种形式的习题一个是当医生给小树治病,一个是小小辨析手,引导学生在纠正常见计算错误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增强计算技能,形成立体而强大的运算能力。

笔者在教学中让学生扮演森林医生给大树看病,第一棵树忘记了进位,第二颗树对位错误,第三颗树十位满十没有向百位进一。及时的纠错练习与辨析,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增强学生对算理的深刻理解。

四、巩固练习,形成技能

丰富、多层次的练习,让学生不仅会算,还明晰算理,知道为什么这样算,逐步深入,达到巩固算法、熟练计算的目的。

教学中笔者依据教材设计了估一估游戏、搭车配位游戏以及用竖式计算等等。从估算到精算,从基础练习到变式练习,以及最后搭配车位的拓展练习。让孩子在尝试探究的基础上及时巩固复习,达成全面提升运算能力的教学目标。

反思《摘苹果》一课的教学,从估算入手,探究精算的多种算法,沟通不同算法之间的联系,理解算理,优化算法,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巩固学生的计算技能。我们力求在小学低段让学生感知运算能力的各种学习目标如,估算、理解算理、算法多样化及优化等,全方位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多位数加法打下基础。

(作者单位:潜江市周矶逸夫小学)

猜你喜欢
加数竖式计数器
分解加数
竖式趣题
采用虚拟计数器的电子式膜式燃气表
竖式填数
不计算也能比大小
加减法的错中求解
错误的竖式
除法竖式的体验式学习
计数器竞争冒险及其处理的仿真分析
喜羊羊的比较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