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学习数学

2016-10-20 03:39戴晓文
内蒙古教育·理论版 2016年7期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实践小学数学

戴晓文

摘 要:当前小学探究性学习存在诸多问题,教师可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合理选择内容、引领动手操作、小组合作交流等策略,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完善认知体系。

关键词: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实践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7D-0076-01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探究性数学教学已深入人心,经历“摸石头过河”的探索,教师已产生了新的感悟。但在课堂观察中我们不难发现,教师不能合理地把握“度”,或怕学生疏漏了知识点,影响了知识点的掌握;或重形式轻实效,将桌子摆成圆形,学生围坐一起;或沦为个别优等生表演的舞台,大部分学生成为观众。如何提高探究性学习活动的有效性,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探究性学习存在的问题分析

1.教师发令,学生跟从。教师摆脱不了“师威”,习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学生的探究建立在老师的指令下。教师以自己的思考替代学生的思考、交流,学生克服困难的能力消失殆尽,探究教学流于形式,未能体会应有的价值。

2.问题零碎,缺乏挑战。教师从“满堂灌”走向“满堂问”,以问替思,学生的思维被教师预设的问题钳制,没有思考与想象的空间。教师问题设计得过于零碎、过于浅显,缺乏挑战性,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也失去了挑战的意义。

3.探究随意,漫无目的。部分学校强令削减授课时间,以讲的多少作为衡量一节课成功与否的标准,教师谈“讲”色变,于是讲授被缩短,探究不择时机、不择内容,学生对教学目标不明晰,白白耗费时间,难以达到应有的效果。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教学的有效策略

1.创设教学情境,明确探究问题。教师要通过创设情境,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在知识与生活之间搭建桥梁,唤醒已有的生活经验,站在“生活”的肩膀上探求新知。教师要在研读教材,分析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水平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处理教材,重组教学内容,突出“问题”这根主线,将知识融于问题之中,创设悬疑情境,以达到“心求通而未能,口欲言而不能”的效果,促使学生投入探究。如在《3的倍数的特征》教学中,笔者提出问题:“某市小学师生为支援灾区的贫困学校,捐款5634元。如果将这些钱平分给两所学校,不计算你能知道每所学校得到的钱数是整元吗?2的倍数有何特征?如果将这些钱平分给五所学校,不计算你知道每所学校得到的钱是整元吗?5的倍数有何特征?判断一个数是2的倍数或5的倍数,应看哪一位?如果将这些钱平分给三所学校,不计算你能知道分的钱是不是整数?猜想一下,什么样的数是3的倍数?”教者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新知欲望。

问题须承载数学知识,或凸显数学思想,或让学生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或为后续的学习做铺垫;教师提出的问题须蕴含于情境之中,能变抽象为具体、静态为动态。教师问题情境的创设要为学生熟知,要源于学生的生活现实,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知识与生活经验;教师要找到新知识的“生长点”,让学生从现有水平出发,向“未来发展”迁移。

2.合理选择内容,激活学生思维。部分教师为探究而探究,时时探究、处处探究,课堂看似热闹,实则收效甚微。教师只有在研读教材、分析学情的基础上精选内容,才能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科学探究、创新思维的能力。(1)直观性强的内容。小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能在看一看、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议一议等活动体验中,在观察、思考中形成丰富的感性认识,并从表象逐渐走向抽象。如在《面积的认识》教学中,由于学生对面积的概念了解不多,教师要引导学生摸摸桌子、椅子的表面,比一比,看哪一个面的面积大,再比较两个较为接近的平面图形面积,有学生用重叠的方法进行比较,也有学生用小纸片去量,学生在观察、比较、分析中完善面积的含义,建立对面积的初步认识。(2)规律性明显的知识。小学数学教材的知识点是螺旋上升的,数学知识点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100以内数的加减与多位数的加减、整数乘法与小数乘法,教师要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引领学生在类比中寻找共性,大胆猜想,探究规律,达到举一反三、由此及彼的教学效果。

3.引领动手操作,开展探究活动。在数学教学中,学生只注重对文字、图表、表格等信息材料的感知,而忽视了学习过程体验,无法感受知识的来龙去脉。教师要提供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让他们不囿于教材的答案,在实验、观察、判断中掌握知识、提高思维能力。如《圆的周长》教学中,在学习圆的周长公式时,教师并不急于将结论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观察三种不同规格的车轮,讨论圆的周长与谁有关系,猜测圆的周长大约是直径的几倍,四人一组,学生在硬纸板上畫出4个大小不同的圆,并剪下来,想办法量出它们的周长,计算出每个圆的周长除以直径的商,填写表格,从而推导出圆的周长公式。

4.小组合作交流,反思探究过程。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探讨问题,展示思维过程,能揭示内在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学生在合作中也能相互帮助、彼此分享,实现优势互补,提高表达能力。学生要总结经验,反思探究过程,归纳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选择联系生活、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引导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在发现、猜想、分析、验证、归纳中自主建构知识,形成认知能力。

参考文献:

李丽,傅骞. 对研究性学习实施中存在的问题的理性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06,(7).

猜你喜欢
探究性学习实践小学数学
高中生物教学中探究性学习常态化的策略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探究策略的培养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