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有效性的路径初探

2016-10-21 01:35杨彪
东方教育 2016年5期
关键词:习惯养成品德与社会学生主体

杨彪

【摘要】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德育课程。达成该课程核心价值的实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要坚持课程标准,全面把握教学目标;发挥教师主导,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打牢实践基础,引导学生回归生活;利用活动载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用好课件介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等等。

【关键词】学生主体 问题意识 习惯养成

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不断创造新的教育形式和方法,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针对性、生动性和有效性,是每一位《品德与社会》学科老师的追求。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有效性的体会:

一、 以标准为指导,全面把握教学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目标是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有机结合的统一体,体现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因此,制定教学目标时,要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开展《尝尝苦滋味》一课的教学,既要帮助学生了解认识有关生活的基本知识,又要发展学生的收集信息、合作交流、语言表达、思考辨析等多种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珍爱生活、保护环境的良好品德和行为,有效实现知识,能力、育人三个层面教学目标。

二、以教师为主导,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精心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景,营造探究活动。如在《江山多娇》、《祖国的宝岛台湾》的教学中,每个教学活动的开展,每一个环节的过度,每个课件的使用,与全体学生交流,对每一位学生的评价等,或课前预设或课堂生成,都有明确的目的导向,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效实现了各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三、以实践为基础,回归指导学生生活《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因此,在教学设计时,应把教材内容和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充实学习内容,增进现实性和亲近感。如《诚信是金》、《社会呼唤诚信》几课所选取的内容都来源于学生生活实践,并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体验。思考感悟使学生学到了知识,明白了道理,提高了学生适应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四、以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为此,教学中教师要灵活设计、开展多样教学活动,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如《马路不是游戏场》的教学,首先,通过看一看交通事故情景、读一读交通事故数据资料、听一听篮球女孩的故事,让学生体会到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学习交通知识的必要性;然后,通过两次擂台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交通知识、运用交通知识;最后,通过诵读儿歌强化巩固交通知识。这些活动生动活泼,学生学习情趣高涨,感悟认识深刻,有效指导生活。

五、以课件为介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多媒体课件,形象生动,可将教学内容化枯燥为有趣,化抽象为具体,有效地渲染教学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如在《交通问题带来的思考》教学中,用课件真实呈现汽车尾气造成的空气污染状况及用动画课件呈现汽车尾气中各种有毒有害物质得意忘形的嘴脸和声音,让学生直观地体验了汽车尾气污染的严重性,激发学生开动脑筋,思考解决汽车尾气污染的方法,增强社会责任感。还运用课件真实呈现车毁人亡,惨不忍睹的交通事故现场情景,同时让学生思考交流交通事故给个人、家庭、社会带来的危害,使学生深刻认识到遵守交通规则、珍爱生命的重要性。

六、以提问为抓手,活跃课堂教学氛围

(一)课堂提问要富于生活化

生活是知识的源泉。比如,一位老师在执教《秋天的消息》一课时,她是这样提问的:同学们,一年有几个季节?(四个季节)那现在是什么季节呢?(秋季)那你觉得你自己与周围的人们的衣着有什么变化?家里的衣橱里呢?我们的校园里的花草树木有什么变化?孩子们的小话匣一下子打开了。这是课堂提问生活性化所造就的魅力所在呀!

(二)课堂提问要有趣味性

教师要营造课堂气氛,诱导学生内在的学习需要,激发其学习兴趣,把课堂变为充满生命活力的学习乐园,如精心设计新授课指导语,巧设问题、制造学习障碍、强化操作环节、创设情境、灵活运用教学媒体、发掘和运用人体无声语言等。

(三)课堂提问要有启发性

通过启发性提问,启发学生的联想,活跃学生的思维。比如在《青藏高原》一课中,教师问道,我们一般在学习这类课题时从哪几方面着手呢?这时,孩子们就积极开动脑筋并找出过去所学习一些地区时所采取的方法。接着,教师又问:那我们这一节课从哪里开始研究呢?采取什么样的研究方法呢?这样,学生的积极性不但提高并掌握了学习此类内容的方法,而且为将来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课堂提问要有合理性

提问的角度不同,激发学生思考的效果截然不同。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应从不同角度力求新颖,不是老生常谈,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使学生听后备感兴趣,人人跃跃欲答。

七、以创新为突破,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一)注重情感教学,提高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度,增强感召力。教师要宽容学生的错误,才能塑造学生的优良品格。教师对所教的思想品德课还要有满腔的热情。

(二)转变教学角色,让学生有自由驾驭教材的权力。教師要自觉调整自身与学生间“配角”与“主角”的关系。通过巧“导”,把学生从被动接受的配角地位解放出来,把驾驭教材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品质所需要的一个基本条件就是问题意识。首先,要允许批评、允许怀疑、允许争论。要给学生提问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自我思维和自我表现,可以让学生去开拓思路,去观察分析,去探寻新的方法,让学生去概括、去检验、去突破。

八、以养成为目的,培养学生行为习惯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任何习惯的形成,都是在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的。一旦学生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如认真的学习态度,以学习为乐趣;自觉地看书、写字,积极动耳、动眼、动手、动口的习惯;自学的习惯,课前预习、课后及时复习,这是最佳的教育习惯。总之,根据课程标准及新课程理念,笔者认为《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必须以生活为基础,以活动为载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和手段,优化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取知识,在活动中培养能力,在活动中陶冶情操,在活动中加深情感体验,在理解感悟中获得经验,逐步成为有爱心、有责任、有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进而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为其今后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2]《小学品德课程资源整合有效性研究》

[3]《小学教师教学技能训练——提问技能板书技能》

猜你喜欢
习惯养成品德与社会学生主体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几点做法
高中物理的“举一反三”学习法
浅谈学生主体在高职《经济数学》中教学改革
精心设计,开辟品德与社会课新天地
小学品社课堂结合时事教学初探
论小学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
高校中长跑运动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立足高考下优化高三英语阅读理解教学有效讲评浅析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让“量化”更加的“亮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