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格交替语言类型使役性溯源*

2016-10-25 11:32李宗阳
外语学刊 2016年2期
关键词:论元宾格及物动词

李宗阳

(哈尔滨理工大学,哈尔滨 150080)

作格交替语言类型使役性溯源*

李宗阳

(哈尔滨理工大学,哈尔滨 150080)

作格交替是作格动词最为重要的语言类型特征。本文通过对使役句的类型研究,将作格动词及物性特征的来源解释为使役动词致使特征的转化。在此基础上,从论元结构、客体变化、核心语义、题元角色和语义终点性5个维度分析作格交替过程中语言类型的特点变化,从而探究英汉作格交替的语言类型意义。

使役动词;作格交替;语言类型学

1 作格动词的来源

根据生成语法,可以按照动词的论元结构将动词分为:一项谓词、二项谓词和三项谓词。传统语法将一项谓词看成一类同质结构而统称为不及物动词,即不须带宾语的动词;二项谓词是传统语法中的及物动词;三项谓词是双宾语动词。随着现代句法语义研究的深入,研究人员发现传统意义上不可再分的不及物动词实际上可以再分为非作格动词和非宾格动词两类。Perlmutter(1978:157)通过对“关系语法”(Relational Grammar)理论的研究提出非宾格假设(Unaccusative Hypothesis):可以将不及物动词继续分类,按照同表层主语的语义关系,不及物动词可以进一步划分为非作格动词(unergative verb)和非宾格动词(unaccusative verb)。此后,语法学家对这两类动词进行大量研究,Williams(1981)从论元角度研究两种动词指出它们的差异主要存在于论元上。Chomsky(1981)在其提出的“管约论”中也探讨这两种动词:非作格动词的句子是深层无宾语结构,非宾格动词的句子是深层无主语结构。Sportiche(1988:425)、Koopman和Sportiche(1991:85)提出“动词组内主语假说”(VP-internal Subject Hypothesis):动词的内外论元都是由动词词组(VP)的内部基础生成(base-generated);在深层结构VP中,两类动词主语出现的位置不同,前者出现在指示语(specifier)的位置,后者出现在补语(complement)的位置。

在对非宾格动词和非作格动词的研究中,尽管部分语法学家质疑形式化分析的普遍性,但是对这两类动词的本质差别达成一致共识。论元上,非作格动词的独立论元句法上类似于主格;而非宾格动词的独立论元句法上类似于宾格。论旨角色上,非作格动词的主语具有施事的性质;非宾格动词的主语为受事或客体。然而根据TG理论的研究结果,在Perlmutter 划分的非宾格动词中还可以继续划分出两类动词:作格动词和其它非宾格动词。传统意义上,非宾格动词和非作格动词都属于不及物动词,但是非宾格动词子集中的作格动词,却同时可以用作及物动词,如break的及物用法:Tom broke the vase和不及物用法:The vase broke. 语言学家将这类同时可用作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的特殊非宾格动词命名为作格动词 (ergative verb)。另一类非宾格动词不能同时用作及物动词,如occur:*He occurred the accident. 这类不能同时用作及物动词的非宾格动词才是真正严格意义上的非宾格动词。因此,作格动词的来源可以解释为下图1:

图1作格动词来源图

2 语言类型学中作格交替及物性分析

作格(ergative)也可以称为施格、唯动格、唯被动格等。最早标注不及物动词主语和及物动词宾语为通格,标注及物动词主语为作格。在语言类型中,作格指一种具体的语言类型,它的格特征是:作格标注及物动词的主语;通格标注及物动词的宾语和不及物动词的主语,二者具有相同的格标。从而可以看出,作格的概念是从语义角度出发的。在语言学家研究的过程中,作格的研究焦点却在动词上,尤其是动词所涉及的对象和两者的关系上。

从类型学看,英汉作格动词具有的最明显特征是作格交替。作为不及物动词的一种,作格动词本应只存在于不及物性结构中,但是,英汉作格动词都可以出现在及物性结构中,而且作格动词的及物性结构和不及物性结构还可以转换,也就是说作格动词可以出现在NP1+V+NP2和NP2+V两种同义句式中。及物性结构中的NP1是主论元,NP2是宾论元,表现为二价配置;不及物的作格结构表现为一价配置。作格动词的两种句式的转换如下:

及物性结构:NP1+V+NP2不及物性结构:NP2+V

① Ed filled the pot with water. The pot filled with water.

艾迪将罐子装满了水。 罐子装满了水。

② John smashed the egg. The egg smashed.

约翰打碎了鸡蛋。 鸡蛋碎了。

③ He opened the door. The door opened.

他打开了门。 门开了。

观察发现,作格动词用作及物动词,位于及物性结构中时,具有使役义,例如,“他开了门”=“他使门开了”,He rolled the rock down the hill.=He caused the rock to roll down the hill.

类型学中,使役句是一种自然语言的句子类型,使役句同主动句和被动句并列,构成自然语言句子类型。使役句表达的基本意思是“某人或某物致使某种行为或过程的实施”。词的使动用法(lexical causative)、带使役形态的谓词句子(morphological causative)和致使结构(periphrastic causative)是使役句常见的3种表达方式。我们探讨的作格动词在及物性结构中具有使役义的情况属于词的使动用法中的一种。因此,我们可以将作格动词及物性特征的来源理解为使役动词致使特征的转化。何元建(2004:29)指出作格结构跟致使结构之间具有对应关系,他将含作格动词的使役句认定为隐形的致使结构。及物性结构和不及物性结构的转换可以理解为有一个零使役动词在起作用,当使役动词是零形式时,作为使役动词的补语的作格动词必须移位,同零动词相结合,进而生成不及物的作格句;当使役动词是其他形式时,不须移位,此时生成的便是及物性的致使结构。

3 作格交替过程中语言类型特征的变化

不及物的作格动词与及物的使役动词有一种交替现象,因此作格动词既可以用到不及物的作格结构中,又可以用到及物的使役结构中,这种不及物的作格动词与及物的使役动词交替的语法现象被称为作格交替(alternative)。语言学家将能否参与作格交替看成判断作格动词是否成立的重要条件。曾立英(2007:424)在论及判定作格动词的标准时,提到能参与作格交替是确定作格动词的重要标准,因为作格交替证明作格动词具有使役性。在作格交替发生的过程中,都存在多种语法上的变化,下面我们从句法和语义框架中5个维度的变化分析作格交替这一特殊语法现象的类型特征。

3.1 主位论元保留与施动论元取消

从语法角度分析,作格交替的首要特征是及物结构中的宾语与不及物结构中的主语相对应。如及物结构Tom broke the vase中的宾语为the vase,在不及物结构中The vase broke中,主语正是the vase, 及物结构中的宾语与不及物结构中的主语相一致。此外,作格交替的过程中,动词论元的数量和结构发生变化。在NP1+V+NP2的及物性结构中,动词具有施动者和主位两个论元,在NP2+V的不及物性结构中,动词仅具有主位一个论元。如在break的及物性结构Tom broke the vase中,动词break包含施动者Tom和主位the vase两个论元;在break的不及物性结构The vase broke中,只有主位the vase一个论元。在作格交替过程中,虽然动词本身的形式没有发生变化,但动词具有的论元结构发生变化,保留主位论元,取消施动者论元。

3.2 客体经历状态变化

Jespersen曾指出如果一个及物动词使某事物发生变化,那么这个动词的及物性可以改变。反过来,如果动词经历作格交替,即具有及物性与不及物性两面,那么客体必然经历某种状态的变化。例如:

② John smashed the egg. The egg smashed.

④ Alex has cooled the soup. The soup has cooled.

观察例②和④发现,客体the egg, the soup在动词smash, cool的作用下均发生状态变化。

3.3 核心语义由“三义一体”到状态义主导

作格动词的3个核心语义是行为义、使役义和状态义,其中状态义常表达结果义,因此也被称为结果状态义(result-state)。作格动词表示的3种语义通常是已经发生且具有终结性特征,通过作格动词强调具有结果的状态变化。英汉作格动词同时存在3个核心语义,例如shatter和“打碎”在及物性致使结构中时,3个语义同时存在,分别是:x作用于y的行为义,x使y成为某种状态的使役义,y达到某种结果的状态义,语义抽象为:[[x ACT]CAUSE[BECOME[Y]]]。如果shatter和“打碎”作为不及物动词,用在不及物性的作格句中时,唯有y达到某种结果的结果状态义占主导地位,其他语义处于隐形状态,这时语义可以抽象为:[y BECOME[y]]。

作格动词在及物性的致使结构中,行为义、使役义和状态义3种核心语义同时存在,但在不及物的作格结构中,行为义、使役义处于隐形状态,结果状态义占主导地位,因此作格交替过程前后动词的核心语义发生变化。

3.4 域内论元的题元角色保留

3.41题元角色

题元角色主要是动词语义角色,指动词描述的事件或活动中的参与者角色。题元角色被引入生成语法后,Chomsky(1981:36,139)在GB理论中提出并阐述题元准则:“谓词的每个论元被分派一个且仅一个题元角色,每个题元角色被分派给一个且仅一个论元”。θ-准则要求论元和题元角色一一对应。一方面论元是题元角色的载体,另一方面题元角色具有论元-标引(Argument-Indexing)功能。在作格交替中,作格动词roll在及物性结构:He rolled the rock down the hill和不及物性结构: The rock rolled down the hill中,具有相同的选择限制,DP the rock具有相同的语义角色,都是动词roll的受事。

3.42 vP嵌套对论元转换题元保留

Baker(1988:21)提出统一论旨赋予假设,如果同一谓词的两个论元语义功能相同,那么句法结构也应出现在相同的底层位置。在前例中,论元the rock的语义功能都是roll的受事,两句中的the rock在句子底层的位置都应该是谓词roll的主语,即出现在动词roll之前。但是在He rolled the rock down the hill中,the rock已经位移到roll之后,DP the rock如何发生位置转移的呢?我们可以用最简方案中的vP壳结构和vP嵌套理论来解释此处的位置转移。在最简方案中,作格句The rock rolled down the hill应该表征为一个简单的动词词组VP,如下图2中的a所示;使役句He rolled the rock down the hill则应该表征成一个vP嵌套结构,如下图2中的b所示:

图2 vP嵌套图示

由此可以解释统一论旨赋予假设中指出的给定谓词,如语义功能相同,应占有相同底层位置的要求。尽管论元the rock在两句中的语义功能都是roll的受事,但是在及物性结构中,论元通过vP嵌套与不及物结构中的论元进行转换,使题元角色获得保留。

3.5 语义终点性保留与终结性时体标记特征延续

3.51 终结性时体标记延续

刘晓林(2008:31)指出英汉作格动词在及物性结构和不及物性结构中均具有明显的时体标记,两种结构都表示时间的终结(telicity)。英语作格交替的终结性,体现在句法标记为V+-ed或have+V+-ed的过去时或完成体上;汉语作格交替的终结性体现在“了”或“过”等词具有的完成体上,例如:

⑤ John sold the car. The car sold.

⑥ Mary has cracked the plate. The plate has cracked.

⑦ 艾迪曾将罐子装满了水。 罐子曾装满了水。

⑧ 这种制度削弱了他们的战斗力。 他们的战斗力削弱了。

在作格交替过程中,这种动词的终结性时体特征得到延续和保留,无论是及物性结构还是不及物性结构都传承这一特点。

3.52 主语施事性和非施事性的转换

无论在及物性结构还是不及物性结构中,动词事件始终发生在一个点上,外界施动者仅在这一点上促发事件的发生,并不控制后面的过程。施事性指动作是自主的,受主语意愿控制;非施事性指动作是非自主的,不能通过意愿控制。及物性结构和不及物性结构对施事的抑制程度不一样,施事性是使役及物动词主语的典型特征,例如:在She walked into the room和He runs five miles every day中,主语She和He是典型的施事主语。不及物性结构对施事的抑制程度更高,因此作格句中的动作近似于自发动作。例如,在The door opened中,尽管逻辑上需要有一个外部因素,比如某人致使door opened,使这一动作存在于复杂事件中。但是作格的不及物性结构往往获得“独立的识解”(absolute construal),成为一个自主(autonomous)事件,这一结构中,受事主语表面上看不出受外力影响,似乎具有自主性。

作格交替时,在及物性结构中,动词的主语具有施事性;转换到不及物性结构中时,主语具有非施事性特征。因此,能参与作格交替的作格动词必须同时具有施事性和非施事性语义特征。Cut类动词具有强烈的施事意愿,动作由施事者使用尖锐工具完成,如:She cut the watermelon in half,由于动词的施事性特征过强,限制其主语的选择范围,不能同时具有非施事性特征,没有满足作格动词施事性和非施事性兼具的语义特征,所以不能参与作格交替。

4 作格交替的类型学意义

Dixon(1994:71)根据S,A,O之间的关系,从语言类型学的角度考察主语系统的选择情况,把语言分为“主格-宾格”、“作格-通格”和“分裂的系统”3种类型。汉语属于“分裂的系统”这一类型。在这个前提下针对汉语的动词分类情况,可得出的结论是汉语的语言类型是“分裂的系统”中“变动的主语系统”;英语主要是宾格型语言,即基本上是单一的SVO型语言,或称为中心语前置(head-initial)型语言。Dixon对英语汉语的研究是在大的语言范畴下对语言类型的宏观研究。

我们从微观入手,选取英汉作格动词的作格交替特征这个语言范畴,在语言类型学框架中探究作格动词的特征及其使役性来源,研究英汉作格交替转换过程中句法和语义两方面的主要共性特征。作格动词属于不及物动词中的非宾格动词这一子集,它是一类特殊的非宾格动词;作格动词最大的特征是可以同使役的及物动词转换,这一特征被称为作格交替;作格动词的使役性源于使役动词的致使特征的转化;vP嵌套理论可解释作格交替过程中论元转化和题元保留的问题;施事性和非施事性的转换有助于分析某类动词无法参与作格交替的原因。基于语言类型研究中蕴含共性的研究特点,本文主要探讨英汉作格交替特征的共性,对于英汉作格交替的差异性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针对某个语言范畴的两种语言研究是样本最小的类型学研究。考虑语言范畴的选取和样本抽样的要求,尽管本文不能对人类语言总体产生清晰的结论,但是它让我们在英汉双语条件下深入观察作格交替这一语法范畴。这是类型学对作格交替跨语言研究的初步探究,为采用更大语言样本下的作格交替类型研究打下基础。

何元建. 使役句的类型学特征[J]. 语言科学, 2004(2).

金立鑫. 语言类型学——当代语言学中的一门显学[J]. 外国语, 2006(5).

刘晓林. 特殊句式作格化的强弱及其类型学意义[J]. 外国语, 2008(3).

倪 蓉. 现代汉语作格交替现象研究[M]. 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9.

杨素英. 从非宾格动词现象看语义与句法结构之间的关系[J]. 当代语言学, 1999.

曾立英. 作格研究评述[J]. 现代外语, 2007(11).

曾立英. 现代汉语作格现象研究[M].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9.

Baker, M.Incorporation[M].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8.

Chomsky, N.LecturesonGovernmentandBinding[M]. Dordrecht: Foris, 1981.

Chomsky, N.MinimalistProgram[M]. Cambridge: MIT Press, 1995.

Dixon, R.Ergativity[M]. Cambridge: CUP, 1994.

Jespersen, O.AModernEnglishGrammaronHistoricalPrinciples(PartIV)[M]. London: George Allen & Unwin L td., 1931.

Koopman, H., Sportiche, D. The Position of Subject[J].Lingua, 1991(85).

Perlmutter, D. Impersonal Passives and the Unaccusative Hypothesis[Z]. Proceedings of the 4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Berkley Linguistic Society, 1978.

Radford, A.Syntax:AMinimalistIntroduction[M]. Cambridge: MIT Press, 1997.

Sportiche, D. A Theory of Floating Quantifiers and Its Corollaries for Constituent Structure[J].LinguisticInquiry, 1988(3).

William, C.TypologyandUniversal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Williams, E. Argument Structure and Morphology[J].TheLinguisticReview, 1981(1).

【责任编辑孙 颖】

TypologicalOriginationofTransitiveFeaturesofErgativeAlternation

Li Zong-yang

(Harb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rbin 150080, China)

The ergative alternation is the most important typological character for ergative verbs.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typological origination of causative sentences, and traces its transitive features back to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causative features of causative verbs. On the basis of this, we further explore the changes of typological characters in the process of ergative alternation from five aspects: the argument structure, the object variation, the core meaning, thematic role and semantic termination. Finally, we try to develop the typological significance of English and Chinese ergative alternation.

causative verbs; ergative alternation; linguistic typology

H043

A

1000-0100(2016)02-0056-4

*本文系黑龙江省高等学校教改工程项目“黑龙江省MTI教学策略研究”(JG2013010299)和哈尔滨理工大学青年科学研究基金项目“英汉作格交替现象的语言类型学研究” (2011YF049)的阶段性成果。

10.16263/j.cnki.23-1071/h.2016.02.011

定稿日期:2015-12-10

猜你喜欢
论元宾格及物动词
英语非宾格动词被动泛化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满语宾格的用法
无加诸人
探究“动词+哭”的论元结构和句法特征
卡通缉毒犬纸模制作指南
基于依存树距离识别论元的语义角色标注系统
基于北京大学中文网库的语义角色分类
Swagger:气场压人
及物与不及物动词的用法与区别
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下)units 1~6复习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