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离不开教

2016-10-25 07:30李守奎
美文 2016年9期
关键词:读音甲骨文字形

李守奎

看了这个题目,千万别误解成教师的自恋,我绝无否定还有自学的途径。我这里说的“学离不开教”,一是前面讲过了“学”,要引出一个“教”字来,顺畅。二是从教学过程和语言文字诸多方面来说,学与教确实离不开。从教师的角度来说,当然就是教离不开学,这一点是绝对的。连孔子都不是生而知之者,我们岂能不学就教?

前文从字形上讲过“学”与“数”之间的关系,其实“学”与“教”“觉”有关系,与“效”“校”等字的音义也有关系。讲文字离不开字形,一点一画都能说出个究竟来,古趣盎然,但过分沉迷其中,也会流于琐碎无聊。宋、元时期的六书学就有这个毛病。读古书就得突破字形的束缚,因声求义,乾嘉学者这方面的成就实在惊人。汉字学想弄明白字形与所记录音义之间的联系,词源学想弄明白读音与意义之间的联系,二者各有自己的目标和方法,但常常彼此相通,互相为证。我个人以为研究文字不能没有语义学的眼界,研究词汇不能没有文字学的知识。

先说教学。《礼记》中有一篇《学记》,是我国最早的教育学论文,论教学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尽管有古代教学内容主要是“道”、今天主要内容是“技”的不同,但“教学”作为一个词语所承载的意义有其一贯性。实施教学这种行为,得具备如下条件:硬件有教者之教,有学者之学,还得有教学场所,软件得有教学目的,有教学方法等等。这些在语言文字之间居然都有联系。教是施教,学是受教。语言中表示施受关系的最初大都用一个字表达,例如授受最初就都写作“受”,语言学称作“授受同辞”。教里有学,学里有教,把教学当作同一个过程,教与学就是互相依存的整体。《学记》中引了古书说“学学半”论证“教学相长”的道理,这其中的两个“学”字有一个一定得读成“教”才通。有一个现在已经不用的“斅”,应当就是学与教的糅合,即是教,又是学。教与学的读音古代很近,现在有的方言中读音也很近,从语言上说二者同源,没有人怀疑。不过,“教”与“学”在甲骨文中就分开了:

我们讲甲骨文中的“学”字,是两手摆弄五、六,两只手兼表读音;这个“教”字是攴和两个五组合,是形声字,但也不是一般的形声字。攴在这里就是教鞭,贾谊《过秦论》中说鞭扑天下,攴就是扑,打人用的。棍棒下面出孝子,这是那个时代的教学观念,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体罚作为教学方式就表现在文字构形中。两个五叠加起来是爻,学过《周易》的人都知道有阳爻、阴爻,卦是用筹算出来的,是用数堆出来的。这个爻最初也与筹算和数字相关,也是学习的内容,同时也表示读音。与“学”字一样,后来也在下部加了一个子,就是施教的对象,就成了。《说文》说“上所施下所效也,从攴从孝”,把写成“孝”,可能真是“浅人所改”,许慎不会分不清与“孝”的,“孝”字上部是老,字形上和“爻”一点关系都没有。

把甲骨文中的“学”与“教”放在一起再看看,就能体会到古人造字时惨淡经营的妙想了:

前者是双手摆弄数字学习算数,五加六等于十一?双手兼表读音;后者是用教具鞭扑学习算数,二五一十?爻兼表读音。

学也罢,教也罢,目的是什么?觉!何谓觉?老师教,学生学,由不明白而明白是谓觉。《孟子·万章上》:“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这个“觉”字中有学字头,读音与学十分相近,偶然吗?当然不是!是音义之间自然的联系,字形是有意的选择。

怎么教与学?效!上行下效。《周易》说:“崇效天,卑法地。”高效法天,低效法地,那是圣人之效,师法自然,不是谁都能够觉悟效仿的。效父母、效师友是实在的,所以言教不如身教,施教者得以身作则,学习者得照着“模范”“榜样”去效仿。“效”与“教”读音是如此相近,意义如此密切,偶然吗?当然不是。

在哪里教学呢?校!《孟子·滕文公上》说,要“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不同时代,学校有不同的名称,校之称谓很古老。又是读音相近,语义密切相关,更不是偶然的。

把“教、学、觉、效、校”放在一个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其中语义的关联与区别;把它们放在音义关系中考察,得出的结论是同源;从字形上看,我们可以发现造字时代对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的认识以及彼此之间的联系。

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语言之间是有联系的,文字之间也是有联系的,我们说文解字,岂能孤立地一个一个单蹦!

猜你喜欢
读音甲骨文字形
字词篇
甲骨文文化展开展
“品”字形汉字知多少
绘画与分享
图说汉字
图说汉字
添一笔变个字
用“A”字形的性质求角
我是小字典
挑战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