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移动学习研究现状评述

2016-10-26 19:41汤跃明付晓丽卜彩丽
中国远程教育 2016年7期
关键词:内容分析可视化分析移动学习

汤跃明 付晓丽 卜彩丽

【摘 要】

近年来,随着网络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及移动设备如智能手机的普及,移动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已成为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本研究采用文献计量法和社会网络分析软件UCINET,以中国学术期刊库CNKI 为数据来源,对十年来公开发表的有关移动学习的论文,从文章数量、期刊分布、高产作者、高被引论文、研究主题、研究热点六个维度,定量分析了我国移动学习的研究现状和特征,并提出了几点建议,以资研究者借鉴。

【关键词】 移动学习;文献计量法;可视化分析;内容分析;建议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6)07—0036—08

一、引言

近几年,随着网络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移动设备(如智能手机、Pad等)的普及,移动学习受到研究者的极大关注。对于移动学习,目前研究者有三种不同的认知取向:第一种,认为移动学习是远程学习的一种新形式;第二种,将移动学习看成是数字化学习的扩展;第三种,基于移动学习的移动性、情境性等特点将移动学习看作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技术与学习方式(叶成林等,2004)。本研究认为,移动学习是指学习者在网络和终端设备(智能手机、Pad、电子阅读器等)的支持下,学习者根据自身需求能够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获得信息、资源或服务,它是远程学习的一种新形式,为学习者的终身学习提供了可能。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学习者学习需求的变化,成人教育、企业培训、农民工培训、学校教育等开始关注和研究移动学习,学校和移动设备生产商纷纷开始探索移动学习的实践形式(王佑镁等,2013),移动学习已渐渐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如何理解移动学习?移动学习包含哪些关键要素、现状如何?它的研究热点和趋势是什么?为深入研究这些问题,本研究对近十年来发表在国内学术期刊上的论文进行了定量统计和定性分析,对移动学习的研究现状进行有效梳理,并提出未来几年移动学习在国内发展的趋势和建议,希望能够为移动学习在我国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二、数据来源、研究方法与研究工具

(一)文献数据来源

我国各类期刊上刊登的关于移动学习的论文很多,近几年来移动学习大有被基于智能手机或基于微信的学习所代替的趋势,为了使研究的数据完整、准确并具有较高的可信度,本研究以国内最大的学术期刊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为数据来源,对“篇名为‘移动学习”或者“篇名中含‘智能手机并含‘学习”或者“篇名中含‘微信并含‘学习”,时间跨度从2006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5日的文献进行检索,共检索出1,669篇论文。为保证数据的准确可靠,通过人工方法删除重复发表的论文、通知、采访稿、相关度不大的论文等58篇,得到有效论文1,611篇。

(二)研究方法和工具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计量法对近十年移动学习相关论文从发文数量、发文期刊、作者及作者单位、高被引、研究主题、研究热点(关键词)六个维度进行分析和梳理。文献计量法是学科领域文献研究常用的一种分析方法,以文献计量学的相关理论为前提,借助文献体系及数量特征,采用统计学和数学等计量方法来描述、分析、评价和预测某学科领域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黄维等,2010)。

利用书目共现系统软件BICOMB2.0对1,611篇移动学习相关论文从上述六个维度抽取文献题录信息,使用UCINET软件对移动学习研究领域的30个高频关键词进行可视化分析,文中涉及的表用Word完成,图用Excel和UCINET完成。

三、研究过程和数据分析

(一)从论文数量上看移动学习研究

某领域期刊论文数量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该领域学术研究的理论水平和发展速度。通过检索发现,2006-2015年间国内共发表有关移动学习的期刊论文1,611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350篇,占论文总数的21.73%。其逐年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期刊论文数量由2006年10篇上升到2015年的433篇,基本上呈直线上升趋势。和期刊论文相比,核心期刊论文增长缓慢,并且在2011和2015年都稍有回落。以上数据表明,移动学习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但是高质量的论文较少。

图1 期刊、核心期刊发表年份分布

文献计量学的奠基人之一普赖斯提出:“科技文献增长有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学科刚刚诞生,论文数量少,增长不稳定,很难通过统计的方法求得相应的数学表达式;第二阶段:学科进入大发展时期,专业理论迅速发展,论文数量急剧增加,较严格地服从指数增长;第三阶段:学科理论日趋成熟,论文数量增长减缓,演变为线性增长,仅维持固定的文献增长量;第四阶段:随着理论的完备,学科文献日趋减少,曲线逐渐平行于横坐标,或出现不规则各类振荡”(转引自邱均平等,2009)。据查证,我国关于移动学习的研究是从2000年开始的,结合图1可以看出,2006-2008年间论文数量增长缓慢,属于第一阶段;2009年后论文数量基本呈指数增长趋势,说明我国关于移动学习的研究已迈入蓬勃发展期,属于第二阶段。

(二)从发表论文的期刊看移动学习研究

本研究中论文全部来自期刊,对相应的期刊来源做统计分析有助于进一步了解近十年国内“移动学习”的研究状况。1,611篇移动学习相关论文发表在512种期刊上,平均每种期刊发表论文3.15篇。表1为发文量前11位的期刊,这11种期刊载文数量达474篇(占论文总量的29.42%),他们是发表论文较高的“核心期刊”。《软件导刊(教育技术)》《现代教育技术》《中国教育信息化》是发文量最大的期刊,发文量在60篇以上,是论文发表的主战场。排在前11位的期刊还有《现代教育技术》《中国电化教育》《中国远程教育》《电化教育研究》,它们是CSSCI来源期刊,所载论文整体质量高,为国内移动学习研究者提供了较好的交流平台,在移动学习的发展过程中具有引领和推动作用。

(三)从论文研究者和机构看移动学习研究

1. 作者发文量及合作情况分析

经统计,近十年关于移动学习的1,611篇论文,共涉及作者2,401位,第一作者1,609位。十年内发表1篇论文的作者2,047位,发表2篇论文的作者249位,发表3篇论文的作者69位,发表4篇论文的作者22位,发表5篇或5篇以上的作者14位,分别占作者总数的85.3%、10.4%、2.9%、0.9%和0.6%。以上数据表明我国移动学习研究还没有形成核心群,业余研究作者人数远远大于持续研究作者人数。

表2显示,近十年发表论文数在5篇或5篇以上的作者共14人,排在第一位的是美国圣地亚哥大学的王敏娟,共发表10篇论文,其中第一作者2篇;首都师范大学的方海光,共发表论文8篇,其中第一作者7篇;北京师范大学的黄荣怀,共发表7篇,其中第一作者1篇。他们发表的论文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高,被引次数也相对较高,为移动学习的研究做出了较多贡献。

同时,为了清晰反映这些高产作者之间的关系,利用UCINET(社会网络分析软件)绘制了作者间合作关系网络图谱,如图2所示,其中线的粗细表示合作的紧密程度,从图中可看出,发文较多的作者如方海光、黄荣怀与李玉顺,王敏娟与王慧敏,王宇娇与林海云等,形成了有影响力的团队效应。

2.作者机构分析

对作者所在机构进行分析,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社会机构对移动学习研究的关注程度。近十年的 1,611篇相关论文中,发文量排名在前11位的机构如图3所示。

从图3可以看到,发文较多的11家机构包括:2所综合类大学和9所师范类大学。可见,我国移动学习研究者比较集中在高校;其次,在众多研究机构中北京师范大学以31篇的优势排在第一,说明北京师范大学的教师(黄荣怀、李玉顺、余胜泉等)和学生对移动学习给予了更多关注,统计结果真实客观地反映了国内各研究机构对移动学习的关注程度。

(四)从高被引论文看移动学习研究

对一段时间内某学科研究领域文献的被引频次进行统计和分析,可挖掘出该领域中具有较高学术参考价值、应用价值和影响力的文献,进而进一步揭示该学科领域的研究水平和层次(严贝妮等,2013)。将近十年1,611篇论文按被引频次从高到低进行排列,选定被引频次超过100次的9篇文章作为本研究领域的高被引文献,如表3所示。从表3中可以清晰地看到,9篇论文内容涉及移动学习的理论、活动设计、平台设计和发展趋势等,其中余胜泉、黄荣怀等撰写的有关移动学习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和应用价值,值得同行学习借鉴。

(五)论文主题分析

对某研究领域学科主题进行统计分析,有利于了解现有研究的优势和不足,明确下一步研究的方向。本研究中主题分类是重点也是难点,在设计主题分类时,参考黄荣怀等(2008)在《移动学习——理论·现状·趋势》一书中归纳的有关移动学习的概述、相关技术、应用模式、移动学习设计理论与方法、推动移动学习发展的技术和教育趋势等研究成果,将移动学习主题按内容划分为移动学习理论研究、移动学习相关技术研究、移动学习设计研究、移动学习应用模式研究、移动学习调查和反思研究、国外移动学习研究等六个一级标题和若干个二级标题,通过对论文的阅读和判定,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论文主题分布

[一级标题\&二级标题\&期刊文章

数量\&期刊

合计\&理论研究\&理论基础、定义、特点等\&57\&136\&发展现状、发展趋势\&79\&移动学习的相关技术研究\&移动终端技术\&30\&139\&无线通信技术\&17\&学习资源开发技术\&16\&基于WAP、C/S、 3G、J2ME等技术\&76\&移动学习设计研究\&场景设计\&27\&675\&活动设计\&210\&技术环境设计(平台)\&280\&支持服务设计(资源)\&158\&移动学习应用

模式\&学校教育\&386\&528\&非学校教育\&142\&调查和反思

研究\&研究调查\&76\&127\&研究反思\&51\&国外文献研究\&6\&6\&合计\&1611\&1611\&]

期刊论文一级研究主题整体分布情况如图4所示,其中移动学习设计研究这一主题所占比例最大,随后是移动学习应用模式研究,其他主题研究比较均分。针对每个主题分析如下:

1. 移动学习设计研究

移动学习设计研究是第一大研究主题,共675篇论文,占论文总数的41.9%。移动学习设计是移动学习的核心,只有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才可能在教学中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它的四个二级主题分别是移动学习场景设计、活动设计、技术环境设计(平台)、支持服务设计(资源),其分布情况如图5所示。

移动学习场景设计指移动学习环境的设计,该类研究占移动学习设计研究的4%。移动学习场景有可移动的特点,因此不能简单地等同于物理环境,它不仅包含实体的物理环境,还包括支持移动学习的技术、资源、平台、教学策略、学习设计、学习氛围等非实体环境,学者黄建军等(2013)提出移动学习应用环境整体构建框架模型,并对相关的主要技术做了深层次阐述;李亚男等(2013)从知识可视化的视角,对构建“轻课堂”移动学习环境进行了分析。

移动学习活动设计指对移动学习教与学的方法与策略的设计,该类研究占移动学习设计研究的31.11%,它是移动学习能否有效发生的关键要素。针对学习时间碎片化,学习资源片段式、无序性,学习终端存储容量小等特点,顾小清等(2008)从课程设计、媒体设计、通信设计三个方面提出了适合移动学习的微型学习设计策略。

移动学习支持环境设计指对移动学习系统和平台的设计,该类研究占移动学习设计研究的41.48%。因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终端设备的更新,移动学习系统和平台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目前主要有两种趋势:一是技术上的创新,如黄成云等(2010)构建了基于云计算的移动学习系统,极大地满足了学习者及时、准确地获取学习资源的需求;二是应用领域的创新,如庞超等(2014)在原有远程学习系统基础上提出了颇具邮政特色的、高效的移动学习系统。

移动支持服务设计,指对移动学习学习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资源、技术和情感等支持的设计,该类研究占移动学习设计研究的23.41%。本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基于平台的课程资源建设和开发,江苏师范大学的杨叶等(2014)对跨平台资源开发设计的要点和流程做了详细阐述。

2. 移动学习应用模式研究

移动学习应用模式研究共528篇论文,占论文总数的32.77%,包括2个二级标题,分别是学校应用和非学校应用。首先,学校应用主要集中在高校和职业院校,这一结果与移动学习研究者的单位相吻合,一方面说明高校和职业学校是移动学习研究的主阵地,它们为移动学习研究提供了必要的硬件条件和网络技术支持,另一方面说明移动学习者主要集中在大学。为了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研究者提出基于情境感知、游戏和增强现实的三种移动学习应用模式(王萍,2013)。其次,在非学校应用模式研究中,应用领域涵盖面广,涉及远程教育、企业教育和农民工教育研究等多个部门,充分说明移动学习具有普遍性、广泛性等特点,其中李伊白(2010)在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探讨了面向农民工的移动学习应用模式和策略。

3. 移动学习相关技术研究

移动学习相关技术研究共139篇论文,占论文总数的8.63%,包括4个二级标题,分别是移动终端技术、无线通信技术、资源开发技术、基于WAP或C/S等系统开发技术,分布情况如图6所示。

无线通信技术论文占技术研究论文总量的12.23%。就目前来看,无线通信技术类文章少,一方面是因为本研究是基于技术支持下的移动学习,纯粹研究通信技术类的论文没有纳入其中;另一方面是因为网络建设存在成本、技术等困境。移动学习已经成为远程学习的一种新形式,具有高度的移动性、情境性、交互性等特点,实现了学习者“随时、随地、随身”学习的愿望(郑洁琼等,2012)。

移动终端技术论文占技术研究论文总量的21.58%。由于各类终端应用软件不断创新,学习者对人机交互技术要求越来越高,基于终端的增强现实将会成为研究热点,学者吴丽丽等(2012)阐述了增强现实技术在智能手机终端应用的关键技术及应用前景。

学习资源开发技术研究,占技术研究论文总量的11.51%。学习资源呈现多元化趋势,既有短信、网页形式的资源,又有流媒体、Flash 以及自定义格式等多种形式的资源,为了保证这些资源在不同的平台被查找和获取,以实现资源的共享,研究者杨文正等(2007)详尽阐述了移动学习资源的开发工具“ Flash Lite”,以及使用“Flash Lite”的优势、流程和关键性技术(王珍珍等,2009)。

基于WAP、C/S、 3G、J2ME等移动学习系统开发技术的研究,占技术研究论文总量的54.68%。移动学习系统是学习者和终端进行交流的平台,平台交互的简捷性、情境性已成为衡量平台优劣的标准,学习者对学习平台的要求促使学习系统开发技术不断创新。在3G网络技术支持下,一种基于WAP的移动学习系统被提出,该系统能有效解决网络拥塞问题,真正实现以学习者为中心,为构建“胖服务器”“瘦终端”学习系统提供了可能(许诣博等,2009)。

4. 移动学习理论研究

移动学习理论研究共136篇论文,占论文总数的8.44%。从整体上看研究者比较关注移动学习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值得关注的是黄荣怀等(2008)对移动学习的理论、现状和趋势所做的详尽介绍;方海光等(2011)提出的移动学习系统环境路线图包含的三层次(移动学习系统装备环境、移动学习系统支持环境、移动学习系统服务环境)和六个要素(网络、终端、平台、资源、内容和活动);余胜泉(2007)对三代移动学习从知识传递到认知建构,再到情景认知发展进行的系统梳理,这些研究为移动学习的研究者们奠定了扎实理论基础,具有较高的学术参考价值。

5. 移动学习调查研究和反思研究

移动学习调查研究和反思研究共127篇论文,占论文总数的7.88%。移动学习的调查主要集中在对移动学习的现状、需求、态度等几个方面,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是陈义勤(2013)以网上人大成人学习者为例,采用问卷调查,对成人远程学习者移动学习现状及需求进行的调研。反思主要集中在对移动学习的理性思考和实践困惑上,刘斌(2010)提出应全面、辩证、理性地看待移动学习,结合具体情况开展移动学习研究,要使移动学习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应有的价值,避免“不当”的实践。

6. 国外论文研究

对国外移动学习研究的论文共6篇,占论文总数的0.37%。移动学习起源于北欧和北美,2000年移动学习的概念才首次引到中国。了解世界其他国家移动学习的研究现状,对我国移动学习研究有重要意义。卢丹等(2015)介绍了丹麦移动学习推进经验,为我国移动学习的推广提供了启示;耿晓爽(2008)将我国与澳大利亚移动学习现状进行了比较,以期借鉴国外经验发展自我。

(六)研究热点分析

研究某一领域的高频关键词,有助于确定该领域的发展趋势、热点、前沿等。本研究通过书目共现分析软件BICOMB统计并提取论文关键词,得到移动学习的6,119个关键词。在统计过程中,合并了意义相同的关键词,如把“学习平台”和“学习系统”合并为“学习平台”,把“移动学习策略”和“学习策略”合并为“学习策略”等;摘除一些含义模糊的关键词,如关键词“设计”。筛选出词频大于14的30个(累计频次达到40.73%)关键词为高频关键词,并利用社会网络分析软件UCINE对这30个高频关键词进行数据可视化处理,形成高频关键词社会网络关系图谱,如图7所示。

图7 移动学习研究热点可视化图谱

从图7可以看出,30个高频词构成了以“移动学习”为核心的关键词关系图谱。从节点大小看,移动学习最大,随后是智能手机、学习平台、学习模式、移动学习资源和3G技术,分别代表了与移动学习相关的终端、平台、学习策略、资源和网络。而终身学习、英语学习、大学生、成人教育等也成为移动学习研究的热点,可见随着云计算、3G技术的发展,移动学习为远程教育提供了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学者们会更关注移动学习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

四、结论与反思

以上六个维度的分析,较直观地反映出近十年来移动学习研究现状:从论文数量上看,发文量呈指数级上升趋势,在未来几年,关于移动学习的论文数量会持续增长;从发文期刊来看,1,611篇论文发表在512种期刊上,这些期刊主要是教育技术类期刊,CSSCI源期刊较少;从发文作者看,高产作者之间存在合作关系,但相对所有研究者来看,研究者还比较分散;从高被引论文来看,在移动学习的理论、平台(系统)设计和教学策略等方面都形成了一批具有较高参考价值的核心论文;从研究主题来看,学者们对移动学习的教与学设计关注力度最大,但目前正处于以“技术”驱动“教学”的发展阶段,未来将会向“教学”驱动“技术”过渡;从研究热点来分析,研究者比较关注移动学习系统(平台)的开发,对资源的建设和开发主要集中在外语上,对其他类型的资源关注度低。

鉴于此,特提出以下建议,供学者参考:

1. 教育技术类核心期刊应增加对移动学习的关注力度

本研究中,1,611篇论文发表在512种期刊上,其中核心期刊和CSSCI期刊共67种,其载文比为5.22%。这些数据说明我国教育技术类核心期刊(包括CSSCI期刊)相对较少,并且其对移动学习的关注力度还远远不够,载文量偏低。建议教育和教育技术类核心期刊通过增设有关移动学习的研究专题或专栏等形式,促进相关研究,加大对移动学习研究的关注力度,切实有效地推动我国教育教学改革,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全面发展。

2. 加强“校校”“校企”合作,形成核心研究团队

尽管作者来源单位分布较广泛,但总体而言主要是来自于高校或职业院校的教师,并且业余作者较多,持续研究者较少,除少数学校有合作外,跨学校或机构交流合作研究较少。针对这些特点提出以下建议:第一,加强“校校”合作。高校理论研究者要和普通院校的一线教师长期合作交流,形成研究团队。高校理论研究者要从移动学习的教学理念、支持环境和教学设计等各个方面指导一线教师开展教学实践,使一线教师能在传统教学中有效利用移动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第二,加强“校企”合作。移动学习是一种基于情景的个性化和社会化的学习形式,它为每个人提供了学习的机会,未来几年研究者要根据企业和教育等部门的需求,拓展移动学习资源的开发、注重其应用模式研究,为每个想学习的人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

3. 进一步深化理论研究,提高研究质量

我国移动学习起步于2000年,与国际移动学习研究相比晚了6年,以黄荣怀、方海光和余胜泉等为代表的研究团队,虽然从移动学习的理论基础、系统装备环境、系统支持环境、系统服务环境、教学模式建构等方面,对移动学习理论进行了深层次剖析,但仍然存在以下问题:第一,移动学习应用模式使学习者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获取知识,应用模式可谓是“百花齐放”,但行之有效的模式却甚少,这说明其缺乏坚实的理论根基;第二,理论研究者在研究上存在低水平重复的现象;第三,与国外相比,移动学习基础理论研究还相当薄弱。因此,在未来几年里,研究者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深化理论研究,对移动学习应用模式进行实证研究,形成完整、可靠的理论评价体系,促进学习者移动学习的有效发生。

4. 注重对“核心”要素的研究

通过对研究主题的分析可知,在移动学习设计研究中,国内移动学习研究重点集中在移动学习支持环境设计和学习活动设计,对移动学习环境研究较少,近十年1,611篇论文中仅有27篇,占论文总数的1.7%。建议学者们加大基于上下文感知和增强现实等技术的移动学习环境的设计和开发,为学习者提供一个操作简单、学习轻松的氛围。另外,应加大对资源开发技术的研究,使资源符合一定的开发标准,具有可移植性和共享性等特征。

5. 强化移动终端、资源与应用的融合研究

从高频词的可视化图中可以看到:第一,智能手机得到了研究者的密切关注,这符合手机普及的现状,但手机存在屏幕小、电池寿命短、存储空间少等缺点,故建议关注不同类型不同操作系统的移动终端设备如PAD、电子阅读器等。第二,资源开发集中在英语课程,英语中的词汇、短语等具备移动学习中内容的简短、易获得等特点,但其他课程资源也同样需要开发。第三,国外移动学习的应用已涉及各个领域,如企业、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等,而我国主要集中在高校或职业院校的英语学习上,缺少创新和典型。因此,未来一段时间,研究者们应关注移动终端、资源和应用的深度融合,开发多学科学习资源以适合不同终端不同操作系统的创新型应用。

[参考文献]

陈义勤. 2013. 成人学习者移动学习现状调查与研究[J]. 中国远程教育(10):47-52,96.

方海光,王红云,黄荣怀. 2011. 移动学习的系统环境路线图——国内外移动学习研究与应用案例研究专栏综述篇[J]. 现代教育技术(1):14-20.

耿晓爽. 2008. 中国——澳大利亚的移动学习应用情况比较及启示[J]. 成人教育(11):93-94.

顾小清,顾凤佳. 2008. 微型学习策略:设计移动学习[J]. 中国电化教育(3):17-21.

黄成云,左明章,荣先海. 2010. 基于云计算的移动学习系统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8):102-105.

黄建军,张璐. 2013. 移动学习应用环境构建研究[J]. 电化教育研究(7):59-63.

黄荣怀,Jyri Salomaa. 2008. 移动学习——理论·现状·趋势[M]. 第1版,北京:科学出版社.

黄维,陈勇. 2010. 中国教育经济学发展轨迹的知识图谱研究——基于《教育与经济》所载论文的关键词共词分析[J]. 教育与经济(3):68-72.

李亚男,王楠. 2013. 基于知识可视化的移动学习环境设计研究[J]. 中国电化教育(11):21-24.

李伊白. 2010. 面向新生代农民工的移动学习:现状、需求与发展策略[J]. 中国远程教育(9):37-42,79.

刘斌. 2010. 对移动学习若干问题的再审视[J]. 远程教育杂志(5):92-96.

卢丹. 2015. 解月光. 丹麦移动学习推进的经验与启示[J]. 中国远程教育(5):30-33,60.

邱均平,杨思洛,刘敏. 2009.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情报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一)——情报学研究论文的年度分布与期刊分布分析[J]. 图书情报研究(2):1-7.

王萍. 2013. 基于增强现实技术的移动学习研究初探[J]. 现代教育技术,(5):5-9.

王佑镁,王娟,杨晓兰,等. 2013. 近二十年我国移动学习研究现状与未来趋势——基于中西方对比的研究综述[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1):49-55.

王珍珍,杨雪,傅健. 2009. 基于Flash Lite的移动学习资源开发研究[J]. 现代教育技术,(4):102-104,89.

吴丽丽,李子运,张田. 2012. 增强现实技术在移动学习中的应用初探[J]. 现代教育技术(7):98-100.

许诣博,钟绍春. 2009. 基于WAP的移动学习系统[J]. 吉林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3):278-282.

严贝妮,胡雪环. 2013. 基于文献计量的国内情报分析研究综述(1978- 2012) [J]. 现代情报(10):167.

杨文正,邹霞. 2007. Flash Lite:移动学习资源开发的新型技术[J]. 现代教育技术(11):64-66.

杨叶,陈琳,董启标. 2014. 基于PhoneGap的跨平台移动学习资源设计与开发探究[J]. 现代教育技术(2):100-107.

叶成林,徐福荫,许骏. 2004. 移动学习研究综述[J]. 电化教育研究(3):12-19

余胜泉. 2007. 从知识传递到认知建构、再到情境认知——三代移动学习的发展与展望[J]. 中国电化教育(6):7-18.

郑洁琼,陈泽宇,王敏娟等. 2012. 3G网络下移动学习的探索与实践[J]. 开放教育研究(1):159-162.

收稿日期:2016-01-06

定稿日期:2016-03-04

作者简介:汤跃明,教授,硕士生导师;付晓丽,硕士研究生;卜彩丽,博士研究生,讲师。河南师范大学教育与教师发展学院(453002)。

责任编辑 刘 莉

猜你喜欢
内容分析可视化分析移动学习
我国职业教育师资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
声波吹灰技术在SCR中的应用研究
可视化分析技术在网络舆情研究中的应用
国内外政府信息公开研究的脉络、流派与趋势
2016年《中国日报》“两会”数据新闻报道研究
从《远程教育》35年载文看远程教育研究趋势
智能手机在大学生移动学习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云计算的移动学习平台的设计
基于移动学习的自动问答系统设计
移动学习方式下实验教学资源建设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