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阅读教学

2016-10-31 13:14范毓红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6年22期
关键词:学生主体激发兴趣阅读教学

范毓红

【摘 要】 阅读教学是一种特殊的阅读活动,是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是语文知识和其他知识全面综合运用的过程,是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及思想认识水平的综合反映。搞好阅读教学,对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受到美的熏陶和思想品德教育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对新课标下的阅读教学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 阅读教学;激发兴趣;学生主体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2-0-01

阅读伴随着人的终身,在阅读中能美化人的心灵,提高人的素养,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重要途径,因此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有这样的阐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就要求阅读教学要改变原有的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以及“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阅读教学,建立起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以及自己对以往阅读教学不断反思的情况下,我尝试着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阅读教学改革:

一、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激发学生对于语文阅读的兴趣

教师应该不断优化自己的教学方式,不断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性,从而逐渐培养对语文阅读的兴趣。例如教师可以采用对一篇文章进行多人阅读的形式,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等。对于语文阅读的教学最好的方式就是教师为学生创造一种情境,让学生能够置自己于此情境中,对文章中所描述的场景或者是情感能够得到切身的体会,这样的情境进入,使学生能够与作者产生共鸣,自然就不难理解其中的深意了。这种形象生动而且富有知识性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进入一种比较积极的学习状态中。

二、学会质疑,大胆提问

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之门的钥匙毫无疑问地是问号”。问题是思维的向导,当一个人有了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会激起求知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引导学生学会质疑问难,鼓励他们大胆提问。同时注意引导他们由提一些不着边际、鸡毛蒜皮的问题过渡到围绕文章主要内容提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有了问题,学生自然会急于寻求问题的答案,这就充分调动了学生探求真知,继续学习的积极性。对于问题,不急于分析、解答,也不马上进入讨论中,而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再进行阅读,“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当然,由于学生的个性特征、情感体验、家庭社会背景的不同,对同一事物自然会有不同的感受,因此我们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让学生能够尽情地发表自己的想法,可让学生在文中深有感触的地方作旁注,写上自己读后的感受、想法,或是发表议论。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同时得以锻炼。

著名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杰斯曾说过:“凡是教师能够讲述的、能够传授的知识,多半是死的、凝固的、无用的知识;只有学生自我发现、探索的知识,才是活的、有用的知识。”在阅读教学中不能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变模式化阅读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变硬塞知识为自我发现探索知识。

三、以学生为主体,指导学生读书

我们平常读书一般是喜欢就去读,读了才有所感悟和思考,有所启发和教育,从而获得丰富的精神食粮。语文课堂上老师也应该遵循这一规律,在开课之初,可以给学生介绍关于作品的作者或者写作背景等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的资料,但切忌在学生阅读之前就提出问题让学生跟着自己的思路走,这样会束缚学生的心灵感悟。阅读的本质就是“读”,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阅读教学自然以学生自己阅读为主,教师只是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书读百遍,其义自现。”通过读,学生能自己发现问题,并借助工具书和自己已有的知识、能力解决问题。因为阅读是循序渐进的,只要坚持阅读,善于思考,就会达到读有所感,读有所思,读有所悟。能逐步掌握阅读方法和阅读技巧,从而提高阅读分析、理解的能力。而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解决问题是种主动接受,学生感受到了作品的特色,体会到作家的情感,既有兴趣又往往印象深刻,记忆牢固。这样的阅读教学过程就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四、注重阅读与写作相结合

阅读教学的目的是丰富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造就完美的人格;而写作教学就是运用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造就完美的人格。语文教师的一大任务就是指导学生在课内外阅读中进行积累并使运用积累经常化、日常化,使学生掌握有效的积累和运用的方法,养成良好的积累和运用的习惯,让学生从有意识地到自如地驱遣积累表现自己的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让学生的积累真正成为他们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他们精神家园的有机组成部分。比如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仿写、改写、补白等。重视阅读与写作的结合,符合语文教学的内在规律。它既培养了学生感受、理解、积累、运用的能力,又为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铺设了多彩的立交桥,也树立了阅读、写作向课外延伸、向生活开放的教学观。

五、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是至关重要的。在阅读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积累语文知识的习惯,没有语文知识的积累,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也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本之木。指导学生不断积累语言词汇,培养学生勤摘抄、勤做读书笔记的习惯。摘抄是阅读积累的一种有效方法,长此以往,可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阅读效果。做读书笔记有一点难度,教师可帮助学生先从简单的做起,如写批注,写心得,作评价,等等。一定要让学生明确做读书笔记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更好地阅读理解文章。要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的习惯。使用工具书是阅读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使用工具书是阅读中解决问题的良好方法。教师要教给学生使用工具书查阅资料的方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六、在阅读教学中,应注重指导学生的运用与创新

在阅读教学中,应倡导“自主阅读——合作研讨——个性创新”式学习。这一方式的理念和做法是:学生阅读是学习的起点和基础,是个人独立研读、理解、把握文章的过程。要让学生反复阅读原文,要边读边想,要圈点勾画,并在阅读笔记上写出感受、欣赏、评价之类的内容。研讨要在自读的基础上进行,通过相互交流,质疑启发,深化理解。在研讨过程中,教师不但要起好组织、指导的作用,而且还要适时、适度地参与研讨,不能把学生的思路往既定的框子和结论上“靠”,而要鼓励思维的多向性和结论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多元的思维品质和思维习惯。“创新”是在自读研讨的基础上,各人把文章内容或形式的某方面和自己的某些生活经验、文化内存、思想情感等联系起来思考,通过比较延伸、联想和推测,提炼出某种和“教参”不尽相同的内容,并用简要的文字表达出来的过程。这个环节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还要运用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等。这一环节作为高层次的目标要求,教学中可视教材和学生实际灵活运用。

应注意的是:在研讨、创新的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引领作用,对学生的阅读习惯、思维方式、阅读体验等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必要时进行科学合理的纠正和引导,决不能无原则地对学生的思路、认识或见解等一概予以肯定或否定。

总之,阅读教学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课型,它在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高效的阅读教学优化,一定会对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产生极大的影响,若恒久坚持,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很大提高。

参考文献:

李国栋:《阅读教学的理论困境》,《语文教学通讯》2010年第5期。

猜你喜欢
学生主体激发兴趣阅读教学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浅谈学生主体在高职《经济数学》中教学改革
培育情感之花 铺就成功之路
浅谈高中英语教学中怎样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提供语言交往平台,促进幼儿语言发展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