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个人数字图书馆发展简介

2016-11-04 23:08王艳翠孙小梅崔建伟
科技视界 2016年23期
关键词:发展历程

王艳翠+孙小梅+崔建伟

【摘 要】介绍了国外个人数字图书馆相关概念,总结了国外个人数字图书馆发展的三个阶段,文章最后对国外个人数字图书馆主要原型和应用系统进行了简单介绍。

【关键词】个人数字图书馆;发展历程;主要原型

1 个人数字图书馆概念

国外个人数字图书馆的英文译名并不统一,从相关文献调研来看,主要有“Personal Digital Library”、“Private Digital Library”、“Personalized Digital Library”、“Personal Digital Collections”、“Personal Digital Repository”、“Personal Digital Memory”等10余种,其中前四种是较为通用的译名,“Personal Digital Library”为国际最为通用的译法,日本、奥地利等国文献多译为“Private Digital Library”,俄罗斯、韩国等国的文献多使用“Personalized Digital Library”,美国部分文献中的“Personal Digital Collections”也是指个人数字图书馆。

国外对于数字图书馆纯理论方面的探讨并不太多,大多集中于相关系统的构建、改善等方面,因此涉及的具体概念也不是很多。比较典型的概念有:

美国佛罗里达州大学的Dion Goh等将个人数字图书馆界定为“个人创建或从因特网等其他来源获得的各种资源组成的多媒体对象(包括文本、图片和音频等)的集合。”

英国联合信息系统委员会(JISC)学者Neil Beagrie认为“个人数字图书馆是指那些由个人收集和维护的非正式的、多样的和可扩展的数字收藏信息集合”。

微软公司资深研究人员Cathy Marshall以“等式”形式对个人数字图书馆进行了界定:个人数字图书馆=PC+X。其中的PC是指个人计算机,而X则是包括可读性、基于情景的查询、管理和浏览的方法、具有共享的途径和安全性等一系列特征的组合。他还特别强调了三个必备的功能:即交互功能、重现性(re-encounter)和持续性。这里的交互功能要求至少提供“个人标注”、“剪裁分享”和“收集筛选”,重现性则强调能够提供给用户基于联想的检索,持续性则强调了长期保存的问题。

2 国外个人数字图书馆发展简史

2.1 国外个人数字图书馆的萌芽期(1945-1994)

国外个人数字图书馆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945年Vannevar Bush先生的那篇非常著名的《诚如所思》。文章较为系统地提出构建一个基于联想机制组织的存储有大量个人数据并提供查询浏览的Memex系统,它被认为是个人数字图书馆最早的雏形。之后近50年的时间里,Memex一直是人们的美好愿望,直到计算机、网络的普及和数字图书馆的出现。

2.2 国外个人数字图书馆产生和摸索期(1995-1999)

1995年,Dion Goh等人的文章中出现名词“personal digital library”,并提出在网上构建基于自动分类,既可以被自己使用也可以供别人访问的个人数字图书馆。之后大约5年左右时间里,由于个人计算机存储能力、普及性、个人数字资源丰富程度等方面的限制,个人数字图书馆的发展一直大都停留在对个人相关网络资源的组织和管理,研究项目和研发系统都比较少。

1996年,欧洲 Xerox研究中心开始了名为NAVIBEL个人数字图书馆项目,开发了支持信息收集、标注、文档内词搜索以及词与词之间情景转换的个人数字图书馆浏览器。1997年,日本国家科学信息系统中心Masanori Sugimoto 等人开发一个基于可视化技术的概念空间浏览器——COSPEX个人数字图书馆。1999年,Chakrabarti等人开发了一个叫做iHarvest的个人数字图书馆,用于建立和管理个人的相关网络文献。1999年,美国康奈尔大学图书馆研发的MyLibrary开始投入使用,为用户提供个性化信息定制和服务。

2.3 国外个人数字图书馆发展期(2000—)

2000年后,由于计算机的进一步普及和数字资源的更加丰富化,个人数字图书馆方面的需求逐渐引起了各国的重视,很多国家都推出了个人数字图书馆相关的项目,比如:美国NSDL的个人收藏项目、Kepler项目、墨西哥的PDLib项目、微软公司的MyLifeBits项目、丹麦奥尔堡大学的PADDLE项目、美国华盛顿&lee大学的Pirarucu项目、奥地利维也纳技术大学的SemanticLife等十几个项目,也产生了包括Mibiblio、Salticus、Bibliotech、MyPDL、SPDL等在内的至少二十多个原型系统和PDLib、Skolr等运行系统。

3 国外个人数字图书馆主要原型和应用系统

墨西哥学者Francisco AlvarezCavazos在2005年JCDL的会议报告中按照个人数字图书馆对分布式环境中个性化支持的程度,将个人数字图书馆划分为4种类型。我们根据国外的研发实践,增加了“手持设备”和“数字生命”两类,以突出这两个方面的发展:

3.1 客户端型个人数字图书馆

这类个人数字图书馆利用客户端用户界面提供个性化服务。客户端系统的个性化服务是通过用户与公共数字图书馆之间按照需要进行互操作来实现的。这类系统有丹麦奥尔堡大学的PADDLE系统,墨西哥de las Américas-Puebla大学的Mibiblio和PoPs系统,基于语义的开放源代码软件SPDL,美国Old Dominion大学的个人数字图书馆助理PDLA,San Francisco大学基于联想的WEBTOP系统,韩国信息与通信大学基于网络链接管理的WebClipper系统,美国Palo Alto研究中心的UpLib系统等。

3.2 服务器端型个人数字图书馆

这类个人数字图书馆构建在服务器上,用户通过注册等形式获得个人数字图书馆的空间,用于采集、组织、管理和利用个人资源。这类系统主要有美国的Skolr系统、Whisper系统和MyPDL系统。

3.3 中间件型个人数字图书馆

这类个人数字图书馆通过中间环境来实现。个人数字图书馆并不保存实际的内容,实际内容来自于中间环境中注册的异构数据资源。这个中间环境将异构数据资源转换到用户定义的模式之中。这类系统典型的有俄罗斯的Synthesis。

3.4 P2P个人数字图书馆

这类个人数字图书馆通过P2P环境下的服务器/客户端模式实现,不同的个人数字图书馆之间可以通过点对点的方式共享资源。这类系统有Yanfei XU等构建的原型系统,Sheng-Uei Guan等构建的原型系统等。另外,WEBTOP、PDLib不是典型的P2P个人数字图书馆系统,但是却已经提供了P2P个人数字图书馆共享功能。

3.5 手持设备个人数字图书馆

这类个人数字图书馆通过手机、PDA等手持设备访问构建在服务器上的个人数字图书馆。这类系统中最典型也最为成熟就是PDLib系统。此外,还包括韩国的PDLS系统、MyDiary系统和丹麦用于教育的ebag系统 。

3.6 数字生命类个人数字图书馆

这类个人数字图书馆记录、组织和管理的资源比一般个人数字图书馆更为广泛,可以包括个人所思、所观、所行等等,囊括个人生活学习工作所有的事情,一般会包含一定硬件设备,以便于随时随地捕获所需要的资源。这类系统典型是微软的MyLifeBits系统,其他系统还有奥地利的SemanticLife系统,美国国防高级研究项目中心的lifelog等。

【参考文献】

[1]陈光祚,阮建海,臧国全.论个人数字图书馆[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2(3):15-18.

[2]陈光祚.论网络时代的个人数字图书馆[J].图书馆论坛,2005(12):164-170.

[3]王军,齐华伟,常政.MyOpenDL:一个基于OAI的个人数字图书馆[J].情报学报,2006(8):399-406.

[责任编辑:朱丽娜]

猜你喜欢
发展历程
三种常见的通信技术及未来发展的创新点研究
澳大利亚旅游教育发展特征概述
我国互联网金融的特质性演进历程研究
试论会计规范研究方法的剖析与回归
我国水土保持监测的发展历程与成就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