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考试改革思路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初探

2016-11-04 13:44杜琳
科技视界 2016年23期
关键词:考试改革评价指标课程改革

杜琳

【摘 要】高校考试改革不仅仅是改进评价模式、改变评价指标、调整评价时点,更重要的是通过考试改革推进课程改革,推进教学改革,提升教学效果的目标。形成性考核以综合性考核指标体系进行评价。如通过日常教学行为目标评价、阶段教学目标评价、阶段技能目标评价、课程任务目标评价等共同构成。以综合性、多模块、多点考核、多时点考核方式,全面、科学评价学生学习成绩,同时达到提升学生学习投入,提升教学效果,推进课程改革成果深入展开,保障课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贡献的目标。

【关键词】考试改革;课程改革;形成性考核;评价指标

课程改革配套考试模式的改变是必须推进的一项重要教学改革配套措施之一。通过改变一张试卷决定学生成绩的传统考核方式,通过改进评价模式、改变评价指标、调整评价时点,更重要的是通过考试改革推进课程改革,推进教学改革,提升教学效果的目标。

1 考试改革的目标

考试改革通过改进课程考试评价模式、改变评价指标、调整评价时点等,形成更科学的课程考试评价模式,更全面、更能够真实反应学生学习状态、学习成果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指标。通过考核改革,推动课程设计的改进,推动课程教学的提升,以更加有利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推动改进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提升,形成更丰富教学手段,以此强化技能培养过程,提高学生专业技能。

2 考试改革的思路

“1243”型课程考试改革体系:一条主线、两个体系、四个结合、三个阶段。

(1)一条主线。课程改革、考试改革以服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主线,是保障课程专业技能贡献目标实现的保障。

(2)两个体系。一个体系是课程能力模型体系,另一个是课程成绩评价体系。两个体系共同支撑,成为一条主线实现的保障。

(3)四个结合。考试改革形成的课程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一个结合是结合专业性质;另一个结合是结合课程性质;第三个结合是结合学苗特点;第四个结合是结合教师的教学特点与专长。课程评价指标体系的四个结合是避免造成课程考核模式“一刀切”,做到因材施教、因地制宜。

(4)三个阶段。考试改革形成的课程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历经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基础信息归结阶段,该阶段主要完成人才培养目标形成、课程能力模型建立、考试模式选择;第二个阶段课程考试评价指标体系形成阶段;第三个阶段实证应用、研究、推广阶段。

3 评价模型

高校课程考试评价体系模型包括以下四个方面课程教学目标评价。(1)日常教学行为目标评价;(2)阶段教学目标评价;(3)阶段技能目标评价;(4)课程任务目标评价。

具体专业、具体课程评价指标体系可以是以下四个方面或某些方面的选择结果。下面介绍该评价体系实证应用成果。

4 课程考试评价指标体系实证

我院本科市场营销专业是最先展开考试改革的专业,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等都开展考试改革,并经多轮教学实践,探索出多套行之有效的课程考试评价指标体系。其中形成性考核评价体系应用受到同仁认可与学生的欢迎,得到全面推广与应用。

4.1 形成性考核

形成性考试是是指对学习者学习过程的全面测评,通过多种考核成果汇集构成对学习者学习成绩。

4.2 学生课程学习成绩形成

成绩形成:汇集日常出勤、作业完成及质量考核、教学参与、任务型学习目标考核、小组型任务目标考核、期末终结性考核等共同构成。

4.3 形成性考核实证评价体系

(1)日常教学行为目标评价。考核学生日常出勤,教学中课堂表现、教学互动中的投入与努力程度。评价目的是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提高学生出勤率。

(2)阶段教学目标评价。对学生掌握阶段关键知识理论与专业知识的考核,以笔试的方式在阶段学习模块学习结束时进行,记录学生阶段性学习成果。评价目的是促使改变学生“平时不努力,考试靠突击”的局面,同时有利于教师及时掌握学生学习动态。

(3)阶段技能目标评价。考核学生在阶段专业技能训练目标达成情况。引导学生关注专业技能培养与职业素质养成。

(4)课程任务目标评价。考核学生在课程学习后对知识掌握、技能应用情况、教学任务完成情况。其中课程任务设计依据、设计可行性、任务操作性是教学任务设计重点。综合任务项目的实施是培养学生学会应用知识、训练专业综合技能的有效途径,训练综合职业技能,培养学生团体协作精神、承担责任的职业素质。促使学生关注课程学习总体目标,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以期能对学生自觉学习、提高综合能力起到主导作用。

5 实证研究中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路径

5.1 考试改革方案实证应用

考试改革方案实证应用于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通识技能课程等尝试达成预定目标。实证应用中工作重点:依据课程能力目标而进行的考核方式的确定;依据专业要求进行的课程能力目标分解。实证应用中工作难点:依据专业要求进行的能力目标分解过程;依据阶段课程能力目标,在有限的课时内合理设计、安排技能训练。

5.2 实证研究中发现问题

(1)课程能力模型形成存在技能描述泛泛、不清晰的问题。

(2)考试模式与课程性质、专业特性、学苗特征结合、磨合过程带来的问题。

(3)课程考核模式改革对教师教学投入要求更高、工作量大,教学及实践能力、教学管理能力要求、技能要求的改变。

5.3 解决问题的路径

(1)强化“1243”型课程考试改革体系中三个阶段中第一个阶段工作。设计并确定课程各教学过程中细化使学生:①了解什么?②理解什么?③掌握什么?④会用什么?⑤面对什么。为达成此目标进行深入调研、信息收集,确定课程对人才培养面向专业技能贡献,确定课程能力模型及各模块技能要求。

(2)考试改革的推进避免“一刀切”问题,切实落实“1243”型课程考试改革体系中四个结合。

(3)引导教师参与生产实践,提升教师专业技能,提高教师专业教学水平,提升专业技能指导能力。

(4)配套考试改革跟进教师评价体系的改进,一方面认可教师的教学投入,另一方面针对新教学工作特点建立评价体系与评价指标。

6 结论

考试改革是推动教学改革、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它不仅仅是改进评价模式、改变评价指标、调整评价时点,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更全面、科学评价学生学习成绩,同时达到提升学生学习投入,提升教学效果,保障课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贡献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杨皙,刘巨明.院校教学保障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综述[J].考试周刊,2011(51).

[2]王汉荣.大学生素质与能力综合评价方法探讨[A].全国第二届智慧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C].2004.

[3]徐斌.高校学生素质综合评价体系构建及应用[D].南京理工大学,2008.

[4]杨振姣.关于高校提升执行力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6(10).

[责任编辑:李书培]

猜你喜欢
考试改革评价指标课程改革
《PLC技术及应用》高职课程考试改革探索
基于UML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评价系统的分析与研究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一张动物学试卷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