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金融新常态的思考

2016-11-09 04:47李秀萍
现代经济信息 2016年24期
关键词:机遇挑战

摘要:中国经济经历30多年高速增长之后增速趋缓,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新常态下,中国金融业内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为了适应这种变化,金融业必须要在战略的高度上做相应的调整。为了积极应对经济新常态,我们转变金融发展的理念,明确金融业发展方向,提升金融业效率,同时建立健全的风险防控体系。

关键词:金融新常态;机遇;挑战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4-000-01

中国经济经历30多年高速增长之后,增长速度逐渐趋缓,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新常态下,金融业如何发展以及中国金融业如何在促进国民经济增长和资源配置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是一项重大的课题。

一、经济新常态的特征

(一)经济增速的变化

2012年,经济增长速度开始逐渐放缓,2015年,全年GDP增速为6.9%,增速回落至25年来最低。中国经济经历多年的高增长后,必然进入新的调整期。随着劳动力市场红利的消失和资源环境成本压力的加大,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增长方式难以为继,中国潜在经济增长潜力下降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

(二)经济结构的变化

经济新常态下,不仅经济增速发生了变化,经济结构也会随之调整。近三年以来,我国高技术产业增速超过工业增速和GDP增速,达到了10%以上,反映了我国在培育战略性新型产业,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方面取得了成效。

(三)经济增长动力的变化

随着投资和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渐降低,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步提高。2014年,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首次超过了50%,2015年,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更是高达66.4%,消费已经成为经济增长最重要驱动力。

二、经济新常态下的金融业现状

(一)金融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金融服务于经济的发展,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持续上升,不仅体现了我国金融深化的过程,更意味着金融业已成长为我国的支柱产业,将迎来历史性的发展机遇。

(二)金融结构逐步完善

从金融结构来看,银行业资产占金融业资产的比重高达90%以上,证券业和保险业占比过低。但是,银行业资产的比重在逐渐下降,从2011年的93.7%逐步下降为91.4%,证券业和保险业占比在逐步上升,分别从2011年前的1.29%和4.97%上升为2.94%和5.67%。从发展国家的经验来看,我国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的比例结构不合理,银行资产规模过于庞大会积累大量的风险,不利于实体经济的创新发展,未来证券业和保险业发展空间巨大。

(三)融资规模呈下降趋势

与经济增速方面相伴随的是我国社会融资规模开始出现增长放缓迹象,显示出理性回归态势。

(四)融资结构有所改善

从融资结构来看,非金融企业债券和股票融资的比重占社会融资的比重分别为11.7%、17.3%和24.0%。直接融资比重的上升,一方面减少了企业融资成本,另一方面降低了银行风险,激活实体经济,缓解经济下行压力。此外,直接融资比重的提高,资本市场的逐渐繁荣,将产生巨大的财富效应,从而刺激消费需求,推动中国经济健康发展。

三、经济新常态下金融业的机遇

(一)消费金融大有可为

目前,消费已经取代投资成为经济增长最重要的驱动力,第三产业已经超越第二产业成为最重要的支柱行业,消费金融服务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根据《中国移动互联网消费金融行业研究报告》,2013年,中国互联网消费金融市场交易规模达到60亿元,2014年增长为183.2亿元,2015年整体市场突破了千亿,互联网金融消费市场呈现出爆发式增长,预计2019年中国互联网金融消费市场规模或将达到3.3万亿。中国消费金融将迎来一个最好的时代。

(二)小微金融服务市场广阔

根据焦瑾璞的分析,中国有全球最大的小微金融市场,初步估计至少有4.55万亿,传统金融主要为大企业提供服务,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是远远不够的。

(三)金融机构国际化步伐加快

国内的金融机构在走出去参与全球竞争和提供国际金融服务方面还远远不能满足我国企业海外投资的需求。金融机构布局海外投资,为我国企业走出去保驾护航是新常态下谋求自身更好发展的一个方向。

(四)养老金融前景看好

在中国面临迅速老龄化的背景下,大力发展养老金融预防老年期的各种风险,提供多元化、多层次的养老金融产品,是金融业的一项重要战略。

四、经济新常态下金融业的挑战

(一)新常态下金融发展理念尚需改变

中国金融体系形成了直接融资为辅、间接融资为主;银行业为主、证券业和保险业为辅;大型国有金融机构为主、中小型金融机构为辅的金融体系。客观地说,这套体系和模式支撑了过去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但是随着经济增速放缓,第二产业相对饱和,投资比重下降,主要依靠银行信贷扩张的为实体经济提供资金支持的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了,金融发展的理念也要站在战略的高度进行调整。

(二)新常态下金融风险问题不容回避

经济新常态下,相对饱和的行业产能过剩问题持续发酵,化解过剩产能、企业并购重组甚至部分企业破产倒闭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与之相关的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可能会显著增加。

(三)新常态下金融体系效率有待提高

近年来,各种非正规金融机构规模快速膨胀,灰色地带金融活动频繁,说明正规金融体系的运作效率偏低。金融机构效率方面,金融业利润占全社会利润的比重居高不下,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冰火两重天,这种畸形的社会财富再分配不仅抑制了实体经济的发展潜力,而且还造成高端人才向金融业的集中,制约了实体经济的创新能力。金融市场效率方面,不仅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而且金融交易成本普遍偏高,金融体系能够提供的金融工具有限,金融资源配置有一定程度的扭曲。

五、结论

(一)金融政策方向转变

货币政策调控模式以“预调”和“微调”为主,避免刺激性货币政策导致宏观经济波动。货币政策目标要从总量调节转向结构调节。

(二)提升金融业服务效率

坚持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结构优化调整,通过深化金融改革,进一步推动利率市场化、汇率自由化,改革土地财政融资体系,推动民间融资阳光化,避免金融对实体经济利润的侵蚀,在去杠杆、去泡沫和回归实体经济过程中健康发展。

(三)健全风险防控体系

在去泡沫和去杠杆的过程中,密切防控局部风险、试点风险,防止局部风险扩散,导致系统性风险。建立健全宏观审慎监管体系,

货币政策应当与金融监管相配合,在进行流动性管理和结构性管理方面,要创新政策工具,进行结构和总量调整。

参考文献:

[1]陈雨露.金融业如何适应新常态.经济日报[N],2014,08,29.

[2]任保平,段雨晨.关于经济新常态研究的评述[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6(03).

作者简介:李秀萍,武汉东湖学院经济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机遇挑战
RCEP与房地产机遇
再见,机遇号
不必过于悲观,四大机遇就在眼前
我来挑战(二)
机遇
第52Q 迈向新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