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的认识论及其“虚一而静”的方法

2016-11-09 05:55李凌敏
现代经济信息 2016年24期
关键词:认识论荀子方法

摘要:荀子是先秦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基于“天与人相分”、“制天命而用之”的天道观,形成了唯物主义可知论,“虚一而静”则是其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和根本原则,从而使其认识论达到了先秦认识论的新的制高点,对后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荀子;认识论;“虚一而静”;方法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4-000-01

一、荀子认识论的目的非常明确即寻找治理国家的大道

在《解蔽》篇里,荀子反复陈说的就是大道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寻找和认识大道。人心是不可以不知道大道的,不知道大道,就会丧失是非观念,迷失方向,就不知道如何坚守原则。没有坚定的原则和理念,社会就会陷于大混乱。但是,人心如果认识到了大道的存在,就会追随大道,坚守大道,用大道去反对非道,各守其业,各司其职,社会也就能井然有序的发展了。

在荀子思想体系里,“道”是唯一的,其作用是无可替代的,是人类一切认识活动的终极目标和根本方法。这个“道”就是万事万物的总规律,既包括自然界的运动规律,也包括人类社会的历史运动规律。 荀子则别开生面,继承和发展了先秦时期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在天与人的关系上提出了“明于天人之分”的光辉命题,认为天道自然,“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二、荀子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不仅存在着自身运动规律“大道”,而且道是可知的、能知的

人具备认知道的能力。这是“明于天人之分”的原则在认识论上的应用。

人能够认识世界的本性与物质世界的本性结合在一起就是知识。主体与客观事物相接触而且符合客观事物就是“知有所合”,这样得来的认识就叫“智”即知识。“所以能之在人者”,是指人们具有的实践能力,这种能力在实践中如果能达到主体与客体的一致,就成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才能。人何以具备认知外部世界的能力?因为人拥有“天官”与“天君”:“耳目鼻口形能,各有接而不相能也,夫是之谓天官。心居中虚,以治五官,夫是之谓天君。”(《天论》)“天官”即人的自然器官,具备感觉能力并且各自分工不同,目能辨形色,耳能辨声音,鼻能辨香臭,口能辨滋味,体能辨冷热、粗细、轻重等等。“天君”即“心”,指的是人的思维判断能力,是五种天官的首领。人在对客观世界进行认识的过程中,天官与天君的作用是不同的,是有阶段性特征的。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首先起于“缘天官”、“天官意物”即人的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的感性认识阶段。因为人“心有征知”即思维对感性认识进行提炼和升华 ,形成理性认识。也就是说人有认识能力并不等于说人就能正确的认识事物。必须经历从“天官意物”到“心有征知”的过程,也就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荀子的认识论是符合唯物主义反映论的。既然万事万物是可知的,人又具备认知万事万物的能力,为什么会发生对于现实世界认知的混乱呢?(《解蔽》)荀子认为,认识活动发生在人的认识能力和认识对象的接触过程中,因此,认识对象的复杂情况直接影响人的认识结果。认识对象越复杂,“蔽”产生的可能性就越大。但是,人必须去除各种具体认识对象之“蔽”,否则就不能认知大道,因为恒长存在的大道之表现是各种各样的。

三、基于唯物主义反映论的观念,荀子比较正确的分析了人们在认识过程中“蔽”产生的原因

既可能是客观的,也可能是主观的,“天官”和“天君”皆有产生“蔽”的可能,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和其自身矛盾容易使人产生错误的认识,认识主体也容易受到主观片面性和思维定势的干扰。

为了避免在认识过程中产生“蔽”,准确把握“道”,荀子提出了“虚一而静”以知“道”的方法。荀子的“虚一而静”认识方法论蕴涵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虚”是“藏而有虚”,“一”是“两而有一”,“静”是“动而有静”,是认识过程中的辩证统一,是对前人事物反映论的继承和发展。

必须要使心始终处于“虚”、“一”、“静”的状态即“虚一而静”,这才是把握“道”的根本方法。如果能做到“虚一而静”,就能达到“大清明”的境界,就能洞明世事,没有任何偏颇,经天纬地、治理国家也不会出现失误。

荀子完整的阐述了“虚一而静”的认识论方法,认为只要处理好“虚”与“藏”、“一”与“两”、“静”与“动”的矛盾关系,就能达到“大清明”亦即认识上完全透彻、无所偏蔽的境界,就能认识和把握大道,从而充分发挥人的主体能动性,“制天命而用之”,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建立一个“明分使群”的和谐社会。

四、荀子的认识论从整体上看无疑是积极的、进步的,始则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认为世界是可知的

人的“天官”可以感知物质世界,继则主张人的主体能动性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具有特殊的功能,从而强调“天君”即“心”在事物认识过程中的核心作用,并由此提出认识世界的根本方法即“虚一而静”,使其唯物主义反映论思想达到当时的最高峰。但是,荀子的认识论又是不彻底的,因为其求道的终极方式竟然是向圣王学习

虽然如此,荀子毕竟是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影响着中国思想史一路走来,今天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仍然比比皆是,尤其在思想认识和学习方法上,更是数不胜数:第一、荀子主张“学不可以已”,学习是永无止境的,要有毅力,要持之以恒,只有通过不断的积累才能够有所收获,因此非常注重知识的积累,更注重由感性认识而逐步上升为理性认识

第二、荀子强调学习的深入与专精,认为在某个领域要想有所成就必须一心一意,全力以赴,因为“自古及今,未尝有两而能精者也。”

总之,荀子的认识论思想直到今天依然有其积极的现实意义,他使我们充分认识到在认识过程中发挥主体能动性的重要性,告诉我们求知并不是单方面的,也不是消极被动的,主体能动性发挥得越多,就越有可能得到更多的知识,就越会使自己获得更强大的能力,成为独立的、自觉意识觉醒的、社会的人。

参考文献:

[1]张觉.《荀子·解蔽》《荀子校注》.湖南长沙:岳麓书社,2006,4(第一版).

[2]荀子·天论.中华书局,1975,4.

[3]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李凌敏,女,汉族,呼伦贝尔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猜你喜欢
认识论荀子方法
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阐释的认识论困境及其终结
荀子“道心”思想初探
《荀子》的数学成就初探
荀子的“王道”观念
基于信息技术哲学的当代认识论研究
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看马克思认识论的变革
和谐
可能是方法不对
藏传佛教认识论评析
用对方法才能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