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需求视角的地区收入差距研究

2016-11-09 06:11罗海梅
现代经济信息 2016年24期

摘要:将矩阵法计算的GDP基尼系数按居民消费等五种需求分解发现,改革开放以来,居民消费和固定资本投资是决定我国地区收入差距的主要力量,且居民消费对GDP基尼系数的百分比贡献稳定,而固定资本投资的贡献长期持续上升。固定资本投资份额是影响固定资本投资贡献变化趋势的决定力量,而份额和差异的一减一增使居民消费的贡献稳定。对外贸易和存货的差异一直推动地区GDP差距扩大,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的差异虽然一直促使地区GDP差距缩小,但它们的变化趋势表明二者的地区差异在未来几年很可能会推动地区GDP差距扩大。自2005年始,固定资本投资的地区差异促使地区GDP差距缩小。为避免地区GDP差距的扩大,未来几年应重点控制居民消费差距的拉大。

关键词:GDP差距;需求贡献;需求结构;需求差异

中图分类号:F014.3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4-000-04

从总供求的角度来看,现有文献对我国地区收入差距的研究,大都侧重于总供给方面,主要将各地总产出或经济增长的差异归于可度量投入要素(如物质资本、劳动、广义人力资本和全要素生产率等)的差异与非生产性要素(如区域经济政策、经济体制、产业集聚等) 的差异。因一个地区的总产出水平不但会受供给方面因素的作用,需求变动也会对之产生明显影响,故从需求角度讨论我国各一级行政区间的收入差距,不但有利于全面掌握地区收入差距的实际情况,还能为地区收入差距的相关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及经验证据。

一、研究方法

根据GDP核算的支出法可知,一个地区的GDP是由居民消费、企业固定资本投资和存货投资、政府购买性支出、货物和服务净流出等五项需求共同构成,即“GDP=居民消费+固定资本投资+存货投资+政府购买+货物与服务净流出”。按照Kakwani(1977)提出的基尼系数矩阵计算法,反映地区收入差异的基尼系数可按这五种需求分解,即:。这里, G表示GDP基尼系数的近似值,和分别表示第k项需求和GDP的人均值,Ck代表第k项需求的集中指数,它反映该项需求的地区集中情况,其计算与第k项需求的基尼系数Gk相似,但在计算Ck时,各地人口份额和第k项需求份额是按其人均GDP从低到高排列,而计算Gk时,各地的人口份额和第k项需求的份额却是按其人均第k项支出从低到高排列。若用Sk表示第k项需求在GDP中的份额,则有和。Adams(1994)定义为相对集中系数。在特定年份,第k项需求的相对集中系数大于1(或小于1),表明该项需求在这一年的地区差异推动了当年地区GDP差距的扩大(或缩小),也即该项需求是差异促增的(促减的)。此外,根据可知,体现了第k项需求对GDP基尼系数的百分比贡献。接下来,利用各项需求的相对集中系数及其对基尼系数的百分比贡献,本文将从需求角度解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地区收入差距的变化。

二、改革以来我国地区收入差距的需求构成

根据这一基尼系数的计算公式,利用我国1978至2013历年各一级行政区的相关数据①计算的GDP基尼系数、各需求的相对集中系数及其在GDP中所占份额、各需求对基尼系数的百分比贡献见表1。

根据GDP基尼系数的变化趋势来看,1978年至1990年,GDP基尼系数振荡下降表明改革开放之初的12年,我国各一级行政区的GDP差距总体上趋于缩小。1990年后,我国地区GDP基尼系数开始了持续16年的震荡攀升,2006年达最高值0.28。根据矩阵法计算的基尼系数值仅代表真实基尼系数的下限判断,2006年我国地区间总产出(或各地新创造价值)的差距的确不小。自2006年开始,我国GDP基尼系数持续缓慢下降,2013年达最低值0.24。对我国地区GDP差距的这些变化,可结合需求贡献、需求结构及需求差异等来分析。

从各需求对GDP基尼系数的百分比贡献来看,1978年以来,固定资本投资和政府消费支出对GDP基尼系数的百分比贡献均持续振荡攀升,但固定资本投资的贡献远高于政府消费,且自1989年后,固定资本投资的贡献一直高于其它4种需求。此外,自1990年以来的24年中,固定资本投资的百分贡献有17年均在40%以上,到2013年已达47.17%。政府消费对GDP基尼系数的百分比贡献从1978年的最低值4.91%持续振荡攀升至2013年12.65%,且在2003年达到最大值13.54%。尽管货物与服务净流出对GDP基尼系数的贡献在改革初期处于各项需求贡献的最高水平,但在1978至1988年间,该项贡献持续大幅度下降,且之后年份均在9-15%之间振荡。存货投资的贡献以1989年为分界点,1989年之前振荡攀升,达到最高水平16.6%之后,自1990开始持续下降。至2013年,存货投资对GDP基尼系数的贡献仅为2.5%。此外,从2000年开始,存货投资的贡献在所有支出贡献中一直处于最低水平。改革开放以来,居民消费对GDP基尼系数的百分比贡献相对稳定,大致在24-34%间波动,且自1990年以来长期低于固定资本投资的贡献。比较来看,1984年以前,居民消费和货物与服务净流出是决定GDP基尼系数大小的主要力量,二者的百分比贡献之和处于58%至71%之间。自1985年开始,居民消费和固定资本投资成为决定GDP基尼系数大小的主要力量,二者的贡献之和处于56%至76%之间。由于一项需求对GDP基尼系数的百分比贡献同时受该项需求在全国GDP中所占份额及这项需求地区不均等程度的影响,所以,各需求对地区GDP差距的贡献差异,可进一步从需求结构和需求地区差异的角度予以分析。

从需求结构来看,自1978年以来,我国固定资本投资与居民消费在GDP中所占份额一直明显高于其余三种需求,并且,固定资本投资在GDP中所占份额长期持续振荡攀升,至2013年,固定资本投资在GDP中所占份额高达56%。居民消费在全国GDP中所占份额长期持续振荡下降,从1982年的最高水平56%持续下降,自2001年开始低于40%,近些年在34%左右上下波动。2002年以前,政府消费在GDP中所占份额振荡攀升,之后持续下降,但总体在8%至15%之间波动。存货投资在GDP中所占份额在1989年之前振荡攀升,之后持续下降,近些年大致在2%左右波动。我国货物与服务净流出在GDP中所占份额自1979年开始就持续下降,在1986年接近0之后,1987至2008年,这一份额一直在3%附近波动。自2009年开始,我国结束了长期的贸易顺差,货物与服务净流出转为负值,贸易逆差持续加大,且至2013年,其在GDP中所占份额达到-5%。结合各项需求份额及这些需求对GDP基尼系数百分比贡献的变化趋势来看,固定资本投资在GDP中所占份额较大且持续攀升,导致其对GDP基尼系数的贡献较大且持续攀升。居民消费在GDP中所占份额较大但持续下降,意味着居民消费对GDP基尼系数贡献较大且比较稳定的原因,应该在于居民消费的地区差异持续扩大。政府消费、存货投资、货物与服务净流出在GDP中所占份额的变化趋势分别与它们对GDP基尼系数贡献的变化趋势相同,意味着这三种需求在GDP中所占份额的变动对相应贡献的变动起到了正向的推动作用。

从各项需求相对集中系数的变化趋势来看,1978至2006年,固定资本投资相对集中系数的变化趋势与GDP基尼系数的变化趋势正好相反,即以1990年为顶点,呈先增后减特征。自2006年之后其变化趋势与GDP基尼系数相同,持续下降。结合改革开放以来固定资本投资份额和贡献的变化趋势判断,1990年之前,固定资本投资份额与相对集中系数同方向推动着固定资本贡献的攀升,1990年以后,固定资本投资相对集中系数的变化趋势与份额和贡献相反,意味着这一时期决定固定资本投资贡献的主要力量是投资份额。改革开放以来,居民消费支出的相对集中系数长期持续上升与居民消费份额的持续下降相互作用,致使居民消费支出对GDP基尼系数的百分比贡献相对稳定,而政府消费份额及其相对集中系数均持续振荡攀升共同推动了政府消费贡献持续振荡攀升。1978年以来,存货投资的贡献与其份额的变化趋势相同,主要是因为存货投资的相对集中系数比较稳定,一直在1.2左右波动。货物与服务净流出的贡献和其份额的变化趋势相同,在于货物与服务净流出的相对集中系数较为稳定,一直在5左右波动。

从各项需求差异对地区GDP差距是促增还是促减的角度来看,1978年以来,货物与服务净流出相对集中系数的绝对值一直大于1且在4左右波动,意味着改革开放以来地区之间对外贸易的差异一直在推动地区GDP差距的扩大,且力度较大。存货投资的相对集中系数除两年小于1外,其余年份均大于1,同样表明1978年以来地区之间存货投资的差异推动着地区GDP差距的扩大。1982年至2004年,固定资本投资的相对集中系数大于1,意味着这一时期固定资本投资的地区差异推动着地区GDP差距的扩大,自2005年开始,各地之间固定资本投资的相对集中系数小于1,表明固定资本投资的地区差异有利于这一时期地区GDP差距的缩小。尽管改革开放以来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的相对集中系数基本上都小于1,但这两种系数自1978年以来均一直持续振荡攀升且近几年逐步逼近1和0.9,意味着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的地区差异对地区GDP差距的作用正日渐从差异促减向差异促增转化。比较来看,居民消费的相对集中系数一直高于政府消费,意味着居民消费的地区差异会先于政府消费对地区GDP差距产生差异促增作用。

三、小结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一级行政区GDP基尼系数的变化趋势在2006年前大致成V型,即在1990年达到最小值后,自1991年开始振荡攀升,2006年达到最大值0.28之后,转为持续下降。对于地区GDP差距的以上变化特征,可结合居民消费、政府消费、固定资产投资、存货投资及货物与服务净流出等五种需求来加以解释。

根据支出法GDP的计算公式,结合基尼系数的矩阵计算法,本文将GDP基尼系数按居民消费等五种需求分解,发现:1984年以前,各地间的总产出差距主要由居民消费和货物与服务净流出所决定,1985年之后,居民消费和固定资本投资是决定地区收入差距的主要力量,其余三种需求的力量自1985年开始都相对较低。从各种支出对GDP基尼系数的百分比贡献来看,改革开放以来,居民消费的贡献相对稳定,而固定资本投资、政府消费的贡献长期持续振荡攀升,存货投资的贡献自1989年开始一直持续下降。

根据各项需求相对集中系数的绝对值是否大于1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地区之间对外贸易和存货投资的差异一直在推动地区GDP差距的扩大,且对外贸易差异对GDP差距扩大的推动作用大大强于存货投资差异。在1982至2004年,固定资本投资的地区差异一直推动着地区GDP差距的扩大,但自2005年开始,固定资本投资的地区差异有利于地区GDP差距的缩小。尽管改革开放以来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的地区差异有利于地区GDP差距的缩小,但从二者的相对集中系数持续攀升的趋势来看,随后一些年份,这两种需求对地区GDP差距的扩大很可能会起推动作用,且居民消费会先于政府消费出现差异促增的情况。

综合各项需求对GDP基尼系数的贡献及需求份额和需求地区差异的变化趋势来看,在扩大内需,尤其是扩大居民消费的经济背景下,要避免地区GDP差距的扩大,政府首先应重点控制居民消费地区差异的扩大,其次才是控制对外贸易和政府消费支出地区差距的扩大。

注释:

①本文各指标的计算使用了全国28个地区的数据,西藏因缺乏完整数据而未包括在内,海南从1988年开始的数据并入广东,重庆从1997年开始的数据并入四川。为剔除同一地区不同时期价格变化的影响, 相关原始数据使用各地历年商品零售价格指数(1978年=100)按价格缩减法进行了近似折算。本文所有原始数据都以《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为主要来源,其缺失部分通过《中国统计年鉴》、《改革开放十七年的中国地区经济》等其它资料补齐。

参考文献:

[1]Fleisher B.M. , J. Chen,The Coast-Noncoast Income Gap--Productivity and Regional Economic Policy in China[J],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1997,25(2):220-236.

[2]王小鲁,樊纲.中国地区差距的变动趋势和影响因素[J].经济研究,2004,(1):33-44.

[3]Fujita M, D Hu, Regional Disparity in China 1985-1994[J],Annals of Regional Science,2001,(35):132-154.

[4]罗守贵,高汝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及居民收入区域差异变动研究——三种区域基尼系数的实证及对比[J].管理世界,2005,(11):45-49.

[5]Kakwani, Applications of Lorenz curves in economic analysis[J], Econometrica, 1977, Apr.,45(3):719-727.

[6]Adams, R., Non-farm income and inequality in rural Pakistan: a decomposition analysis[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 1994, (31):110-133.

作者简介:罗海梅,贵州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和国际贸易。

基金项目:贵州省教育厅人文社科专项任务项目“需求视角下我国地区收入差异的实证研究”(092X121);本文来源于2009年度贵州财经大学引进人才科研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