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新与发展

2016-11-15 10:00赵建平
党政论坛 2016年21期
关键词:理论体系总书记马克思主义

○赵建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新与发展

○赵建平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把握时代大趋势、回应实践新要求、顺应人民新期待,以高度的理论创新的使命自觉,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体主线,坚持问题导向、实践导向、创新导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位一体”特色内涵、“两个逻辑(即理论逻辑与历史逻辑)辩证统一”基本原理和“两个不能否定”的坚定主张,“全面阐述了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一系列重大原则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和发展了富有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的基本问题、基本概念、基本范畴、基本观点,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原理的凝练突破,有力地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新发展,引领推动着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化和系统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充分发挥出“指导人民、激励人民、鼓舞人民、凝聚人民”的重要功能。

一、导向性聚焦。“理论研究归根到底是对问题的研究。”作为理论创新最显著特征的问题导向,其实质是创新需求的产生和激发。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核心机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中国特色”,首先体现在“解决问题”具有中国特色。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新发展机制的最显著特点是进一步优化了问题导向。一是阐明问题与理论创新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二是揭示理论创新的“问题”实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问题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我们强调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就是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就是要善于把认识和化解矛盾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因此,“理论创新只能从问题开始。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论创新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三是不断提炼“我国发展和我们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指明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切入点、突破口。2015年12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从强化党的理论教育的高度提出了需要重点回答的广大干部群众普遍关注的“十三个如何”的深层次问题。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了“五个面对、五个如何”的重大问题,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斗目标指明了理论创新的聚焦点、着力点、着重点。问题导向的理论化、系统化,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新发展的科学导向,极大地增强了理论创新主体的“问题自觉”和理论创新力量的“问题聚焦”。四是揭示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所蕴涵的问题意识。2012年11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讲话指出,党的十八提出的基本要求这一“体现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最本质”的理论创新成果,其重要价值在于“进一步回答了在新的历史征程上怎样才能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问题”,“是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改革攻坚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面临的难点问题、干部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的积极回应”。他还指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在直面矛盾、探索解决我国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等的过程中形成的;新发展理念是针对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和挑战提出来的战略指引,其中,创新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协调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绿色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开放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共享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这些论述,对于坚持问题导向、增强问题意识发挥着示范和表率作用。

“有了新问题的不断提出,才有了理论创新的必要。探索解答实际问题,是理论创新的根本任务,也是理论创新能够引领社会发展进步的意义所在。”正如英国哲学家罗素所说:“当有人提出一个普遍性问题时,哲学就产生了,科学也是如此”,“提出普遍性问题就是哲学和科学的开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历程,就是提出基本问题、研究基本问题、回答基本问题的理论创新过程。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聚焦“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接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创造性地提出并探索回答“如何治理社会主义新社会”问题,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问题体系。2013年1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二次会议上讲话指出:“实际上,怎样治理社会主义社会这样全新的社会,在以往的世界社会主义中没有解决得很好。”他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宏阔视野总结道,马克思、恩格斯没有遇到全面治理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他们关于未来社会的原理很多是预测性的;列宁在俄国十月革命后不久就过世了,没来得及深入探索这个问题;苏联在这个问题上进行了探索,取得了一些实践经验,但也犯下了严重错误,没有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党在全国执政以后,不断探索这个问题,虽然也发生了严重曲折,但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上积累了丰富经验、取得了重大成果,改革开放以来的进展尤为显著。这些分析表明,“如何治理社会主义新社会”是一个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这个问题具体可以表述为“实现什么样的治理、怎样治理”。如果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根本原则和包括“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那么,坚持“结合论”、探索“实现什么样的治理、怎样治理”基本问题应当是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新发展的新的逻辑起点。“今天的中国,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集中起来,根本问题就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实践的基础上,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治理体系,怎样治理国家,从而实现我国‘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国梦的问题。”目前理论界提出的关于习近平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科学体系的基本问题是“为什么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或者“实现什么样的国家治理现代化、怎样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实现什么样的现代化和民族复兴、如何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等概括,都不如“实现什么样的治理、怎样治理”切合历史发展脉络、切合理论语境、切合实践创新和时代要求。

二、系统性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理论形态发展上体现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在基本原理发展上体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路线论、发展阶段论、根本任务论、发展动力论、根本目的论、发展战略论、市场经济论、民主政治论、先进文化论、和谐社会论、生态文明论、国防军队论、祖国和平统一论、和平发展论、主体力量论、领导核心论等的丰富深化,构成了一个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与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辩证统一、有机结合的逻辑结构。这个理论体系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科技、教育、军事、国际政治等各个领域,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伟大创造。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紧紧围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关于全面依法治国、关于全面从严治党、关于树立新发展理念、关于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关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于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治理、关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关于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关于国际关系和我国外交战略、关于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面诸方面精进展开,形成了以“中国梦”奋斗目标为引领、以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重要保障、物质基础、精神力量、发展环境、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引为主体内容的科学理论体系,深刻回答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一步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系统性创新推进。如果我们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的2016年版同2014年版进行对比研读,就可以从结构体系的调整丰富、核心观点的提炼表述、重大概念和观点的丰富完善等方面更加深切地认识和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新发展的理论思维机理。比如,2014年版的开篇为“发展中国稳定中国的必由之路—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次篇为“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向往—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2016年版调整为以“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开篇,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次篇,突出了“中国梦”奋斗目标的引领地位,核心观点的提炼表述上更加系统化,更加彰显了深刻的历史逻辑。再如,2016年版的第三、四、五、六、七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理论内容,突出了新战略的重要地位,实现了新的历史条件下治国理政总方略的理论化、系统化。第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为五大新发展理念及其统领下“五位一体”总布局的理论内容,突出了新理念的重要地位,增强了“五位一体”发展战略的科学性、系统性。又如,两个版本都把关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核心观点表述为“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2016年版将“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提升到第六章纳入“新的历史条件下治国理政总方略”体系并系统展开,全面反映了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实践的成果,在重大概念和观点方面,则保留2014年版的“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在行政体制改革上迈出新步伐”,增加了“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丰富‘一国两制’实践”,对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作出了全面总结和提炼。

三、原创性突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为形态载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新发展,体现出鲜明的原创性追求。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会时讲话指出:“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有没有中国特色,归根到底要看有没有主体性、原创性。”这一论断启发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中国特色”,判断的根本标准应当是其有无原创性。习近平总书记还概括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理论创新所取得的十七条“具有原创性、时代性的概念和理论”,其中,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持正确义利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等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所取得的原创性成果并在十八大以来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生态文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实施国家总体安全观、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实现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等是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以新的实际为研究起点提出的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概念和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新发展的重大突破性成果。集中反映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习近平系列中央讲话读本(2016年版)》以及一系列专题摘编文本中的这两部分原创性成果,一脉相承、浑然一体,极大地丰富和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特色、时代特色、实践特色和民族特色,构建起富有解释力、说服力、传播力、影响力的中国话语体系。

四、学理性深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哲学社会科学要“提炼出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回望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新发展历程,习近平总书记对学理性的强调“一以贯之”、身体力行,所提出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具有深厚的学理基础和思想内涵”。一是深化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13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从六个时间段分析了社会主义思想从提出到现在的历史进程,清晰地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和科学真理性。2013年,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就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进行第十一次集体学习。2015年新年伊始,又就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进行第二十次集体学习。这两次学习的“目的是推动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有更全面、更完整的了解”。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意义,强调“要深入研究世界经济和我国经济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新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大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学科建构和学术理论创新。早在2012年6月19日视察中国人民大学《资本论》教学中心时就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理论成果,追本溯源,这两大理论成果都是在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指导之下取得的。《资本论》作为最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之一,经受了时间和实践的检验,始终闪耀着真理的光芒。加强《资本论》的教学与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要学以致用,切实发挥理论的现实指导作用,进一步深化、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2014年7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时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学好用好政治经济学,自觉认识和更好遵循经济发展规律。2015年11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提炼和总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八条重要理论成果,并且强调指出,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为了更好指导我国经济发展实践,既要坚持其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更要同我国经济发展实际相结合,不断形成新的理论成果。2015年12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时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提出,将30多年的经济发展实践经验和理论总结,上升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学科高度,进一步指明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新发展的方向和路径。二是大力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构建具有马克思主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教材体系、话语体系。十八大之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针对新的形势,对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作出新的部署,引导和促进基本理论研究和各种应用研究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综合性研究和分学科研究并重,全方位、多层次、多方面推进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的综合性、整体性发展。三是倡导推动从各学科总结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成果,夯实和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支撑。四是倡导和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用“四个走出来”的思想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厚历史渊源。他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四个走出来”,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华民族的昨天、今天、明天紧密联系起来,昭示了“道路决定命运,也指示着未来的方向”的深刻政治哲理。从这样的历史思维出发,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将其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2014年9月,他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讲话指出: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他反复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中华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发其生命力。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对于理论创新来说,尤其要注意从中华文明史上的一大批思想大家所留给我们的浩如烟海的文化遗产和古代大量的鸿篇巨制中汲取其所包含着的“丰富的哲学社会科学内容、治国理政智慧”。他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他本人在治国理政新实践中率先垂范、躬身践行,突出体现在他在文章、讲话、著作中善于运用治国古代典籍、经典警句格言,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不断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赋予其鲜活的当代价值与意义,给予广大干部群众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干事创业、进德修业的思想启迪和精神激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论述,回答了“马克思主义如何在中国文化土壤里获得生长的条件”这一作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一步发展必须回答的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新发展的历史过程充分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创性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作者单位:中共上海市委党校)

(责任编辑谭力)

猜你喜欢
理论体系总书记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概论》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习总书记“下团组”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文心雕龙》理论体系再认识①——兼论“依经立义”与《文心雕龙》理论体系之关系
总书记的告诚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