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运用“互联网+”激发镇域治理新活力

2016-11-15 10:00中共上海金山区朱泾镇党委
党政论坛 2016年21期
关键词:镇域基层干部网格化

○中共上海金山区朱泾镇党委

创新运用“互联网+”激发镇域治理新活力

○中共上海金山区朱泾镇党委

面对镇域人口膨胀加速、居民诉求多元的新形势,朱泾镇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积极运用信息化手段与“互联网+”思维,探索实践镇域社会治理的新机制新方法,有效激发了治理活力,提升了治理效率。

实践一:网格化联动,助推社会治理从体制内循环走向社会化参与

作为老县城,朱泾镇也面临一些城市病,比如车多路堵、矛盾多处理难、人口多情况杂,原本网格化覆盖的事项已不能满足居民实际需求。2013年朱还镇作为金山区唯一的“镇管社区”试点镇,开始探索网格化联动新模式。该镇以“空间全覆盖”为原则,将镇域划分为1个大网格、30个中网格、158个责任网格,合计承担20个大类194个小类的前端管理任务,实施网格化联动联勤管理。

一是加大移动互联网技术应用。开通“上海朱泾传播”微博和“今日朱泾”微信公众号,与网格化综合信息平台实现对接,鼓励居民群众通过移动互联网技术反映问题、咨询难题,互动交流。目前已为居民解决实际问题达360余件,答疑各类咨询278次,介绍朱泾各类政策、招聘信息400余条,已成为政府与网民沟通的新平台。

二是整合“朱泾365热线”。将“12345”市民服务热线与“朱泾365热线”整合,调动全民参与,广泛收集、发现问题。同时,建立镇领导参与“12345”市民服务热线工单派发机制,改变了以往居民遇到有问题反映或投诉却不知道向哪个部门反映的现状,有效提升了问题实际解决率。据统计,全年“98365热线”和“12345热线”共派单1022件,办结1011件,解决率达98.92%。

三是发挥农村“三支队伍”作用。聘请农村党小组长、村民小组长、妇女干部担任责任网格副组长,“三支队伍”在网格化巡查中发现问题,上报“中网格”并最终到达社区管理联动中心。同时,“三支队伍”通过加强法制宣传、制定村规民约、开展邻里提醒等措施,起到预防的作用。并对前端管理任务的问题隐患和违法违规行为,做好宣传劝阻工作,督促当事人及时整改。

这些探索,有效激发了居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优化了网格化的问题发现机制,使网格化管理真正从体制内走向体制外,成为整合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的综合平台,避免了单一依靠体制内力量发现可能存在的渠道相对狭窄、积极性不高等问题,提升了区域城市综合管理效率。

实践二:“电子走访”和“宅基走访”,助推群众工作方法从随意性走向规范化

在镇域治理实践中,朱泾镇深深感到,深入居村、走访群众仍是居村干部了解社情民意、密切干群关系必须坚持的基本工作方法。但新时期这一工作方法也遇到一些困难:一是客观上讲,随着人口流动性加快,居村人口信息更换频繁,居村干部难以准确掌握,走访起来缺乏针对性。二是走访工作随意性较强,数量缺乏量化,成效难以评估。为此,从2013年起,朱泾镇依托信息化技术,在全镇居民小区和农村小区分别推行“电子走访”“宅基走访”系统。

具体做法是,在镇社区管理联动中心建立社区人口信息系统,该系统以各居民区的实有人口信息库为基础,覆盖辖区内所有居民的基本情况,并每周更新;在全镇2200多栋居民楼安装带有“二维码”的楼道标识牌,居委干部和助残员、就业援助员、综治协管员、综合协管员等手持GPS移动终端,到走访居民所在楼下扫描“二维码”,系统自动与居民区实有人口信息库进行对接,将所在楼栋每户人家的基本信息显示在手持移动终端上,走访干部选择走访对象后开始走访,走访信息将自动记录到镇社区管理联动中心的信息平台。由于小区多数为多层或小高层,这项工作被亲切喻为“干部上楼”工程。同时,在农村小区,该镇又推出“宅基走访”APP软件,促使村干部们迈开腿,下楼走到群众中去。在“宅基走访”中,村委会工作人员点击卫星定位系统,再输入村民小组组号,在一串列表里选出门牌号码进行拍照、语音输入登记,将收集、处理的问题录入镇社区管理联动中心后台。社区管理联动中心则不定期根据居村干部走访记录,抽取一定比例被走访家庭进行回访,核实走访行为,了解走访情况,听取满意度反馈。

“互联网+”模式下的“电子走访”“宅基走访”,实际上是应用信息化手段,推动干部主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了解实情、增进感情,使得走访群众这一传统群众工作方法在互联网时代更加便利、科学和有效。一是实现从一次评估到过程评估的转变。以前基层干部走访都是记台账,能查到的只是记录的数据,往往一年汇总一次,结果也不公开,走与不走靠自觉。现在走访与否、走访的内容和效果,后台系统都看得见,走访清单实时可以汇总查阅。加上镇里规定,每周五将基层干部的走访清单在镇党政班子会上进行通报,对于村居干部无疑是个监督和鞭策,有力推动了干部主动开展走访。

二是实现从定性到定量的转变。过去对基层干部走访情况往往只能模糊定性,考察其走访情况只能靠居村工作台账,而这些台账的内容核实起来也有难度。采用“电子走访”“宅基走访”手段后,基层干部走访情况全部记录在镇级系统里,既便于精确统计,也便于核实了解,真正实现了定量化和客观化。

三是实现从体制内考核到体制外评价的转变。过去对基层干部走访成效的考核与评估主要局限于体制内,更多凭镇领导的主观印象,标准尺度较宽。通过“电子走访”“宅基走访”的信息化系统,不仅对“派出任务单”后可进行跟踪处理、了解问题解决情况,而且可以对居村干部的走访工作满意度进行调查了解,畅通了群众参与干部评价的渠道,使此项工作的评估机制拓展至体制外,真正实现了“基层工作好不好,老百姓说了算”。

实践三:“美丽朱径0频道”,助推基层服务工作从“眼睛向上”走向两个“自下而上”

今年初,朱泾镇与金山东方有线网络有限公司正式通过共建的方式,联合推出了“美丽朱泾0频道”。该频道设置社区信息、便民服务、居民互动、视频会议4大版块,譬如社区信息版块,将全镇经济发展、文教卫生、规划建设、政务活动等相关信息第一时间向群众公开,做到每日更新,使居民群众足不出户、通过有线电视便可了解镇党委、政府相关工作情况,充分保障了居民的知情权。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一频道,朱泾镇探索出居民群众参与社区治理、评估干部工作的两个“自下而上”工作机制。

一是自下而上的议题、项目形成机制。在该频道的“社区互动”版块(包括“村居事项征询”“实事项目征询”等版块),居民们在家中只需轻轻点击手中的遥控器,就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通过对“赞同”“反对”或“无所谓”(每户只可选择一次)意见汇总分析,可以发现提炼社会治理中的共性问题,党委、政府从中确定每年的重点工作和实事项目。这种自下而上的议题、项目形成机制,不仅有利于社区分类管理和重点服务,也让党委、政府的工作内容更符合群众的需求。比如,通过对居民群众提出的意见的汇总分析,镇里发现,金来苑居民区不少老年人都反映了“理发”难题。经过进一步摸底,发现该居民区及附近的明珠苑有不少90岁以上老年人及瘫痪在床的中老年人理发不便,于是两个居委会决定将“义务上门理发”服务作为为老服务的一项民生工程,每两个月上门服务一次,受到居民们的一致好评。

二是“自下而上”的居委会工作评议机制。以前,镇里对居委会干部的工作评议,主要通过年底抽取部分居民群众召开座谈会,填写调查问卷进行汇总评估,但这存在样本数量较少、代表性不够的情况。“美丽朱泾0频道”开通后,朱泾镇在其中专门设置了“社区干部作风评价”的专栏,将居委会工作人员的职责明细、联系方式、人员照片等延伸到每家每户,居民们可以在家运用手中的遥控器为干部打分、点赞(鼓励居民参与,积分可兑换奖品),实现“干部好不好,群众说了算”。今年,该镇将对居委会干部从一年一次的年度考核变成一季度一次的民主考评,同时大幅度提高群众考核评议的权重,将居委会工作人员绩效考核的80%交给社区居民。将考核内容设置为问题解决率、解决质量和群众满意度3个方面,基层干部的走访日期、走访人员、被访者资料和提出的问题等通过电子化平台予以实时记录,纳入干部考评,有效推动了基层干部在对上负责的同时,更多地转向对下负责,更多地关注民情、为民办事。

(责任编辑陶柏康)

猜你喜欢
镇域基层干部网格化
以党建网格化探索“户长制”治理新路子
有坑没萝卜,有人留不住 不能让基层干部“心不安”
基于镇域尺度的河南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的空间格局演化与分布特征
基层干部为何“左右为难”
基层干部“累”在哪里?——应当累在服务为民,而不是形式主义
一些基层干部“血不再热”
浅议镇域村庄统筹规划在村庄规划编制中的作用
城市大气污染防治网格化管理信息系统设计
化解难题,力促环境监管网格化见实效
网格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VPN方案选择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