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刀面文“明”字新解

2016-11-17 08:43章水根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
中国钱币 2016年1期
关键词:铜山汉书钱币

章水根(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

明刀面文“明”字新解

章水根(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

战国燕、齐之地流通一种刀币,因其面文为“明”,学界多称为燕明刀、齐明刀。学者们在使用齐明刀概念时,内涵上是有区别的。本文采用吴良宝先生的意见,把除早期燕明刀以外的所有“明”字方折的刀币皆视为齐明刀。其中尖首束腰、背文为“莒冶某”的齐明刀应是乐毅伐齐期间莒、即墨两地的齐人所铸。而形制上与尖首刀币、燕弧折明刀相近,铸造时间早于乐毅伐齐的齐明刀铸造者是谁还难以断定,还是由齐人铸造的可能性比较大①。而燕明刀、齐明刀铸造时间谁早谁晚,据目前资料还难以断定。

关于“明”字,旧有“莒”“召”“泉”“易”“匽”“邑”“同”“库”“明”等释读意见,还有谓此字像泉水之回旋,当是“回文”②。近年来,冀小军、卢岩皆认为“明”当释为“妟”,读为“匽”,前者认为即国名燕,后者认为面文“取义为安”③。冀小军以《古钱大辞典》中真实性有问题的1068、1101、1123三枚明刀上的字形为立论依据,结论固然难以成立,而卢岩则以面文从日从卩,当是“妟”异体,但实际上并未见其他“妟”有此写法。从字形来看,明刀面文当还是以释“明”为是。

古文字中从“日”从“月”之“明”一般作:

明刀面文5明显与4“明”字写法相同,“日”、“月”皆无点画。6“月”中无点,与2“明”字写法相同。故明刀面文应该就是“明”字无疑。

但“明”字到底怎么解释呢?初尚龄认为“明”指燕地平明⑪,但平明始见于《汉书·地理志》,先秦未见燕有称“平明”之地者,且“平明”简称为“明”,也甚不合理。马昂、李佐贤认为“明”为赵之明邑⑫,赵明邑离燕、齐皆远,似乎没有曾并入燕、齐之地的可能。关百益以“明”为“盟”之古文,以明刀为盟会之物⑬,更不符合古钱学的规律。黄锡全认为刀币面文“”等字既可是“明”,也可是“眼”,古文字中存在“一形多读”现象,用为“眼”的“”等字可分析为从“○”、“月”声,“月”也表示偃月眉形,“眼”当读为燕之国名“匽”⑭,此说亦嫌迂曲。燕明刀、齐明刀皆以“明”为面文,说明其含义应不会仅仅局限于某个地名或国名。

燕国主要使用刀币,但晚期也在他国影响下铸造了圆钱和方足小布。燕国圆钱面文主要有“明”(货系4127—4128)、“明刀”(货系4121—4126,其中4126“刀”作,为两“刀”嵌接之形)、“一刀”(货系4114—4120)三种。而燕国方足小布有面文者,大多数为两字,即地名,但还有一种面文作四字(货系2342—2344),其形及面文如下:面文当从何琳仪隶作“右”为“镪”⑮。其中“明”字与上文1、2(也可以说是6)“明”字写法相同。方足小布与“明”刀面文皆有“明”字应该不是偶然,它们的含义应该是相同的。李学勤、何琳仪皆读为“司”⑯。但战国铜器、兵器、货币、玺印、陶文等题铭中的表示职司之“司”皆用“司”,基本不借用它字,此处借“为“司”,殊不合习惯。笔者认为“”当读为“治”。、“治”皆从“厶”得声,两字相通应该是没有问题。“治镪”即铸造钱币之意,李先生虽然释字不确,但推测“右明”当是与铸造有关的职官⑰,却颇具见识。明刀上的“明”也应如此理解。

故笔者推测“明刀”上的“明”可能读为“衡”。《说文》朙部“朙,照也,从月从囧。……明,古文朙从日”,又囧部“囧,窗牖丽廔闿明,象形。……读若獷,贾侍中说读与明同”⑱。从囧“读若獷”,又“读与明同”来看,“獷”、“明”当音近。“獷”从“廣”声,“廣”从“黄”声,而“黄”或从“黄”声的“横”常与“衡”相通,如金文常见赏赐巿黄,即《礼记·玉藻》中的韨衡,《战国策·赵策》“昔者五国之王尝合横而谋伐赵”,《战国纵横家书苏秦献书赵王章》“横”作“衡”,《史记·天官书》“言从衡者继踵”,《汉书·天文志》“衡”作“横”。故“明”、“衡”也当音近可通。

“衡”即古时管理山林之官。古时多设虞衡之官来管理山林川泽,控制资源,《周礼·地官》下就设有山虞、林衡、川衡、泽虞之官。出土材料中也常见官名“虞”、“衡”,如“吴(虞)”(铭图集成⑲05322—05323同簋、05974免簠)、“左吴(虞)”(玺汇1651)⑳、“平昜(阳)桁(衡)”(汇考49页)、“左桁(衡)正木”(玺汇0298)、“左桁(衡)廩木”(玺汇0300)、“右桁(衡)正木”(玺汇0299)、“右桁(衡)□(措)木”(汇考49页)㉑、“行(衡)(麓)”(玺汇0214)㉒。从《周礼》来看,山虞、泽虞掌山林、国泽之政令,而林衡(或称为“衡麓”)、川衡掌巡林麓、川泽之禁令。他们的工作职责是十分相近的,关系十分密切,故有时掌山林之官又通称为“衡”、“虞”、“虞衡”或“麓”㉓。《周礼》言“山虞”之职为“掌山林之政令,物为之厉而为之守禁”,郑玄注“物为之厉,每物有蕃界也;为之守禁,为守者设禁令也”,贾公彦疏“但山内林木、金玉、锡石、禽兽,所有不同,每物各有藩界,设禁亦不同”,可见虞衡不仅管理山中之林木,还管理山中的矿产、鸟兽等其他资源。

铸钱需要铜料,铜料则取于山,可见铸钱与山的关系。先秦秦汉典籍中有不少这方面的记载,今举几例列于下:

1.《管子·轻重戊》:莱莒之山生柴,君其率白徒之卒,铸庄山之金以为币,重莱莒之柴贾。

2.《管子·轻重戊》:(管子)令左司马伯公将白徒而铸钱于庄山,令中大夫王邑载钱二千万求生鹿于楚。

3.《管子·山权数》:汤以庄山之金铸币,而赎民之无卖子者;禹以历山之金铸币,而赎民之无卖子者。

4.《史记·平准书》:吴,诸侯也,以即山铸钱,富埒天子,其后卒以叛逆。

5.《史记·平准书》:从建元以来,用少,县官往往即多铜山而铸钱,民亦间盗铸钱,不可胜数。

6.《史记·吴王濞传》:吴有豫章郡铜山,濞则招致天下亡命者益铸钱,煮海水为盐。

7.《史记·邓通传》:于是赐邓通蜀严道铜山,得自铸钱,邓氏钱布天下。

其中5—7例于《汉书》也有相似或相同的记载,如《汉书·食货志》“吴以诸侯即山铸钱,富埒天子,后卒叛逆。邓通,大夫也,以铸钱财过王者”;《汉书·食货志》“从建元以来,用少,县官往往即多铜山而铸钱,民亦盗铸,不可胜数”;《汉书·吴王濞传》“吴有豫章郡铜山,即招致天下亡命者盗铸钱,东煮海水为盐”;《汉书·邓通传》“于是赐通蜀严道铜山,得自铸钱,邓氏钱布天下”。

另外,冶炼铜料也需要柴薪,柴薪自然出自山林,2“铸钱于庄山”、4“即山铸钱”、5“即多铜山而铸钱”描述的应该就是直接把铸钱之所设于铜山附近的情形,原料和燃料都可就近取材,大大节约成本。

铸钱需即山采铜,甚至伐木作薪以冶铸铜料,自然与管理山林的虞衡关系密切。可惜,先秦文献没有找到虞衡兼管铸钱之事的记载。但汉代设有水衡都尉,据《汉书·百官公卿表》,武帝元鼎二年初置,其职掌以及属官情况为“掌上林苑,有五丞。属官有上林、均输、御羞、禁圃、辑濯、钟官、技巧、六厩、辨铜九官令丞。又衡官、水司空、都水农仓,又甘泉上林、都水七官长丞皆属焉。上林有八丞十二尉,均输四丞,御羞两丞,都水三丞,禁圃两尉,甘泉上林四丞”。如淳曰:“钟官,主铸钱官也。辨铜,主分别铜之种类也。”可见,钟官、辨铜二官为铸钱之官。不过,据《史记》、《汉书》、《盐铁论》,水衡都尉中与铸钱有关的属官有三个,即所谓的“上林三官”(《史记·平准书》、《汉书·食货志》)或“水衡三官”(《盐铁论·错币篇》)。前人多把均输归入“三官”,但根据“技巧钱丞”封泥(再续㉔1·20),“巧一”、“巧二”钱范(关中陶录㉕4·607、4·608)等物,铸钱“三官”应是钟官、辨铜、技巧㉖。又应劭注“古山林之官曰衡。掌诸池苑,故称水衡”,可知水衡都尉的名称来源于先秦管理山林的虞衡。既然汉代水衡都尉下设有管理铸钱之属官,先秦虞衡也有可能负责铸钱事宜,但是有没有专设属官来主管铸钱之事,则有待更多资料。

附记:本文初稿承蒙吴振武师、徐世权兄审阅,后又于博士课上宣读,林沄、吴良宝等老师又提出不少意见。

注释:

①吴良宝:《中国东周时期金属货币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118-126页。

②⑭黄锡全:《燕刀“明”字新解》,此文最早于1995年8月“北京建城3040年暨燕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宣读,后正式发表于《安徽钱币》1996年第1期,第12-17页;又见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编:《北京建城3040年暨燕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专辑》,北京.燕京出版社,1997年,第333-339页;又见黄锡全著《先秦货币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267-275页。又冯胜君:《战国燕系古文字资料综述》,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7年,第53-54页。

③冀小军:《战国时期燕国货币上的“妟”字》,《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6年第3期,第103-107页;卢岩:《说燕国泉货面文所谓的“明”字》,《中原文物》2012年第1期,第50-55页。

④郭沫若主编、胡厚宣总编辑:《甲骨文合集》,北京.中华书局,1978-1983年。文中简称“合”。

⑤罗福颐主编:《古玺汇编》,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年。文中简称“玺汇”。

⑥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编:《侯马盟书》,北京.文物出版社,1976年。文中简称“侯马”。

⑦以下明刀面文字形皆取自吴良宝编纂:《先秦货币文字编》,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18-121页。

⑧汪庆正主编、马承源审校:《中国历代货币大系1·先秦货币》,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文中简称“货系”。

⑨《中国钱币大辞典》编纂委员会编:《中国钱币大辞典·先秦编》,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文中简称“先秦编”。

⑩朱活:《古钱新典》,西安.三秦出版社,1991年。文中简称“新典”。

⑪初尚龄:《吉金所见录》,丁福保编:《古钱大辞典》,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12月,下册第62页。

⑫马昂:《货币文字考》,李佐贤:《古泉汇》,皆见丁福保编:《古钱大辞典》,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12月,下册第61页。

⑬关百益:《义州盟刀谱序》,丁福保编:《古钱大辞典》,下册第63页。

⑮何琳仪:《燕国布币考》,《中国钱币》1992年第2期,第10页;又见何琳仪著《古币丛考》(增订本),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43-46页。

⑯同⑮。李学勤:《东周与秦代文明》,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年,第317页;又见李学勤著《东周与秦代文明》,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46页。

⑰李学勤:《东周与秦代文明》,1984年,第317页;李学勤:《东周与秦代文明》,2007年,第246页。

⑱《说文》的说法是有问题的,“囧”并不是窗牖的象形字,而是象血液之形,由“衁”分化而出,“明”从日从月,当是会照明之意,而“朙”很可能从月,囧声,两者并不是同一字,但读音相近,详见裘锡圭:《释殷虚卜辞中的“”、“”等字》,《第二届国际中国古文字学研讨会论文集》,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1993年,第73-94页;又见裘锡圭著《裘锡圭学术文集·甲骨文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391-403页。

⑲吴镇烽:《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文中简称“铭图集成”。

⑳㉒㉓吴振武:《战国玺印中的“虞”和“衡鹿”》,《江汉考古》1991年第3期,第85-87页。

㉑朱德熙:《释桁》,《古文字研究》第十二辑,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327-328页。

㉔周明泰:《再续封泥考略》,北京.京华书局,1928年。文中简称“再续”。

㉕陈直撰辑:《关中秦汉陶录》,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文中简称“关中陶录”。

㉖周明泰:《再续封泥考略》,北京.京华书局,1928年,第20-21页;陈直:《汉书新证》,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114-115页。

(责任编辑刘筝)

国内第一个钱币学博士点在河北师范大学设立

近日,河北师范大学自主设置“钱币学”博士二级学科的申请通过了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网上公示,标志着国内第一个钱币学博士二级学科正式设立。

钱币学作为一门专业学科,此前在国内高校没有作为独立学科进行设置。河北师范大学主动适应钱币学研究的迅速发展和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要求,积极谋划钱币学学科建设。河北师范大学有中国史、考古学、地理学三个相关学科的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金融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并设有金融数据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是中国钱币学会货币史专业委员会依托单位,并与国家开发银行河北省分行、中国银行河北分行、河北银行、河北省文物局、河北省博物院签署了全面合作协议,为钱币学学科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现有专职教师16人,全部具有博士学位。科研团队近年来承担清史工程、国家社科基金等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产出了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逐步凝练了中国古代钱币、中国近现代钱币、钱币文化与中西货币交流三个研究方向。学校博物馆收藏的古钱币实物种类齐全,价值珍贵,品相完好,形成完整的古钱币系列。

中国钱币学会积极参与了该学科的设置论证,王永生副秘书长代表学会参加了6月在河北师范大学召开的论证咨询会,并就该学科设置对于中国钱币学事业发展的促进作用进行了阐述,得到了与会专家学者的一致肯定。(邵岩)

猜你喜欢
铜山汉书钱币
早期中国知识转型期的《吕氏春秋》学——《汉书·艺文志》、高诱《吕氏春秋注》研究
悬梁刺股
中国钱币博物馆
中国钱币博物馆
被皇帝逼出来的“学霸”
非遗文化的保护与发展的实然和使然
质朴无华 蕴体育精神之魂回归自然 展健康中国之美
系统论视域下学校体育整体发展的个案研究
钱币保存各有法
苏东坡抄《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