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摄影公选课与大学生的审美教育浅谈

2016-11-18 15:22肖凤霞于欢
艺术科技 2016年9期
关键词:公选课审美教育

肖凤霞 于欢

摘 要:高校开展贴近当下审美文化思潮的课程,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已经成为教育界的共识。本文旨在讨论在大众文化不断影响大学生审美倾向的当前,如何利用摄影公选课培养大学生积极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世界观,以及阐述高校开设摄影公选课对学生审美教育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校摄影;公选课;审美教育

大众文化开拓了学生视野的同时,却也有格调低下,内容庸俗化、娱乐化的问题存在。因此,设置贴近当前文化审美的摄影公选课对加强对学生的审美教育有重要意义。

1 审美教育的迫切性

1.1 大学生审美情趣媚俗化

受到大众文化的影响,当下许多大学生喜好媚俗流行文化,这些文化中不切实际的矫情和虚伪被大学生吸纳。在进行内容选择时,很多学生开始偏向通俗浅薄的文学作品,网游、仙侠、玄幻、穿越题材大行其道;古典严肃艺术却备受冷落,甚至有部分学生因研读严肃文学被嘲笑。在审美情感上,一些大学生早已抛弃古朴含蓄,转而追求赤裸直白的金钱关系和男女性爱。在这种流行文化的影响下,审美思考越来越匮乏,娱乐至死主义和身体享乐主义大行其道,审美正义日渐缺失。

1.2 大学生审美观念消费化

如今很多大学生的审美已经从过去的精神愉悦走向了追求感官刺激、物质刺激的道路,成了漠视心灵体验的视觉性存在。在审美选择上,用高消费来彰显自己的与众不同和个性,将物质消费看成高质量生活的标准,并以此来区分自己与其他社会群体。这种审美取向的侵蚀导致了大学生的享乐消费主义,以及利己主义和炫耀虚伪的恶习。正确的审美观的缺失,使大学生在眼花缭乱的世界中迷失了自我,失去了对真假、善恶、美丑、好坏、文明与野蛮、理想与现实的基本判断,失去了在这个世界赖以生存的价值体系。

2 利用摄影公选课培养大学生审美

著名哲学家休谟曾说道:“要提高艺术审美力,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在一门特定的艺术领域里不断训练,不断观赏和鉴赏一种特定类型的美。”而开设摄影公选课,在公选课中通过欣赏大量优秀的摄影作品和电影电视片段,可培养学生欣赏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以及创作的能力,同时还能结合实践,让大学生能够融入摄影的世界,用镜头去关注社会,建构起正确的审美价值体系。

2.1 培养学生欣赏自然美的能力

自然美是以自然属性为基础的美,自然美也从来不依赖于人类的存在而存在。在自然世界中,春雨、夏雷、秋霜、冬雪,以及一切鱼虫花草都能带给人类以美的体验,这些也常常成为镜头被定格的一幕。在摄影公选课教学中,大学生可以通过摄影作品来感受大千世界。例如教师可利用摄影技术来引导学生的探索意识——不是人人都有机会看到我们自己生活着的这颗星球,航天员利用摄影技术在外太空拍摄了第一张地球的照片,让全人类都有机会亲睹地球“芳容”。水下拍摄,为人类呈现出大海深处不为人知的神秘生物;微距拍摄,为人类发现周围微不足道的鱼虫花草是那么美丽惊艳;科学拍摄,更让人类看到了肉眼永远无法感受的分子、原子结构。摄影公选课可以通过展示这些精美绝伦的照片,极大的激发学生对于自己生存的环境的热爱,引起大学生对于大自然的向往和好奇,从而去进行探索。

2.2 培养学生欣赏社会美的能力

社会美是高于自然美的一种综合美,人们对于现实生活的情感体验、认识理解都属于社会美的范畴,是一种复杂的美。社会美来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没有人类就没有社会美。因此,在摄影公选课上,教师要懂得引导学生们去体会和感悟摄影作品背后想要表达的感情,并通过联想,对摄影作品表现出的社会情感的善恶美丑做出判断,以形成正确的审美倾向。例如,在影片《泰坦尼克号》中,影片在人们惊慌失措逃生时,定格了一对老年夫妇相拥躺在床上等待最后灾难来临的瞬间,这种对于人类情感的极致刻画能带给学生以震撼和思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欣赏这些优秀作品的同时,捕捉生活中类似的情感瞬间,产生对人类美好情感的认同以及对其背景的深思。

再如网上引起巨大反响的难民小男孩陈尸海滩的照片,在那张摄影作品中,没有高难度的拍摄技巧,只是简单的呈现出事实真相,只是一个孩子的尸体被冲刷上海滩,但就是这张照片几乎引发了全人类对难民问题的关注。这就是因为摄影作品题材本身触及到了人类最基本的情感,作品的背后体现的是拍摄者对于社会问题的关注。选取类似的摄影作品给大学生欣赏,对于培养学生对于社会美的审美力有着重要作用。

2.3 培养学生欣赏艺术美的能力

艺术美高于自然美和社会美,它克服了自然美注重形式的缺点,也摆脱了社会美重于思想内容的局限,真正做到了感性形式与思想内容的完美结合和高度统一。艺术美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包括有造型艺术(雕塑和绘画)、表演艺术、实用艺术(工艺美术、建筑艺术等)、综合艺术(一般指电影、戏剧)等等。摄影作品的主题可以是绘画,也可以是建筑、雕塑等,在摄影公选课中,大学生通过摄影作品欣赏到了大量不同艺术类型的作品,激发了学生对于艺术美的兴趣和好奇,有助于学生去探索发现艺术之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选取各种艺术形式的作品,例如,让学生欣赏《布拉格之恋》《教父》《辛德勒名单》《莎翁情史》《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等影片在构图、创意、色调等摄影技术上的高超成就,在较为轻松的氛围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师在课堂中也可以穿插一些影片拍摄时对于画面选取的故事,例如菲利普·考夫曼导演在拍摄《布拉格之恋》时,剪辑师沃尔特·默奇将十多个小时的胶片进行编码,并将一些重要场景画面一一洗出来贴在墙上,一些有复杂调度的画面甚至洗出多张来进行选取,而这些照片最终碰撞出灵感的火花,才在最后将完美的影片呈现给观众。通过这样的讲述,让学生在欣赏这些艺术作品时更多了一份领悟,有助于培养学生对艺术美的把控能力。

3 结语

摄影是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大学开展摄影公选课其目的并不是要将学生培养成摄影大师,而是培养大学生对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关注,从拍摄中对社会、人生进行思考,从简单的拍摄照片过渡到陶冶情操,发现生活中的美、揭示生活中的美,并按照美的规律去创造美,最终达到培养大学生正确审美观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邸贵玉,刘守新,高振华.基于“读图时代”的高校摄影公共选修课的教学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6(08):91-92.

[2] 赵赟.普通高校艺术教育与大学生审美素养培养研究[D].兰州大学,2011:5-6.

[3] 娄世民,袁丁月.浅谈高校摄影教育的发展现状[J].美术教育研究,2012(23):145.

猜你喜欢
公选课审美教育
高校音乐欣赏公选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高职院校公选课《环境与健康》教学方法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