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工科创的正确打开方式

2016-11-19 07:59王劲
上海工运 2016年8期
关键词:众创科创创客

◎王劲

职工科创的正确打开方式

◎王劲

2015年,上海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7%;初步形成张江、紫竹、杨浦、漕河泾、嘉定、临港等各具特色、错位发展的科技创新集聚区……自《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的意见》(简称“22条”)出台以来,短短一年内上海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文件及改革措施,成果斐然。在申城,各类创新要素不断汇聚,创新热度持续升高。

今年8月8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印发"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的通知。通知指出,支持上海发挥科技、资本、市场等资源优势和国际化程度高的开放优势,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如今,对于每一个职工而言,科技创新已不再是遥不可及。无论你是“草根”,还是学者,只要你心怀“科创梦”,就能将梦想照进现实。

制图/大亦

热点聚焦“科创地图”带你寻找创新之路

今年4月,由商务部、科技部、国家知识产权局和上海市政府联合主办的第四届中国(上海)国际技术进出口交易会,在上海世博展览馆成功举办。在开幕论坛上,上交会组委会正式发布了《上海市科创地图》。这不仅是上海的第一张“科创地图”,更是全国首创。

“科创地图”是什么

《上海市科创地图》并不单是一张纸质地图,而是由一张纸质地图、一本目录手册与一个交互式平台构成的一张“三位一体”的“活地图”。它清晰地展示了上海科创生态圈,体现了上海在推进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建设过程中众筹、众包、众创的共享经济特征。

在实体地图上,每一个物理点都与“线上地图”的信息点一一对应。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可以通过扫二维码或者关注微信公众号的方式获取信息。笔者在交互式平台上搜索“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立刻就显示出该科创区的名称、地址、网站地址以及相关介绍,同时还标有地图定位。

上交会组委会执行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科创地图”旨在整合创新创业资源,引导境内外投资者有效互动,促进各区错位竞争,服务于上海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并为科创统计和研究工作提供数据支撑,为服务上海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的国家战略,服务“双创”提供有益探索。

在未来推出的2.0版本中,这张“活地图”将会对接AR(增强现实技术)/VR(虚拟现实技术)等最新科技手段,使查询者有浸入式的场景效果。此外,《上海市科创地图》还将开辟O2O交互社区,构建起城市科创生态圈的“科创地理信息”、“创新创业社群”、“创新创业活动”的人、场、活动三大数据交互共享平台。

上海科创资源布局

科创地图中,共有“传统孵化器”、“大学科技园与研发平台”、“众创空间”以及“其他服务平台”4大资源分类。

“众创空间”是上海发展最快的科创载体,截至2015年底,全市各类众创空间孵化机构共有450余家,去年7月以后,更是猛增了100多家。其中,位于闵行区的创业营、浦东新区的IC咖啡、杨浦区的创新工场等8家非教育机构,成为上海的首批创业学院。去年3月,40家创业服务机构发起成立了国内首家区域性众创空间组织“上海众创空间联盟”。

根据科创地图显示,浦东新区拥有各类孵化器的数量最多。依托上海唯一一个国家级示范区——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未来浦东新区将成为上海建设最具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的核心功能区。而目前正在积极创建“创新型城区”的杨浦区,拥有“大学科技园与研发平台”数量最多。根据《2015年上海科技进步报告》显示,杨浦将以发展现代设计、科技服务为代表的知识型现代服务业和以智能装备、传感技术为代表的智能制造产业为依托,成为上海科创中心的重要承载区。

另外,闵行区、徐汇区、嘉定区的孵化器数量也相当高。在未来,闵行区以航天航空产业为依托,成为上海南部科技创新中心;徐汇区将以信息、互联网金融等为依托,嘉定区以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及机器人为依托,共同成为上海科创中心的重要承载区。

入住社区的机器人“小宝”

“朱阿姨,把手臂放到‘小宝’左手边的血压检测器里……嗯,再往里伸一些……”在嘉定区马陆镇希望社区的邻里中心,殷浩正热情地帮助居民朱阿姨测量血压。“阿姨,根据‘小宝’的数据显示,您血压处于正常范围内,注意保持哦。”

殷浩是希望社区“1号秘书”服务站点的负责人。“希望社区是我们公司在嘉定开办的第二个社区服务点。我的工作就是为希望社区的居民,提供实实在在的社区生活服务。”

殷浩口中的“小宝”,是上海遥薇(集团)有限公司自主研制开发的全球第一台社区服务云机器人。去年在乌镇召开的世界互联网大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特地来到遥薇展厅,观看了“1号秘书”机器人“小宝”。

目前,“小宝”已经具有脸部识别、指纹认证、语音服务、健康服务等功能。殷浩告诉笔者:“社区居民只要登记注册以后,就可以自己通过刷脸或者指纹认证,享受私人定制化的综合性社区服务。”

打造属于嘉定人的“智慧社区”

“机器人‘小宝’是我们公司‘1号秘书’智慧社区建设项目的一部分。我们研发机器人的初衷,主要面向社区解决老年人的日常生活问题。有了机器人以后,老人们只需要通过机器人发出口头指令,就可以查到想要的服务,非常便捷。”

自2013年立项以来,“1号秘书”已经逐步建立起网站、手机App、微信公众号等线上服务平台。同时,在安亭、马陆、南翔等镇分别设立便民服务旗舰店、便E站等多种形式的线下实体站点,全面建立线上与线下的O2O社区服务渠道。

“简单来说,‘1号秘书’项目要做的就是‘搭平台’。”1号秘书运营经理刘秀凤告诉笔者,“这个平台是以社区为依托,整合政府、社区、个人及周边三公里的社会资源,将智慧融入社区。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平台,来营造一种互帮互助的健康邻里关系,通过资源共享的方式,促进社区自治。”

在资源整合的背后,依托的是大数据技术。据介绍,“1号秘书”已经覆盖安亭、马陆、南翔、菊园四个街镇,其中,马陆镇的注册会员人数已达1万。刘秀凤表示,社区居民的数据未来将会进一步与政府、医院、交委等公共事业部门对接开放,从而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好的服务。目前,“1号秘书”已经与仁济、瑞金等30多家医院对接合作,居民足不出门,就能查到自己在这些医院里的就诊信息。

“未来,我们将把‘1号秘书’服务点推到嘉定的每个街镇社区,打造属于嘉定人的‘智慧社区’。”刘秀凤说道。

研发辛苦但有成就感

“要说研发机器人‘小宝’,我的感受除了辛苦,还是辛苦。”研发部的研发总监助理颜伟直截了当地告诉笔者。

2015年初,遥薇公司开始投入社区机器人“小宝”的研发。一年来,颜伟和他的技术部同事,早已习惯了加班加点的工作节奏。“特别是在互联网大会前的一个月,当时我们技术部每个人都绷紧了弦。对机器人的每个细节、参数都进行反复调试,生怕有纰漏。”

在机器人制造中,语音识别技术一直是全球性难题。颜伟表示,这里不仅是指语音识别度,更关键的是在什么环境状况下能做到清晰的语音识别。为了攻克这一难题,研发团队成员花费了不少时间和精力。目前,机器人“小宝”的语音识别度已经达到80%。

“虽然辛苦,但是当在电视上看到‘小宝’和习总书记站在一起的时候,我内心充满了成就感和自豪感。”颜伟说道。

让航天技术落地惠民

航天科技离我们有多远?从我国首个无人登月探测器嫦娥三号,到刚刚发射成功的长征七号运载火箭,一直以来,航天作为一块硬科技,让不少航天爱好者望而却步。

参考时钟的频偏会引入额外的载波多普勒,使得初始搜索在错误的多普勒单元,延长搜索时间;同时还会导致下变频时引起较大频差,导致中心频率两边带内有用信号成分被滤波器滤除,引起载噪比的损失。因此必须保证参考时钟稳定度[19-20]。

如今,隶属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的上海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成立了中国首家以航天为特色的创客空间——“星天地创客空间”。通过汇聚航天爱好者的奇思妙想,助力中国航天技术创新。

在碰撞中擦出科创之花

“我今天要分享的项目是‘平流层探索项目计划’。”蓝河一边说着,一边用PPT展示了从项目筹备到实施的整个过程,“我们用的材料,比如用泡沫箱、暖宝宝解决保温问题,比如……”

7月21日晚上,是“星天地创客空间”的公众开放夜。民间创客蓝河作为受邀嘉宾,向大家分享了他的创客项目,过程中时不时穿插着其他人的提问、交流,一来一回中闪出不少智慧的火花。此次活动不仅有来自各行业的民间航天迷参加,同时也吸引了不少专业投资人与航天专家。

“星天地创客空间”运营总监邱宝贵博士向笔者表示,每次听这些年轻创客的项目分享,都会让他有所触动。“拿这次‘平流层探索项目计划’来说,蓝河所用的‘热气球+芯片卫星’的模式,本质上与我们用火箭发射卫星的方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让航天技术走进人们的生活”

在100平方米左右的空间内,笔者发现整个工作环境被布置得整洁敞亮。在两侧的展示柜上,摆放着“星天地创客空间”成员们已经成型的创客作品,以及研发所需耗材、开源硬件和激光雕刻机、3D打印机等专业设备。新颖齐全的设施条件,让创客们可以在这里自由地出创意、做成品。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潮中,上海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启动市场化、商业化进程。去年9月19日,“星天地创客空间”成立,并启动了“勇闯星天地——未来星球表面探测机器人创客大赛”决赛阶段比赛。大赛共吸引来自创客空间、高校、中学和航天系统的47个团队参赛,最终18个团队入围决赛。

“我们希望将这里打造成一个开放式的创新环境。不仅要让创客们做出来的作品、想出来的点子能够向航天型号工程转化,而且也要让所谓‘高冷’航天技术落地,走进人们的生活。”邱博士说道。

科创在职工心中发芽

“星天地创客空间”的成立,在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同样掀起了科技创新的高潮。不久前,在院工会主办、“星天地创客空间”承办的首届“领航者”职工创新创意大赛上,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近千名职工参加报名,165个创意项目团队参与角逐。上海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对接机构研究室主任靳宗向团队项目《自适应管道内移动检测机器人》,最终获得了“金种子”奖。

靳宗向告诉笔者,这个项目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才得以完成的。原来,在航天器对接机构的差动组合中,有一项名为“差速”的技术。这项技术,最初是上世纪90年代的前辈们发明的。靳宗向说:“简单来说,我们做的就是将这个原本应用在航天中的差速器小型化、模块化,从而将它应用到了民用产品中去。”

谢哲是对接机构研究室的工程师,也是这个项目的技术骨干。为了简化对接机构的差动组合,构建成体积、质量更小的新型三轴差速器,他常常下班后留在工作室里苦心钻研,有1个月加班高达190个小时。如今,第四代自适应性轨道机器人可以满足在只有75毫米直径的管子内完成监测任务。

“当时给我最大的动力就是要把它做出来。因为我知道‘差速’技术是老一辈们花了很长时间才做出来的好东西,到我这里更要把它创新、推广出去。”谢哲认真地说道。

专家访谈 改革激发创新动力——访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发展研究处处长、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副所长骆大进

体制机制改革放首位

笔者:就现阶段来讲,上海市推进科创中心建设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骆大进:要说科技创新,不仅是指科学技术的创新。上海推进科创中心建设,不单是重大项目的布局,也不单是企业创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实际上更重要的是要建立有利于创新或者促进创新的体制机制,包括经济领域、社会领域的体制机制改革。所以我理解的上海建设科创中心,其实就是要求我们举科创中心建设的“旗帜”,打体制机制改革的“牌”。这里我要补充下,其实很多新技术发展产生的新兴产业,与现在的政府监管、产业政策是不完全适应的,也可能会发生很多的冲撞,尤其需要加快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另外,就发展科学技术本身来说,也在一些方面受到体制机制的束缚。比如高校、科研院所的发展自主权问题,在人才引用、职称评聘、经费使用、成果处置等方面,都需要“放权松绑”。当然,还要强调一点,体制机制改革不是为了改革而改革,根本目的在于构建有利于创新的制度环境,在于推动创新发展。

众创空间正处上升期

笔者:目前来看,上海科创工程与项目布局整体情况到底如何?

骆大进:习总书记希望上海能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科技创新的竞争与合作,更多地抢占科技制高点。因此就像你刚说的,重大布局也是我们的工作重心。首先,根据“22条”要求,上海目前要聚焦6个科创重点承载区,分别是张江核心区、漕河泾、临港、杨浦、嘉定、紫竹,集聚创新资源,增强创新实力。其他各区,也都纷纷制定出台了推进科技创新的各项举措,一年来进展顺利、成效明显。其次,关于现在的一个热点——众创空间。在我看来,现在众创空间正处于量质齐升的重要发展期。去年年初,全市众创空间才250余家,现在已有500家了,而且都是社会资本办的。当然,随着全社会的创业热潮的兴起,特别是风险投资的跟进,对众创空间的服务能力的要求也不断提高,部分可能也会被淘汰,但更多的众创空间会赢来更好的发展空间。

图为骆大进

新模式引出活力因子

笔者:您如何来评价像遥薇公司和星天地创客空间这两者的运作模式呢?对之前所说的体制机制改革是不是有值得借鉴的地方?

骆大进:我觉得这两种模式都是值得鼓励和支持的。遥薇公司其实走的是民营办孵化器的模式,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予以引导和支持。这既有利于发挥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的机构力量,并为民营资本投资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了更加高效便捷的渠道,是孵化+投资的有效结合;也有利于政府和市场相结合,为全社会提供良好的创新创业服务,降低社会创新成本。关于星天地创客空间,大院大所办创客空间的模式目前也已经越来越多地出现,通过开放高校、科研院所的创新资源,促进各类创新主体的有机联动,也有利于激发大院大所内部的活力因子。

工会之窗 科创风起助力工会改革

随着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的步伐不断加快,上海各级工会也顺势而动,先行先试,不断创新,实现着新一轮转型发展。

劳动竞赛“换新颜”

社会转型下,上海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红红火火的劳动竞赛,在白领聚集的商务楼宇面临“水土不服”。面对新形势,张江园区总工会推陈出新,打造新的技能竞赛品牌活动——“创新达人赛”。园区工会根据对各企业行业类别的排摸,在大赛中分设软件、生物医药、集成电路光路、文化创意四个赛区,基本涵盖园区内的所有企业。如今,创新达人赛已经成为张江职工实现自我、展示自我的拳头平台。

与此同时,上海市总工会从搭建职工创新平台、营造职工创新环境等入手,通过开展市优秀发明选拔赛、设立职工创客中心等形式,为会创新、能创新的职工搭建舞台。

劳模工作室引领“创新”示范

孔利明机电技术创新工作室、樊嘉征服肝肿瘤创新工作室、马卫星公交营运服务工作室……在上海市各级工会的积极推动下,本市“劳模创新工作室”创建工作蓬勃开展。如今,“劳模创新工作室”已经成为激发职工创新活力的新平台。

近年来,上海市电力公司工会以“劳模创新工作室”为载体,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职工创新活动。目前,电力公司已经形成了一批以劳模为引领,一线技术职工广泛参与的创新团队。截至今年3月,工作室团队成员人数257人,获得国家专利121项,完成科技创新项目38个,职工岗位创新风气正在形成。

今年以来,上海市总工会积极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启动实施“上海工匠”培养选树千人计划,并举办了2016年上海职工科技活动周。通过发挥劳模的引领示范作用,充分调动了职工岗位创新的积极性。

工运微评

科技创新的号角已吹响

◎阎梦华

早在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调研时对上海提出了“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的全新要求。2015年,“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上升为市委1号调研课题。时至2016年4月,全国首创的上海市科创地图问世。打开地图,传统孵化器、大学科技园与研发平台、众创空间等各类科创资源一目了然。

创新之花开遍浦江两岸。一路走来,可以说,上海科创的氛围日渐浓郁,在上海市委、市政府的共同努力下,通过全局规划、布局研究,各类科创优惠政策相继出台。“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从最初的口号,转化为了一个个掷地有声的行动力、执行力,从此落地生根。

创新的主体是人,是劳动者。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副教授许晓军认为,职工的创新劳动,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如同知识产权一样,是一种劳动产权,在现代社会当中把它转化成资本,进行投入取得投资回报是完全合理的。

那么,把创新主体与创新的外部环境结合起来,又有何深意呢?对于每一个普通职工而言,口号落地、政策惠民、创新氛围浓郁,意味着科技创新不再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它与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关系。就比如说你拿着问世不久的上海市科创地图,就可以搜索到相应区域的科创资源,从而一步步靠近你的科创梦想。

创新,从来都不分高低贵贱。作为创新主体的每一名职工,都应把创新当作自己身上的一种责任。在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道路上,我们需要做的,是把科技创新更多地融入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让创新成为我们身边一个不可或缺的因子。听到了吗?科技创新的号角已吹响!

猜你喜欢
众创科创创客
科创引领,抢跑新赛道
科创走廊“乘风起”
科创“小灯泡”:从伞说起
保护人类健康的科创产品
重庆科技学院“众创之家”简介
联合办公:众创时代的共享与协同
众创空间向“专业化”升级
让路人都可以坐下来当创客
创客
创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