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补太白穴对于颈椎病眩晕疗效影响观察

2016-11-21 07:09陆贵中
黑龙江中医药 2016年2期
关键词:太白椎动脉颈椎病

王 顺 陆贵中

(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150036)

针补太白穴对于颈椎病眩晕疗效影响观察

王 顺 陆贵中

(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150036)

目的:观察针补太白穴对于颈椎病眩晕疗效影响,为临床治疗颈椎病眩晕拓展新的思路。方法:将40例有眩晕症状的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每组20人,对照组使用常规针刺方法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针刺基础上加针补太白穴治疗。结果:实验组患者颈眩晕消失时所经过的治疗次数显著少于对照组。经过15次治疗实验组的痊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针补太白穴对于颈椎病眩晕的治疗有着显著的效果,可推广临床应用。

颈椎病 眩晕 太白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颈椎骨关节炎、增生性颈椎炎、颈神经根综合征、颈椎间盘脱出症的总称,是一种以退行性病理改变为基础的疾患。主要由于颈椎长期劳损、骨质增生,或椎间盘脱出、韧带增厚,致使颈椎脊髓、神经根或椎动脉受压,出现一系列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表现为椎节失稳、松动;髓核突出或脱出;骨刺形成;韧带肥厚和继发的椎管狭窄等,刺激或压迫了邻近的神经根、脊髓、椎动脉及颈部交感神经等组织,引起一系列症状和体征。

颈椎病目前可分为如下几型:颈型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椎动脉型颈椎病、交感神经型颈椎病、食管压迫型颈椎病。其中,椎动脉型颈椎病和交感型颈椎病多伴有眩晕症状。椎动脉型颈椎病眩晕发生多有猝然眩晕发作昏倒病史,眩晕与转颈关系密切,多伴有交感神经症状,而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眩晕发生多为慢性持续性,伴有眼花、耳鸣、手麻、心动过速、心前区疼痛等一系列交感神经症状。

近年来,随着电脑、手机等电子设备的普及,不少青、中年长时间维持颈部不良姿势,导致颈椎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为观察针补太白穴对于颈椎病眩晕患者眩晕症状的改善作用,笔者采用针补太白穴法治疗气血亏虚型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研究在于观察针补太白穴对于颈椎病眩晕患者眩晕症状的改善作用。研究共选取40名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期间于大庆康复医院住院部五病区就诊的有眩晕症状的颈椎病患者。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所选取患者中,共有男性21名,女性19名。年龄分布在27~55岁,平均年龄40.60±7.57岁。病程分布2日~26日,平均病程11.47±6.03日,平均病程。椎动脉型颈椎病10例,交感神经型颈椎病30例。对照组、实验组患者详细信息见表1:

表1 两组基本信息对比统计

两组患者性别、组成、年龄、病程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1]

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断标准如下:(1)曾有猝倒发作。并伴有颈性眩晕。(2)旋颈试验阳性。(3)X线片显示节段性不稳定或枢椎关节骨质增生。(4)除外眼源性、耳源性眩晕。(5)除外椎动脉I段(进入颈6横突孔以前的椎动脉段)和椎动脉III段(出颈椎进入颅内以前的椎动脉段)受压所引起的基底动脉供血不全。(6)除外神经官能症、颅内肿瘤等。(7)确诊本病,尤其是手术前定位,应根据椎动脉造影检查。(8)推动脉血流图及脑电图只有参考价值。

交感神经型颈椎病诊断标准如下:(1)临床表现为头晕、眼花、耳鸣、手麻、心动过速、心前区疼痛等一系列交感神经症状;(2)X线片颈椎有失稳或退变;(3)椎动脉造影阴性。

1.3 纳入标准

(1)年龄25~55周岁;(2)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并有眩晕症状;(3)此次眩晕发作以来未经任何治疗;(4)知情同意,愿意接收并按计划完成治疗,且在进行本试验期间不采用其他治疗手段者。

1.4 排除标准

(1)不符合纳入标准者;(2)伴有严重心脑血管、肝、肾等疾病者;(3)因晕针、过敏或其他因素导致不能坚持者。(4)不能坚持按计划治疗,或在进行本试验期间采用其他治疗手段者。

1.5 分组方法

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20例。

2 研究方法

两组皆仅采取普通针刺方法治疗,隔日一次。

2.1 对照组

针刺选穴[2]:天柱、颈夹脊、风池、阿是穴、曲池、外关。

补泻方法:天柱、阿是穴、颈夹脊平补平泻,风池、曲池、外关用泻法。

针刺方法:用循按法定位针刺穴位与阿是穴,常规消毒后,用铭医牌一次性无菌针灸针(0.35*40)进行针刺治疗,快速透皮后,风池、天柱、曲池进针约0.5寸,外关穴进针约0.2寸,颈夹脊、阿是穴进针约1.2寸,针刺深度随患者肥瘦进行相应调整,针刺至相应深度后行手法补泻。

具体补泻操作:天柱、阿是穴、颈夹脊在针刺至相应深度,行小幅度快速提插捻转至得气,以疏通经气、松解肌肉组织,然后留针,针刺时避免大幅度提插捻转。风池、曲池、外关在透皮后,于患者吸气时一次性针刺至相应深度,行轻插重提手法催气,得气后于患者呼气时慢慢小幅度捻转的同时轻提针体,在针尖接近皮下时重复上述刺入与提出操作一次,然后留针于皮下。

2.2 实验组

实验组的常规选穴、操作、补泻手法与对照组完全一致,但在上述操作结束后追加针刺太白穴,并施以补法。具体操作如下:快速透皮后,于患者呼气时缓慢进针,吸气时持针不动,针刺至0.3深左右时行极细微提插手法,重插轻提,得气后持针不动,并保持针尖向下微小的压力,经过患者四次呼气后于患者吸气时快速拔针并按压针孔片刻。

3 观察指标、疗效评价与统计方法

以两组患者眩晕消失的治疗次数为指标进行对比观察,眩晕消失指标为:治疗后两日内眩晕未再发作即停止治疗,末次治疗后一周内眩晕仍未发作者即为痊愈,若一周内再次发作,则继续治疗至符合指标。治疗次数最大为15次。15次内(含15次)痊愈者记为痊愈,15次未痊愈者依据情况记为有效或无效。

所取得的统计结果数据均采用spss19.0进行统计。计量资料用均数加减标准差(±s)表示,对计数资料进行x2检验,如果两组数据比较P<0.05,则认为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如果P<0.01,则认为两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4 结论

从表2可以看出,两组所有的患者经过治疗,都取得了确切的疗效,而实验组痊愈率(95%)显著高于对照组(80%)。两组治疗天数比较,在已痊愈患者中实验组患者痊愈所需天数显著少于对照组。

表2 两组有效率统计

由上表可以看出,两组的有效率均为100%,说明传统针刺方法对于颈椎病眩晕有确切疗效。两组痊愈患者与未痊愈患者人数经x2检验,P=0.000<0.01,表明实验组的痊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

表3 两组已痊愈患者治疗次数大致分布

以上数据经x2检验,P=0.036<0.05,说明在已痊愈患者中,实验组患者所用的天数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计学意义。

从实验结果中可以看出,针补太白穴对于颈椎病眩晕的改善效果明确,可显著缩短患者病程,加强治疗效果,实验结果具有统计学上显著意义,可积极推广用于临床应用中。

5 讨论

传统针灸在治疗颈椎病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疗效,王氏[3]采用针刺治疗颈椎病,疗效达98%。朱氏[4]对比研究了大量颈椎病不同治疗方案,对针灸治疗颈椎病远期疗效进行了系统评价,结果显示针灸与其他疗法相比具有更高的治愈率以及更低的复发率。

在临床过程中,我们发现,有眩晕症状的颈椎病患者多伴有严重气虚表现,轻者表现为气短乏力,少气懒言,困倦无力等,严重者出现头晕眼花,心悸喜卧,肢体麻木等;病史上此类患者多有久坐、长期伏案、过量劳累史,大部分患者存在长期的休息不佳,脉象上,此类患者脉象大多沉细、濡弱无力,严重者脉象虚浮有力,沉取无根。气虚则不能行血上荣脑髓,故眩晕。而肺主气,司呼吸,气虚多因手太阴气不足所致。考颈椎病之发生,多为颈部肌肉、韧带劳损,不能固摄骨骼,久之骨骼代偿性增生甚至滑脱移位,压迫周围神经、血管所致。《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5]有言:“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脾主肌肉,此文即言久坐会损伤脾土之气。究其根源,本在久坐、劳累伤及肌肉、韧带所致,即脾土之气受损。而颈椎病眩晕则本于脾土之气受伤,不能化生肺金之气,致清气不能上荣脑髓,发生眩晕。

在本研究中,我们选取了最具有代表性的太白穴进行针刺来研究。熊氏[6]总结了太白穴的诸多功能,而其最大功能莫过于补气。太白穴是足太阴脾经原穴,五行属土。据子母补泻,针补太白穴可补其子肺经(金)之气。而针补太白穴还可激发足太阴本经经气,《难经•六十六难》[7]有言:“难曰:经言……脾之原,出于太白……。”、“十二经皆以腧为原者,何也?然:五藏腧者,三焦之所行,气之所流止也。”、“三焦所行之腧为原者,何也?然: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故名曰原。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原者,三焦之尊号也,故所止辄为原。五脏六腑有病者,皆取其原也。”故取足太阴原穴太白穴可手足太阴二经同补,标本兼顾,既能益肺气改善眩晕,又能补脾气促进颈部经筋恢复。可推广至临床应用。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01.

[2] 王华.针灸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18-219.

[3] 王玖忠.针灸治疗颈椎病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2011.17(36):155-156.

[4] 朱小平.针灸治疗颈椎病远期疗效的系统评价[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6):918-921.

[5] 田代华(整理).《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9-50.

[6] 熊大昌.太白穴在临床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9.16(6):87-88.

[7] 陈璧琉(整理).《难经》[M].人民卫生出版社:64-65.

(2016-03-07 收稿)

猜你喜欢
太白椎动脉颈椎病
中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探究
游泳 赶走颈椎病
紫瓯香茶醉太白——简谈“太白韵”紫砂壶的构造与文人风采
超声诊断右侧椎动脉罕见变异1例
颈椎病的简便贴敷疗法
恐龙科普秀——太白华阳龙
太白实施党建工作项目化管理
李白与太白鸭
推拿配合热敷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89例
三针刺配合直旋扳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11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