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教育中的“一任自然、字为心书”
——尉天池教授书法教育观析

2016-11-21 01:30陈跃
书法赏评 2016年4期
关键词:天池线条教授

■陈跃

书法教育中的“一任自然、字为心书”
——尉天池教授书法教育观析

■陈跃

南京师范大学尉天池教授,书学篆、隶、草、楷、行诸体,尤擅行草书。书法苍劲浑厚、潇洒豪放,且不失秀逸清奇。远观其书,似钱塘江潮之澎湃,又似泰山日出之喷薄,格局大气,充满力量。近观其书,笔墨浓厚、结构合理,黑处松动、白处清亮,布白强烈而和谐,充满遐想。尉天池教授在书法教育中建立起自己一套独特的理念体系,可理解为一个核心两个基本点。一个核心指的是对书法美学的极致追求,两个基本点包括书法创作的一任自然与字为心书。他教育学生在书法创作中要始终注重创造性,不必拘泥于传统束缚,要把自己的真情实感贯穿在每个字的创作当中,还要让通篇书法极具美学价值。这样的教育理念体现在他自己的每一幅作品中,也深深地影响着他每一个悉心传授的学生。

一、书法创作是一个创造性的系统工程

尉天池教授认为书法创作要做到一任自然。在书法教育中,他认为书法创作是作者展现自主、自信、自由与自在的创造性系统工程。该系统中的“四自”因素缺一不可。自主因素体现为作品由作者自己决定如何创作,他人不得干涉;自信因素体现为作者对作品创作的信心与实力,否则写不出好作品;自由因素体现为作者的创作过程不受拘束,不忌惮各种“噪音”干扰;自在因素体现为作者的创作是情感的真实写照,比如高兴、快乐的情感中创作的作品与痛苦、悲伤的情感中创作的作品,两者的精神内涵实质在作品的体现上必须是截然相反的。

尉教授认为书法创作常常是刹那之间的灵光一闪。因此他建议学生书法创作最好不要在创作之前思来想去、瞻前顾后般的犹豫不决。他认为那样会丧失创作的灵感与激情。用尉教授自己的话来说就是那样会导致“心累”,心理上承受不起。他认为书法创作要一气呵成、任情恣性。初学者常常可能觉得这样做是不是有些许放纵,还有就是书法修为浅显之人更觉得是稀里糊涂地瞎擦乱抹。但是书法内功深厚之人方看出是因势利导、顺势造势。因此他的学生刚开始学习时一般尚不能理解老师的指导精髓,学习时间长了方慢慢领悟出来,创造性的书法创作系统工程中透露出深奥的权变哲学,包括谋略、运筹与人际的学问等。

尉天池教授在书法创作中,要求学生尽量做到不眷恋昨天,也不固守今天。他让学生坚持书法创作要有创新的思维,不能抱有成见,决不可以恋旧、守成的心态进行创作,要敢于创新、大胆突破,不可因袭故我。因为坚持创新才能使自己的作品不断突破,创新才有不竭的动力。不过书法创作的创新并不是要完全舍弃掉自己熟练的书法技法。正相反,其实正是有了熟练的书法技法,才可大胆突变。因此,尉教授对学生的书法基本功要求是非常严格的,他认为这是夯实系统的基石。学生戏称要把砚池变“墨池”。

二、书法创作是作者抒发情感的过程

尉天池教授认为书法创作是一个字为心书的过程。也就是说书法创作是作者内心真情实感的抒发。每一个字都应该是从作者的内心深处流淌出来。书法创作过程就是把心之所想通过十指连心的方式演绎出来。因此尉教授在教学与生活中建议学生多接触真善美,坚决抵制假丑恶。他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贯穿于书法教育之中,万事德为先。这样的教育理念正好诠释了“育人教书”的师者精神。一些学生因为很长时间达不到自己想要的书法成绩,常常焦虑不安,尉教授就会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开导他们,让学生的心境能够踏实下来。因为浮躁难以出来成绩。

学生们从尉教授身上要学习的地方很多很多。他一生都在为书法事业奔波劳忙。特别是在八十年代成立中国书法家协会、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后,更是为书法事业呕心沥血。他还长期坚持为群众性书法活动尽心尽力,经常开办普通大众的书法教育讲座活动。他为人和蔼、待人随和,做人做事接地气。这在其书法作品中尽有体现。例如馈赠亲朋的作品《业精于勤》《闻鸡起舞》《锲而不舍》等;体现为人处世的作品《海纳百川》《高风雅韵》等;激励教育的作品《开创》《奋进》等。诸多作品无不体现出尉教授在书法教育上的大爱情怀,处处辐射书法教育的正能量。

尉天池教授书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三、书法创作一定要注重美学

尉天池教授非常注重书法创作的美学教育理念,他认为书法创作是一个极具深厚美学底蕴的体现。一是体现在书法创作的运墨方面。清代周星莲在《临池管见》中曾对墨法有过精要的概括:“用墨之法,浓欲其活,淡欲其华,活与华非墨宽不可。”[1]元代陈绎曾于《翰林要诀》也提出:“字生于墨,墨生于水,水者字之血也。”[2]尉天池教授的书法作品善用“浓墨”,也善用“燥笔”与“涩笔”。字数少的书法作品,浓墨运用较多;字数多的作品,燥笔与涩笔运用较多。教学中,他要求学生运用浓墨尽量做到运笔的端庄稳重、磅礴豪放;运用燥笔与涩笔,他教会学生做到运笔的迅疾遒劲、清奇秀逸。也让学生做到圆笔有婉媚、方笔要雄状、藏锋需含蓄、露锋应霸气。例如我们欣赏尉教授的作品《一轮明月、四壁清风》,其笔法雄浑,书写的风起云涌、纵横通透,笔锋走势时隐时现,无一处不彰显出美学的力量。即使仅有一个字的书法作品《石》,也走笔苍劲、矫健挺拔,丝毫不失美学韵味。

二是体现在书法创作的动态线条方面。晋代卫铄于《笔阵图》中指出:“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3]南北朝王僧虔在《笔意赞》中也云:“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尉天池教授在教学中提倡书法线条富有弹性张力,线条力度该放则放、该收则收。粗线条重若崩云,细线条轻如蝉翼。他教给学生各种书法技艺,包括运用多种线条技巧在点画之间造白,增加丰富的黑白美学内涵。因此我们欣赏尉教授的行草书创作,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既不同于古人王羲之、张旭、怀素,又有别于今人林散之、李志敏。学生们从尉教授的行草书作品中体会到:笔法抑扬顿挫,力道运用有度,通篇作品走势游刃有余,起笔有铺垫,收笔有点缀,前后转承,上下通畅。例如我们欣赏尉教授草书写唐诗人李白的作品《送孟浩然之广陵》,线条开张游走、龙飞凤舞,不失厚重敦实、刚劲挺拔。线条的连绵恰到好处,特别是借助忽停忽顿的连绵线条,把与好朋友即将离别之情演绎得淋漓尽致。

三是体现在书法创作的整体架构方面。欣赏一幅作品给人首要的印象,就是作品布局产生的艺术效果。一幅作品乃一个整体,其架构在于字形的尺寸、柔韧度,运笔的轻重缓疾,墨色的浓淡枯润等要素的有机组合。整体架构应前后左右呼应,承接起伏得当,达到章法团聚不散、笔意生辉的效果。尉天池教授在教学中主张整体架构上点画宁断勿续、宁让勿碰,字距疏密互现、张弛有度。例如我们欣赏尉教授书写唐诗人杜牧的作品《山行》,其提笔挥戈,充分运用墨色的浓淡、线条的收缩,在黑白分割、虚实轻重的整体布局组合中,尽显节奏之变化,错落有致且变幻莫测。

四、书法教育的建议与展望

书法在我国的历史上具有重要的符号色彩意义与文化传承意义。由于现代计算机的普及与应用,学生书写汉字的时间变得越来越少。社会对升学考试日益重视,与之反差的是中小学对书法教育的关注程度逐渐单薄。即使开设了书法教育课程,也没有完整的成系统的书法教材。加上书法师资力量参差不齐,参加书法教育的学生比例不高等,造成目前我国书法教育存在多种危机。因此提出如下建议:第一,从中小学开始就普及开展正式的书法教育课,可否放到与语文、数学等课程差不多重要的位置;第二,出版正规成体系的书法教材,可否每天规定并保证学生的书法练习时间;第三,培训高素质的书法教育师资,可否加强对中小学书法教师的书法素养的综合训练;第四,可否在每个中小学成立一个书法特色训练班,对学生的书法爱好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尉天池教授书刘禹锡《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通过书法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优良品格,锻炼学生的坚韧意志,更可以让书法文化代代相传。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师者任重而道远。尉天池教授今八十有余。每天练字仍勤耕不辍。为了后辈的学业仍悉心指导,仍时常到工作过的校园走走看看,胸中仍放心不下他一生钟爱的书法教育事业。老人就像他的书法作品《鹤寿》一样延年。尉天池教授是每个书法教育者及爱好者值得学习的榜样。

[1]李亚杰.晋“韵”形成的技术因素考论[J].书法赏评,2012(6):15-18

[2]万应均.浅议书法的墨色美[J].世界知识画报,2011(12):70-73

[3]李茵.教比学更难——我们该如何理解教学[J].北京大学教学评论,2015(4):181-186

[4]梁燕.旧题王僧虔《笔意赞》的版本源流与辨伪[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5(4):60-65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天池线条教授
今夜的天池
田教授种“田”为啥这么甜
刘排教授简介
黄天池
线条之美
探秘天池
天池
大可:把线条玩到极致
烧脑的线条
舞出线条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