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遥作品在日本的传播

2016-11-25 19:43梁向阳丁亚琴
小说评论 2016年5期
关键词:路遥交叉人生

梁向阳 丁亚琴

路遥作品在日本的传播

梁向阳 丁亚琴

早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路遥的作品就以俄文、法文等多种文字翻译出版①,在世界文坛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随着路遥作品影响力的不断扩大,日本学者也开始关注路遥及其作品。

一、路遥作品在日本的译介情况

迄今为止,路遥的作品在日本被正式翻译并出版的有《路遥作品集》②。该书翻译了路遥的五部中短篇小说:《姐姐》(日本出版的书名为《姉》)《月下》《在困难的日子》《人生》《痛苦》。译者为姬路独协大学外国语部的安本实教授,他也是第一位将路遥作品介绍到日本的翻译家。这五部中短篇小说的视点都聚焦在陕北“交叉地带”上的青年男女的人生故事。

为了使日本读者更加全面地认识中国作家路遥,更好地了解他笔下的作品内容,该书除了翻译以上五个中短篇小说外,还有一篇译者亲笔撰写的《译后记》。在长达14页的《译后记》中,安本实教授介绍了路遥的代表作,讲述了路遥文学的时代背景是城乡二元结构的历史现状和现实因素,简单地记述了路遥儿时至成年的人生经历以及他不同时期的创作活动,高度评价了路遥的人生观和文学观。

在作品的介绍方面,安本实教授考虑到日本读者对于中国城市和乡村二元结构的社会缺乏了解,为了让读者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路遥笔下年青人的思想情感和人生抉择,他花了大量笔墨详细地阐释了这些作品的时代背景、人物关系和作品的内涵。《译后记》能让日本读者在自然平和的叙述中了解中国当代农村和城市的结构差异,以及它造成的人们作为人在存在意义上的差距。《姐姐》这部作品以农村和城市的隔绝为舞台背景,从少年“我”的角度讲述了农村姐姐小杏与下乡知青高立民的爱情悲剧故事。《月下》是以描写生活在农村底层青年大年对出嫁到城镇的兰兰近似疯狂的思念为题材的。在《在困难的日子里》这部作品中,作者通过对马建强因是“农民的儿子”而产生了强烈的自尊心和自卑感,因是“农民的儿子”所忍受种种屈辱和遭遇各种挫折的描写,让日本读者清晰地看到中国城乡二元结构中作为农民儿子的马建强复杂的内心世界。

除了作品本身的魅力外,译者从路遥众多优秀作品中选取荣获中国“第二届优秀中篇小说奖”的《人生》来翻译并收入到《路遥作品集》中,此举包含了译者自己浓重的情感因素。在《一位日本学者的路遥研究情结——日本姬路独协大学教授安本实先生访谈录》中,安本实教授谈到在日本看到路遥中篇小说《人生》时的感受,是“十分激动,激动得流泪了。”③《人生》是路遥1982年发表的中篇小说,它通过对农村出身的知识青年“高加林”一波三折的人生经历的描写,反映了中国“城乡交叉地带”的年青人的奋斗与无奈,其中穿插着几个青年爱情故事,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农村改革开放之初的新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路遥的短篇小说《痛苦》描写了高考落榜的农村青年高大年所承受的精神和身体的双重痛苦,而大年却仍以他的善良和坚强面对人生。在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社会里,农村人想走出去的渠道只有考大学和招工,而对于女孩子还有另外一条通道,就像《月下》里的兰兰,但兰兰通过出嫁走出去的前提也似乎是因为她父亲高明楼是大队书记。祖祖辈辈都是大山儿子的高大年只有考大学这一条路径,而他却落榜了,落榜不仅意味着他只能永远留在封闭落后的乡村,而且连他的爱情也会随之破灭。那位天真烂漫的小丽,在飞向外面的世界后似乎忘记了他们曾经拥有的美好爱情。安本实教授通过对高大年身体和精神双重痛苦的展现,分析了在当时社会历史条件下众多知识青年的痛苦。

毋庸置疑,安本实教授翻译出版路遥小说,使路遥作品在一定程度上被广大日本读者所了解。

二、路遥作品在日本的研究情况

为了让更多的日本读者认识中国当代作家路遥及其作品,只通过翻译出版作品远远不能在日本社会形成大众化的阅读趋势。而且,仅仅通过翻译出版部分作品也不能达到让日本读者全面认识路遥的目的,所以扩展对路遥的研究显得至关重要。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对路遥的研究要早于对其作品的翻译。安本实教授最开始是从事对路遥及其作品研究,然后才着手翻译路遥的作品。安本实先生第一次接触路遥的名字是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而真正让他产生研究路遥的念头是在1989年。安本实教授在阅读了路遥作品《人生》后,被文中农村青年由于社会历史原因不能发挥自己的才能而产生的苦闷、悲苦所打动。当然,《人生》之所以能引起安本实的共鸣,是因为他自身的人生经历和路遥作品中的青年人有一定的相似性。安本实老家在日本高知县的一个小岛屿,周围是辽阔的大海,地理位置十分偏僻。上中学后的安本实搬家到大阪,生活和学习环境较之以前有了很大变化,这让来自小城市的安本实在繁华的大阪产生了自卑感。“也许我这个人有像‘高加林’一样的进城遭遇和尴尬,所以我对《人生》这篇小说产生相当浓厚的兴趣。”④可以说,《人生》是安本实研究路遥的最初的缘由。

安本实把路遥笔下的“交叉地带”作为研究的关键词。路遥对生活在城市和乡村“交叉地带”人们的喜怒哀乐进行了全景式的刻画,反映了当时中国城市和乡村之间的不和谐关系。安本实则通过对路遥笔下这些生活在城乡交叉地带人群的关注来映射当时中国社会的整体风貌。

日本学者最早专门研究路遥的学术论文,是1991年在《小说评论》刊发的论文《路遥文学中的关键词:“交叉地带”》⑤,该文作者就是安本实教授。此文后于1997年1月刊发于日本《姬路独协大学外国语学部纪要》第10号上。该文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将路遥的创作活动大体划分为三个时期;第二部分阐述“交叉地带”的定义、意义以及它所带来的种种问题等,更进一步阐释了路遥把“交叉地带”作为自己创作基点的缘由;第三,对路遥人生经历的介绍以及他的这种人生经历对其不同历史时期创作的影响。

1992年1月,安本实教授在《姬路独协大学外国语学部纪要》第5号上刊发题为《路遥小说序言—〈人生〉的“交叉地带”描写》的论文。该文首先介绍了路遥的基本人生经历和文学创作活动,将他不同时期的作品、出版的时间、出版社进行了仔细的梳理,重点讲述了《卖猪》《姐姐》《月下》《风雪腊梅》《人生》几部反映身处“交叉地带”人们的不同的人生故事。安本实教授认为它们之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人生》,生活在陕北土地上城乡交叉地带的年青人,由于社会、经济、政治制度、思想等多种因素造就了他们身上特有的共性,而他们每个人的个性魅力也十分引人注目。安本实对路遥笔下“失败+失恋”的知识分子青年所表现的善良、包容等品格给予了肯定。

1993年12月15日,咿呀之会会刊《咿呀》一书中,收录了安本实教授怀念路遥的文章。安本实在一次访谈中曾这样谈到路遥去世他的感触:“1992年12月,我在研究室里订阅的上海《文学报》上看到路遥先生逝世的消息后,一下子惊呆了,人像瘫痪了一样,一点力气都没有了。”⑥路遥病逝一年之后,安本实先生就在日本发表了纪念路遥的文章——《英年早逝的路遥》。该文回顾了路遥从初入文坛到走向文学高峰的不同阶段与不同时期的作品,认为其作品中表达的文学理念和价值取向是一脉相承的;最后,他对中国新时期陕西作家路遥的英年早逝深感痛惜。

1995年1月,《姬路独协大学外国语学部纪要》第8号上刊发安本实教授关于路遥作品的研究性文章,题目为《路遥小说序言(二)——以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为中心》。《平凡的世界》是路遥最重要的长篇小说,它以孙少安、孙少平两兄弟的奋斗历程为线索,讲述了陕北年青人走向外面世界的艰难过程和他们遭遇困难挫折时表现出坚韧不拔的毅力。该文除了简单交待路遥的个人经历和创作活动外,重点谈到路遥《平凡的世界》的时代背景、人物形象、社会关系、婚姻爱情等方面,反映了时代大转折时期社会的全景式面貌与人们的价值观念、人生理想。

1995年12月15日,咿呀之会会刊《咿呀》一书中,又刊发了安本实教授的《路遥的“交叉地带”随笔——以中篇小说〈在困难的日子里——(一九六一年纪事)〉为中心》的学术论文。该文聚焦在路遥研究的关键点“交叉地带”,概述了路遥不同时期大体的创作活动,重点探讨了小说《在困难的日子里》所反映的“交叉地带”。《在困难的日子里》也是路遥作品中第一篇用第一人称写的小说,讲述了主人公马建强生在农村、学习在城镇的心路历程。该文指出马建强在忍受饥饿、孤独的过程中表现出自卑而又非妥协性的性格和强烈的自尊心,这与路遥青少年时期困顿的生活体验密切相关。

1997年3月,日本汲古书院刊出版的《中国学论集》刊发安本实教授《路遥的中篇小说〈人生〉从年青人“脱离”农村的观点开始》的论文,该文高度肯定了路遥在短暂生命中所展现的诚挚的创作态度、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安本实教授认为,路遥作品中的舞台背景是不同于他人的,他将主人公人物放置在陕北农村以及周边农村的“交叉地带”,《人生》的时代背景、户籍制度等将农村知识青年高加林与城市隔绝,而高加林却一直想要脱离农村走向城市。安本实教授进一步认为,这是推动《人生》故事情节发展的一个最基本的出发点。

1998年9月30日,由咿呀之会编辑的《台湾文学的诸相》一书中收录了安本实教授的《陕北纪行——走访路遥的故乡》的文章。该文讲述了安本实教授1997年8月对路遥曾经生活过的延川、延安、西安等地进行的拜访和考察经历。特别是去延安大学文汇山上的路遥之墓,算是和路遥的第一次特殊意义的“见面”。安本实教授在访谈中这样谈到这次来访,“在路遥的家乡,看到四周是连绵起伏的群山,一眼望不到边际。我突然明白一个道理,少年路遥憧憬山外的世界的真正现实意义。”⑦安本实教授认为,只有真正了解陕北的地理特征,才能真正了解路遥笔下的人物与感情。陕北纪行对于安本实更好地研究路遥及其作品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他为了全面地了解和介绍路遥及其作品,已先后10次来延安、榆林等地访问和收集资料,反映了一位日本学者严谨的治学态度。

1999年3月,《创大中国论集》一书中收录了日本菱沼透的《有关路遥〈人生〉的命名》论文。菱沼透是日本第二位研究路遥及其作品的学者。该文分为七个部分,分别是目的方法、有关作者和作品、背景和登场人物、亲族关系中的称呼、社会关系中的称呼、“好”“我”二者共用的称呼语和围绕主人公高加林的称呼。

2000年1月,安本实在《姬路独协大学外国语学部纪要》第13号上刊发了路遥研究资料《路遥著作目录以及路遥有关资料》。该文分为两个大部分:第一部分又分为两个小的部分,分别是路遥著作的单行本(具体发表的时间和杂志)与《路遥文集》中未收录的著作和发言;第二部分由五个小部分组成,它们是路遥论、作品论、记事、对路遥的追悼及回忆、影片《人生》及评价戏剧《人生》。该文详尽地整理了路遥作品以及与路遥有关的资料,这对于日本读者和研究者更好地认识和研究路遥及其作品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2002年1月,安本实在日本《姬路独协大学外国语学部纪要》第15号上刊发《路遥的文学风土——路遥与陕北》的论文。该文主要论述陕北这块贫瘠而又充满营养的土地,以及生长在陕北这块土地上的路遥及与路遥作品的关系。该论文后于2004年5月发表在中国大陆的《济宁师专学报》上。我们在这篇文章中不难发现,安本实不仅对陕北地理文化十分了解,还高度关注中国国内路遥研究的成果,在其论文里大量参考、引用国内的路遥研究成果。安本实指出陕北的地域性、历史性赋予了路遥以及路遥笔下的主人公共有的特性:浓烈的自卑感和强烈的自尊心。在《人生》《在困难的日子里》《平凡的世界》这些作品中的农村知识青年内心都无不充斥着这一特性。该文还认为中国社会闭塞的二元对立结构对农村的“禁锢”,既有制度上的“墙壁”,也有青年人下意识的内在的“墙壁”。

2004年3月,安本实在《姬路独协大学外国语学部纪要》第17号刊发《路遥的初期文坛活动——以“延川时代”为中心》的论文。该论文分五部分介绍延川时代的路遥。中国大陆学者魏进、梁向阳后将其翻译成中文⑧。该文简述了路遥三个时期的文学创作活动,侧重分析路遥文学生涯的第一个时期,即延川时代的活动概况。延川时代的路遥遇到了引导他走上文学道路的伯乐、忘年之交的诗人曹谷溪,路遥当时的文学友人还有海波、陶正等人。安本实教授指出,“延川时代”是路遥文学生涯中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既是路遥创作的“彷徨”期,也是路遥文学的摇篮和出发点。

2007年7月,安本实在由山田敬三先生古稀纪念论集刊行会编辑的《南腔北调论集》里刊发了《“交叉地带”的描写——评路遥的初期短篇小说》的论文。该文分为四个部分介绍路遥初期小说中的“交叉地带”。前言部分指出路遥以中篇小说《人生》和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确立了其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稳定地位,简略地分析了路遥生活的时代背景和其文学创作的总体概况;第二部分讲述文革时期和文革刚刚结束之后路遥的文学创作;第三部分重点介绍了路遥的多样化探索,《夏》《匆匆过客》《卖猪》是路遥“交叉地带”探索期的作品,《青松与小红花》《月下》《姐姐》《风雪腊梅》则是路遥文学探索期的力作,最后点出路遥以“交叉地带”作为其创作的焦点,反映了农村和城市之间的种种问题,这时路遥的文学创作正逐步走向成熟;在第四部分中,安本实对路遥初期的文学作品作了简要的评价,他认为此时路遥作品还没有写到摆脱农村社会的“束缚”与人物在形象上还不具备坚韧不拔的毅力和活力。这篇论文后来刊发在中国大陆《当代文坛》2008年第2期,陈凤翻译。

2007年11月17日,安本实给中国大陆“纪念路遥逝世十五周年暨全国路遥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一个外国人眼中的路遥文学——路遥“交叉地带”的发现》并作大会学术发言⑨。该文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讲述有关路遥和路遥文学;第二部分分析对路遥“交叉地带”的发现,并将其分为“彷徨”期和“交叉地带”“耕作”的开始。该论文对路遥和路遥作品给与了高度的赞扬,特别是对路遥描写“交叉地带”的农村青年作了具体分析,认为他们都是出身农民,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农村现状持批判性的观点,向往外面的世界。但是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又深又宽的鸿沟阻挡着他们,而这鸿沟就是有法律依据的种种制度。路遥于1980年7月发表在《雨花》上的《青松和小红花》,同年创作的《风雪腊梅》《姐姐》《月下》也都是以“交叉地带”为背景,以发生在农村和城市年青人之间的爱情为主题的。安本实教授对于康庄这个我们普遍认为堕落、变节的人物形象给予了同情。他指出“康庄只是想从农村跳出来,在农村和城市二元分化的社会里,在经济上、文化上城市占绝对优势地位的现实中,他的想法可以说是错的吗?难道不是年轻人自然的愿望吗?”⑩该论文最后点出了路遥还没有赋予这些人物坚韧不拔的毅力和生命力。

日本学者关于路遥研究的论文,还有天野節先生2012年11月在日本《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报》第26号上发表的《路遥的生涯和作品(报告归纳)》文章。天野節先生为了更好地研究路遥,远赴中国大陆陕西省的榆林学院当访问学者,认真考察了解路遥的生活环境,并将路遥从1949年出生到1992年去世的人生经历和文学创作做了简单的梳理。这对于日本初学和研究路遥及其作品的人们,做了常识性的普及工作。以上是我们了解到的路遥及其作品在日本的研究情况。从中我们得知,路遥作品在日本翻译的还较少,特别是他的优秀长篇小说并没有得到翻译和出版,这多少有点遗憾。安本实先生是日本研究路遥的权威,他的路遥研究论文最多。

三、关于加强路遥作品在日本传播的思考

路遥的作品自出版以来就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特别是《平凡的世界》一直是读者最喜爱的作品之一。路遥作品多次被改编为影视剧,足以证明中国大陆对路遥作品的认可和赞誉。然而,如何让路遥的优秀作品在日本得到更大范围的传播,为日本读者所接受?

我们都知道,路遥作品在日本传播还处于起始阶段。为了扩大路遥作品在日本的传播和研究,第一项必须做好的工作就是翻译。高水平的翻译对于路遥作品在日本的传播至关重要。目前路遥作品的日译本是由日语母语译者完成的。安本实教授用本国母语翻译路遥作品可以熟练地运用本国语言,了解读者的审美习惯和阅读感受,确保译本语言表达的流畅、准确和文学美感。但是,路遥作品中独特的陕北乡土风情、方言俗语等,要想原汁原味地表达出来对日本译者是有一定难度的。正如著名文学评论家李星所言:“路遥作品的普遍写法,属于中国传统现实主义,非常写实,涉及中国生产队体制、社会结构、计划经济时代的经济特点,那复杂的城乡差异是外国人不可理解的。”⑪安本实教授也曾这样表述过:“我在着手翻译路遥的小说时,遇到许多困难。路遥的小说里有许多陕北方言,比如‘骚气’‘葛针’‘油米馍馍’等等,外国人很难懂;还有陕北的民俗文化问题”⑫。因此,为了全面展现路遥作品的地域风格,又不失自然流畅地表达美感,可以考虑中国本土译者和日本母语译者合作的方式。

然而路遥作品在日本的传播不能仅仅局限于文本的形式。就路遥《平凡的世界》而言,这部作品之所以在中国大陆有巨大的影响力,还与它的传播媒介多样化有关。《平凡的世界》本身就以音频、视频、图画形式在中国大陆传播⑬。二十一世纪是互联网时代,网上资源可以实现全球共享,日本读者通过互联网能快速有效地查找到有关路遥及其作品的音频、视频和图像。对于那些不熟悉路遥笔下中国城乡二元结构和“交叉地带”的日本读者,图画的形式可能更容易被其所接受。将路遥的作品以图画的形式把故事情节的变化和人物之间的关系形象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能有效辅助读者理解著作。故加强中日之间的有效合作,实现路遥作品传播媒介的多样化,这对路遥作品在日本的传播十分重要。此外,加深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对传播路遥及中国其他作家作品也会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梁向阳 延安大学

丁亚琴 延安大学

注释:

①前苏联的青年近卫军出版社1988年出版过路遥《人生》俄译本,翻译者是谢曼诺夫;外文出版社1990年出版过《人生》的法文版,翻译者是张荣富。

②日本福冈的中国书店2009年出版日文版《路遥作品集》,日本学者安本实翻译。

③④⑥⑦⑫见梁向阳《一位日本学者的路遥研究情结——日本姬路独协大学教授安本实先生访谈录,《延安文学》2002年第5期。

⑤见《小说评论》1991年第1期,刘静译。

⑧最早见马一夫、厚夫主编的《路遥研究资料汇编》,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年版,第121-136页。

⑨此次学术研讨会由延安大学、陕西省作家协会、清涧县人民政府、延川县人民政府合办,于2007年11月17日在延安大学召开,该会议提交的学术论文汇集为《路遥再解读——路遥逝世十五周年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马一夫、厚夫、宋学成主编,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⑩见马一夫、厚夫、宋学成主编《路遥再解读——路遥逝世十五周年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⑪见职茵《〈平凡的世界〉为何还坐冷板凳》,《西安晚报》,2013年8月31日第3版。

⑬见张健2015年硕士学位论文《传播学视角下的〈平凡的世界〉》,延安大学图书馆藏。

猜你喜欢
路遥交叉人生
入门级有意外的惊喜 Rotel(路遥) A14MKII多功能合并功放
高集成、可扩展的多面手 Rotel(路遥)RA-1592MKII
他是那样“笨拙”和朴素——30多年后,我们为什么还需要读路遥?
“六法”巧解分式方程
人生中的某一天
人生悲喜两字之间
写给远去的路遥
连数
连一连
连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