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多样性与“一带一路”建设

2016-11-26 17:58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郝时远
今日民族 2016年10期
关键词:边疆民族中华文化一带

□ 文 /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郝时远

中国文化多样性与“一带一路”建设

□ 文 /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郝时远

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边疆民族地区发生了一个很重要的转变——从历史上的边缘地区、改革开放的后方地区转变成为前沿地带,而这个前沿又是一个既要对内开放,又要对外开放的双向开放“中心区”。共建“一带一路”的基本理念是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发展多样化、社会信息化发展的潮流,即坚持和谐和包容的准则。

在“一带一路”建设愿景和行动的文件发布中,特别强调倡导文明宽容,尊重各国发展道路和模式的选择,加强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求同存异、兼容并蓄、和平共处、共生共荣。这实际上是一种文化观。我们一方面要理解文化的多样性,更重要的是要理解文化如何共生共荣。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和它的发展模式也属于政治文化范畴,同样要得到尊重和相互的兼容、宽容、理解,从政治文化的角度讲,也是可以求同存异、兼容并蓄、和平共处的,那么从这样一种角度出发,具有示范效应的民族地区的文化优势应该说相当重要,因为对外开放本身不仅仅是经济方面的内容,而且是文化方面的内容。边疆民族地区的示范效应和文化优势十分重要。具体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

中华文化多样性源远流长

从文化多样性的角度讲,民族是文化的载体,民族多样性决定了文化多样性。多样性意味着差异,差异也意味着矛盾,而差异是人类社会最普遍的现象。

一方面少数民族文化构成了中华文化的斑斓色彩,另一方面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和发展的问题最为突出。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就要保护好中国自身的文化多样性。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把汉文化等同于中华文化、忽略少数民族文化,把本民族文化区别于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缺乏认同,都是不对的,都要坚决克服。

我们的多民族是一个优势,这一点不仅仅体现在文化上,而且还体现在多民族的“家底”上,包括资源富集,水系源头,生态屏障等多方面的优势。中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指向,是尊重差异、缩小差距,这是从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确立的基本原则,也是中国特色民族观在民族事务方面的重要体现。缩小差距,就是缩小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尊重差异,尊重的就是广义的文化的差异——这是我们民族政策最核心的东西。

中国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观念立足于在差异中求和谐、在多样中求统一,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构筑多元一体大家庭各成员之间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的精神纽带,即共有的精神家园。

在国际比较中坚定自信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三个自信”,这是我们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当中,必须要强化的一个自我意识。

我们需要借鉴国外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但绝不能放弃中国政治制度的根本。我们的民族政策,既有尊重历史、顺应人心的一面,又要体现国家统一的基本原则。一个国家在解决民族问题上,选择什么样的道路、采取什么样的模式,是基本国情、历史演进、经济社会状况、文化传统等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中国在处理统一和多样的问题上,我们的理念和制度设计是非常先进的。我们强调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问题。

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开拓创新,这是习近平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讲话中深刻阐释的重大政治原则。这条道路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立足于尊重历史、符合国情、顺应人心,在解决我国民族问题实践中探索出来的伟大成果。对这个成果,我们要万分珍惜。如果说实现程度不够,是因为支持这种制度优越性的经济基础还未达到那个水平。所以,必须正确看待我们的国情,不能因为我们取得的成就而自以为是,也不能因为制度还没有充分实现在经济社会发展支撑下的优越性而认为技不如人。

发挥国内民族政策优势

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社会根基。“一带一路”是一条互尊互信之路,一条合作共赢之路,一条文明互鉴之路。做民族团结重在交心,要将心比心、以心换心。

我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历史的原因,与周邻国家和地区存在着传统的交往关系,其中包括语言相通、文化相通、习俗相通、宗教相通等因素。例如新疆地区的多民族、多文化、多语言和宗教信仰等因素,与中亚几个国家都能够相通,跟西亚的国家也能够相通,甚至与其他穆斯林国家也能够相通。这是我们的优势。承载这些文化的少数民族,在“一带一路”建设的对外开放中,应该在民心相通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带一路”建设的对外开放,使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地位转换,同时也面对着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各民族人民发展进步的艰巨任务。作为双向开放发展的中心区域,既要走出去,又要请进来,还要应对敌对势力、“三股势力”的渗透和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使中国民族政策的先进理念首先在国内得到全面贯彻落实。同时,培养边疆地区各族人民,特别是少数民族产业工人队伍和各类人才,使少数民族人民成为开发者、建设者、双向开放的实践者,这是民心相通的重要优势。中国的民族政策理念突出了尊重差异、缩小差距的基本指向,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是加快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保障,也是使我国民族政策的先进理念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对外延伸的基础。

我们常说“外交是内政的延伸”,属于我国内政的民族政策中的观念和原则,同样可以延伸到对外开放的实践中。例如在土库曼斯坦,我国“新空间”就包括了边疆民族地区的文化多样性优势,也包括了承载多样性文化因素的各民族人民在实现“以人为本”的发展中发挥的对外“人心通”的优势。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民族政策中尊重差异、缩小差距的基本理念,与“一带一路”大棋局倡导的人文精神和互利共赢,是完全相通的。

总之,中国构建“一带一路”大棋局,目的是建设内通外联、开放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内在的机理是共商、共建、共享、共赢,而不是谋求地区事务或地缘政治的主导权。沿线沿带国家不是棋子,都是棋手。外交是内政的延伸,内政的成效关系到对外开放的成败。要坚定不移地贯彻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的精神,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边疆地区的人文优势是最重要的“软实力”。

(本文摘自2015年9月出版的《改变世界经济地理的“一带一路”》,这本书基于《光明日报》“光明讲坛”有关“一带一路”系列讲座内容整理而成,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军事、外交、安全等角度,全面解读“一带一路”战略及其所带来的影响。)的石油企业实行企业在地化、职工本土化,确定了中—土职工3:7的比例,花大力气为所在国培养企业管理人才和工人队伍,尊重当地的文化、风俗习惯,学习当地语言,为当地民生等公益事业作出贡献,实现了民心相通基础上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些实践,正是属于我国内政的民族政策的基本内涵。这些成功的实践,也证明了我国民族政策的有效性和正确性。同时,这也要求我们在国内、在边疆民族地区更好、更充分地贯彻落实民族政策,要做得更好,使“墙里”的民族政策之花,更加广泛地飘香于对外开放的“一带一路”建设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带一路”建设,“对民族地区特别是边疆地区是个大利好。要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边疆开放开发步伐,拓展支撑国家发展的新空间。”这一

猜你喜欢
边疆民族中华文化一带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站在日本的讲台上传授中华文化
中国企业如何走进“一带一路”
华侨图书馆将建海外漂流站 让中华文化传播海外
以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路径思考
澳门:“一带一路”上的璀璨之城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群体性事件诱因
新时代我国边疆民族地区组织工作探析
“一带一路”上的手艺